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8521087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车身下部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说明】车身下部结构
[0001]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基于35USC119要求2014年2月14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4-026744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申请号为2014-026744的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而被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0003]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4]一直以来提出有一种用于在碰撞时对车身下部的变形进行抑制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36241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5301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28731号公报)。例如,存在如下结构,即,前隔板横梁的一端部经由通道横梁而与通道的侧面接合,并且前隔板横梁的另一端部与A柱接合,另外所述通道横梁跨越通道的上表面而与通道接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362419号公报)。在这种结构中,通过通道横梁而使通道的刚性提高,并且在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被输入到前隔板横梁上的情况下,使该载荷向通道部侧传递。
[0005]然而,在上述结构中,由于车厢空间被缩窄,因此,在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车厢空间缩窄的同时,在向前隔板横梁的载荷输入时对通道的变形进行抑制,从而有效地传递载荷的车身下部结构。
[0007]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为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具有:车身地板,其与将车身前部和车厢隔开的前隔板的下部侧连接并向车身后方侧延伸;通道,其被设置于从所述前隔板的下部后表面侧至所述车身地板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前隔板横梁,其与所述前隔板的下部后表面接合,并在车身宽度方向上架设有所述通道的侧壁部的前端部与车身侧部的框架部件;地板下支撑件,其相对于所述通道的前端部而被设置于车厢侧的相反侧并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设定在与所述通道的前端部相比靠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且直接或经由其他部件而被固定于所述前隔板上,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被设定在,夹着所述前隔板而与所述前隔板横梁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对置的位置上。
[0008]根据上述结构,前隔板横梁与前隔板的下部后表面接合,并且,前隔板横梁在车身宽度方向上架设有通道的侧壁部的前端部与车身侧部的框架部件。而且,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地板下支撑件相对于通道的前端部而被设置于车厢侧的相反侧。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设定在与通道的前端部相比靠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且直接或经由其他部件而被固定于前隔板上,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被设定在,夹着前隔板而与前隔板横梁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对置的位置上。因此,例如与前隔板横梁的左右两端部与车身侧部的框架部件接合、并且前隔板横梁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部跨越通道的上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将车厢空间设为较大。此外,在碰撞时对于前隔板横梁而输入了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的情况下,地板下支撑件会进行支柱支承从而抑制通道的变形。
[0009]在上述方式中,优选为,所述前隔板横梁具备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第一棱线,所述地板下支撑件具备第二棱线,所述第二棱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且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从所述前隔板横梁与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被设定于与所述第一棱线重叠的位置处。
[0010]根据上述结构,地板下支撑件的第二棱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且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从前隔板横梁与地板下支撑件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被设定于与第一棱线重叠位置处。因此,在碰撞时对于前隔板横梁而输入了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的情况下,该载荷将被有效地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传递。
[0011]在上述方式中,优选为,相对于所述通道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两侧且车身下方侧设置有左右一对地板下加强件,所述地板下加强件在车身俯视观察时于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前隔板的下部以及所述车身地板接合,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地板下加强件结合。
[0012]根据上述结构,左右一对地板下加强件被设置于相对于通道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两侧且车身下方侧,所述地板下加强件在车身俯视观察时于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与前隔板的下部以及车身地板接合,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地板下加强件结合。因此,在碰撞时对于前隔板横梁而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该载荷的一部分将沿着地板下加强件而被传递至车身后方侧。
[0013]在上述方式中,优选为,所述地板下加强件在其前端部处具备第三棱线,所述第三棱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且被设定于从所述前隔板横梁与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与所述第一棱线以及所述第二棱线重叠的位置上。
[0014]根据上述结构,地板下加强件的前端部处的第三棱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且被设定于从前隔板横梁与地板下支撑件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与第一棱线以及第二棱线重叠的位置上。因此,在碰撞时对于前隔板横梁而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该载荷将有效地被传递至车身后方侧以及车身宽度方向。
[0015]在上述方式中,优选为,在所述车身地板的上表面上,于其车身前后方向中间部处接合有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地板横梁,所述地板下加强件的前端部经由所述前隔板而与所述前隔板横梁结合,并且其后端部经由所述车身地板而与所述地板横梁结合。
[0016]根据上述结构,地板横梁与车身地板上面的车身前后方向中间部接合并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地板下加强件的前端部经由前隔板而与前隔板横梁结合,并且其后端部经由车身地板而与地板横梁结合。因此,在碰撞时对于前隔板横梁而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由于前隔板经由地板下加强件而被前隔板横梁所支承,因此载荷将有效地被传递。
[0017]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能够在抑制车厢空间缩窄的同时,在朝向前隔板横梁的载荷输入时对通道的变形进行抑制,从而有效地传递载荷。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立体图。
[0019]图2为沿着图1的2-2线的放大剖视图。
[0020]图3为沿着图1的3-3线的放大剖视图。
[0021]图4为表示以从车身后上方侧斜向观察时的状态来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方式的结构)
[0023]使用图1至图4,对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这些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身前方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身上方侧,箭头标记W表不车身宽度方向。
[0024]在图1中,以立体图而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10。此外,在图2中示出了沿着图1的2-2线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在图3中示出了沿着图1的3-3线的放大剖视图。
[0025]如图1所示,车身前部12 (发动机舱)和车厢14通过前隔板16 (车身客舱前壁)而被隔开。前隔板16的上部成为大致呈垂直板状的垂直板部16A,而前隔板16的下部成为与该垂直板部16A —体地设置并呈倾斜板状的趾板部16B。趾板部16B朝向车身下方侧而向车身后方侧倾斜。车身地板18的前端部18A通过焊接等而与趾板部16B的下端部结合并被一体化。即,车身地板18与前隔板16的下部侧连接,并向车身后方侧延伸。车身地板18构成了车厢14的地板面。
[0026]在前隔板16中的从趾板部16B的后表面侧至车身地板18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部处,设置有通道20。通道20被形成为,在车身俯视观察时向车身下方侧开口而大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