电动车辆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通过由电动马达产生的动力驱动车轮的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开发出电动马达利用电池的电力产生行驶动力而驱动车轮的电动车辆。专利文献I作为电动车辆的一个示例公开了电动二轮车,在该电动二轮车中,电池在容纳于电池壳体内的状态下配置于后框架的上方且座椅的下方。
[0003]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68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想要使车辆的续航距离变长,则需要使电池大型化。然而,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将作为重物的电池通过后框架支持或者通过座椅周围的框架支持。在想要稳定地支持电池时,为确保支持刚性,恐怕会引起车身结构的复杂化、大型化以及重量增加等问题。
[0005]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使车身简单化且稳定地支持电池。
[0006]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车辆具备:具有支持转向轴的头管、以及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的车身;产生用于驱动车轮的行驶动力的电动马达;和将储存用于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给的直流电力的电池容纳于内部的电池空间内的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且对所述主框架进行增强的增强框架;所述增强框架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主框架。
[0007]根据上述结构,设置于电池壳体的壳体主体的增强框架通过紧固件固定于主框架,因此可以将电池壳体的增强框架利用为主框架的刚性构件。借助于此,对于车身,确保所需刚性的负担被减轻。因此,即使降低车身的刚性且简化车身,也可以稳定地支持电池。
[0008]也可以是所述增强框架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的底部,并且所述电池中的至少一个由所述增强框架支持。
[0009]根据上述结构,增强框架同时实现电池的支持和主框架的增强。对于壳体主体,支持电池的负担被减轻,因此可以降低壳体主体的刚性而使壳体主体轻量化。
[0010]也可以是所述电池壳体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前轮以及后轮之间;所述增强框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其前端部以及后端部上分别与所述主框架连接。
[0011]根据上述结构,车身的前后方向的刚性被增强框架增强。使主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刚性减少相应的量等,以此可以简化车身。
[0012]也可以是所述主框架从所述头管向左右方向分叉并延伸;所述增强框架具有与左右所述主框架分别连接的一对侧构件。
[0013]根据上述结构,左右主框架的强度均得到改善。
[0014]也可以是所述增强框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连接所述一对侧构件的横构件。
[0015]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身具有向左右分叉的主框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强框架改善车身的左右方向的刚性。
[0016]也可以是所述增强框架具有对所述主框架进行固定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的车宽方向外侧。
[0017]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增强框架的电池壳体容易安装于车身。
[0018]也可以是所述壳体主体具有与所述增强框架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以及所述增强框架由金属材料形成。
[0019]根据上述结构,增强框架容易焊接在壳体主体上,并且可以容易实现使增强框架与壳体主体形成为一体的结构。
[0020]也可以是所述壳体主体具有与所述增强框架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以及所述增强框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并且设定为与所述电池的接地电压相同的电位。
[0021]根据上述结构,仅通过将电池的负极端子与增强框架或抵接部连接便可以实现接地。
[0022]也可以是在所述壳体主体中所述抵接部以外的部分由树脂材料形成。
[0023]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实现增强框架以及壳体主体的一体化且使壳体主体轻量化。
[0024]也可以是还具备容纳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壳体;在所述增强框架上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吊架座,在所述吊架座上悬吊所述马达壳体。
[0025]根据上述结构,电池壳体的增强框架悬吊支持马达壳体,因此不需要将主框架与马达壳体直接结合,改善主框架的布局的自由度。
[0026]发明效果:
由以上说明可明确,根据本发明能够简化电动车辆的车身且稳定地支持作为重物的电池。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根据实施形态的电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二轮车的增强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主要从左前方观察图1所示的电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的立体图;
图4是从前左方观察图1所示的电动二轮车的动力单元(马达单元的图示省略)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后右方观察图1所示的电动二轮车的动力单元(马达单元的图示省略)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左方观察图1所示的电动二轮车的动力单元(马达单元的图示省略)并示出的纵尚]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电动二轮车的动力单元的局部剖切右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电动二轮车的电池壳体内的母线(bus bar )的要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说明实施形态。图1是根据实施形态的电动二轮车I的左视图。如图1所示,作为跨乘式交通工具的电动二轮车I是具备作为从动轮的前轮2和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的摩托车。前轮2旋转自如地支持于前叉4的下端部。前叉4的上部与转向轴(未图示)形成为一体,该转向轴以在插入于车身侧的头管5内的状态下自由旋转的形式被支持。在转向轴上安装有向左右突出的把手6,在把手6的右侧设置有加速器手柄(未图示)。
[0029]车身框架10具有上述头管5、和从头管5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11。主框架11上下成对,并且具有上主框架Ila和下主框架lib。上主框架Ila以及下主框架Ilb在左右成对(对于右侧参照图3)。左右的上主框架Ila从头管5向左右分离而稍微向下方倾斜地向后方延伸。左右的下主框架Ilb从头管5向左右分离并向下方延伸后屈曲,并且在与上主框架Ila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上向后方延伸。主框架11的后端部(即,左右的上主框架Ila以及左右的下主框架Ilb的各后端部)与框状的枢接框架12连接。支持后轮3的摇臂15的前端部上下可摇动地被枢接框架12支持。在摇臂15的上方配置有后框架13,后框架13从主框架11的后端部(在本实施形态中左右的上主框架Ila的各后端部)或枢接框架12的上部向后方延伸。
[0030]车身框架10支持动力单元19,动力单元19是使多个电池40、包括电动马达42在内的马达单元25、包括逆变器47在内的电装品组46等形成一体化的单元。多个电池40容纳于电池壳体20。电池壳体20具备:上下开放的筒状且前部区域的下端开放的中部壳体21 ;以堵住中部壳体21的上端开口的形式安装于中部壳体21的上部壳体22 ;和以堵住中部壳体21的前侧部分的下端开口 32c (参照图3以及图4)的形式安装于中部壳体21的下部壳体23。通过组装这些壳体构件21?23,以此在电池壳体20的内部形成容纳电池40的电池空间S2。
[0031]中部壳体21具备筒状的壳体主体31、和设置于壳体主体31的增强框架32。增强框架32在电池空间S2内支持电池40的至少一部分。增强框架32以悬吊马达单元25的形式进行支持。增强框架32通过螺栓或铆钉等的紧固件108、109固定于下主框架11b,借助于此,包括电池壳体20的动力单元19支持并固定于车身框架10。通过将增强框架32固定于下主框架11b,使增强框架32增强下主框架Ilb (乃至主框架11整体)。即,作为电池壳体20的一部分的增强框架32兼作车身框架10的一部分。
[0032]增强框架32增强车身框架10,因此可以减少对车身框架10要求的刚性。因此,可以谋求车身框架10的简单化。增强框架32支持电池40,因此可以减少对于在电池壳体20中除增强框架32外的壳体部分31、22、23要求的电池支持刚性。因此,可以谋求电池壳体20的壳体部分31、22、23、尤其是不与增强框架32抵接的构件(在本实施形态中为上壳体22以及下壳体23)的轻量化。增强框架32分担马达单元25的支持载荷,因此可以减少对车身框架10或壳体部分31、22、23要求的马达支持刚性。因此更进一步地,可以使车身框架10以及壳体部分31、22、23简单化以及轻量化。
[0033]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二轮车I的增强框架32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增强框架32通过将多个中空形状或截面为U字形状、H字形状或L字形状的长尺寸构件进行焊接或紧固而进行组合,以此整体上形成为矩形框状。长尺寸构件例如由钢或铝合金等的金属材料制成。
[0034]矩形框状的增强框架32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构件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