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衡车辆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8422987阅读:606来源:国知局
自平衡车辆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 ] 本公开涉及自平衡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自平衡车辆。
【背景技术】
[0002]自平衡车辆可以通过预设参数的检测,调节自身的实时状态,从而实现自平衡。用户在使用自平衡车辆时,只需要通过控制身体的倾斜量、倾斜方向等,即可实现对自平衡车辆的行驶过程的控制。

【发明内容】

[0003]本公开提供自平衡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0004]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息显示方法自平衡车辆,包括:
[0005]车辆本体;
[0006]前倾支撑结构,该结构包括:至少一根支撑杆;
[0007]其中,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车辆本体,且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在所述车辆本体朝所述支撑杆的对应方向的倾斜角度达到预设角度时与所述车辆本体的行驶平面相接触,以支撑所述车辆本体。
[0008]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车辆本体,且所述支撑杆在所述车辆本体的行驶过程中保持与所述行驶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
[0009]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车辆本体;以及
[0010]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通过紧固件连接至所述车辆本体;其中,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在所述车辆本体朝所述支撑杆的对应方向的倾斜角度达到预设角度时与所述车辆本体分离,并使所述支撑杆保持与所述行驶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
[0011]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车辆本体,且所述支撑杆与所述车辆本体之间保持一固定角度,使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在所述车辆本体朝所述支撑杆的对应方向的倾斜角度达到预设角度时与所述车辆本体的行驶平面相接触。
[0012]可选的,所述支撑杆包括:
[0013]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为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另一端连接至弹性缓冲组件的第一端;
[0014]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为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弹性缓冲组件的第二端;
[0015]所述弹性缓冲组件。
[0016]可选的,所述前倾支撑结构包括:
[0017]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属于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
[0018]可选的,所述前倾支撑结构包括:
[0019]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沿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呈对称设置。
[0020]可选的,所述前倾支撑结构包括:
[0021]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属于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
[0022]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沿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呈对称设置。
[0023]可选的,所述前倾支撑结构包括:
[0024]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属于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
[0025]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沿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呈对称设置;
[0026]第四支撑杆和第五支撑杆,所述第四支撑杆和所述第五支撑杆沿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呈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五支撑杆之间。
[0027]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8]本公开通过为自平衡车辆配置前倾支撑结构,可以在车辆本体的前倾角度较大时,通过支撑杆与行驶平面的接触,对车辆本体进行支撑,从而避免车辆倾倒、用户受伤等情形的发生,有助于提升自平衡车辆的安全性。
[0029]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0030]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0031]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示意图。
[0032]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示意图。
[0033]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平衡车辆的车辆本体与前倾支撑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0034]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自平衡车辆的车辆本体与前倾支撑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0035]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自平衡车辆的车辆本体与前倾支撑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0036]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42]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虽然相关技术中的自平衡车辆能够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平衡状态,但如果在由A点行驶至B点的过程中,由于行驶平面上出现下雨天路面打滑,或者由于行驶速度过快而导致较大惯性等原因,仍然可能导致自平衡车辆出现前倾,导致用户摔倒、车辆损坏的事件。
[0043]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即自平衡车辆可能发生的前倾摔倒现象,本公开提出了针对自平衡车辆的改进。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自平衡车辆10包括:
[0044]车辆本体I ;
[0045]前倾支撑结构2,该结构包括:至少一根支撑杆(为便于说明,图2中的前倾支撑结构2仅包含一根支撑杆);
[0046]其中,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车辆本体I,且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在所述车辆本体I朝所述支撑杆的对应方向的倾斜角度达到预设角度时与所述车辆本体I的行驶平面相接触,以支撑所述车辆本体I。
[0047]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与车辆本体I连接时,基于支撑杆与车辆本体I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支撑杆存在对应的活动空间和对应方向。举例而言,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杆在车辆本体I的正前方位置上,与车辆本体I的操纵杆相连,因而支撑杆的对应方向即为“正前方”:支撑杆可以向车辆本体I的正前方转动,但无法转动至操纵杆的后方(从图2可以看出,支撑杆向后转动的线路被操纵杆阻挡)。所以,对于图2所示的自平衡车辆,当其向正前方倾斜时,才会使得前倾支撑结构2的支撑杆与行驶平面接触、以支撑车辆本体I。
[0048]当然,支撑杆并不一定连接至车辆本体I上的操纵杆上,此处仅用于举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支撑杆显然还可以连接至车辆本体I上的其他任意位置,比如车辆本体I的踏板底部等,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0049]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通过为自平衡车辆10配置前倾支撑结构2,可以在车辆本体I的前倾角度较大时,通过支撑杆与行驶平面的接触,对车辆本体I进行支撑,从而避免发生自平衡车辆10倾倒、用户受伤等情形的发生,有助于提升自平衡车辆10的安全性。
[0050]1、支撑杆与车辆本体I的连接方式
[0051]为了实现“支撑杆的第二端在车辆本体I朝支撑杆的对应方向的倾斜角度达到预设角度时与车辆本体I的行驶平面相接触”,支撑杆与车辆本体I可以存在多种连接方式,使得自平衡车辆10形成相应的结构;下面对其中几种可能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
[0052]I)可转动地连接I
[0053]作为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支撑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至车辆本体1,且支撑杆在车辆本体I的行驶过程中保持与行驶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
[0054]比如图3所示,当自平衡车辆10位于A点时,即自平衡车辆10处于直立姿态,此时支撑杆的上端(即第一端)连接至操纵杆(图3中,以支撑杆连接至车辆本体2上的操纵杆为例),且支撑杆与操纵杆之间存在一接触面,同时支撑杆的下端(即第二端)朝向行驶平面,使支撑杆与行驶平面之间呈垂直关系。
[0055]当自平衡车辆10行驶至B点时,自平衡车辆10存在一定程度的前倾。此时,支撑杆绕第一端转动并远离操纵杆,从而保持支撑杆与行驶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
[0056]在由B点行驶至C点的过程中,支撑杆继续绕第一端转动并远离操纵杆,从而保持支撑杆与行驶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当自平衡车辆10行驶至C点时,假定自平衡车辆10的前倾角度达到预设角度,则支撑杆的第二端能够通过接触行驶平面,从而对车辆本体I形成支撑作用,避免自平衡车辆10发生倾倒。
[0057]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杆可以通过重力作用,确保行驶过程中始终与行驶平面之间保持垂直关系;其中,可以使支撑杆的重心相对更靠近第二端、远离第一端,以强化上述的重力作用。
[0058]2)可转动地连接2
[0059]作为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支撑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至车辆本体I ;以及,支撑杆的第二端通过紧固件连接至车辆本体I;其中,支撑杆的第二端在车辆本体I朝支撑杆的对应方向的倾斜角度达到预设角度时与车辆本体I分离,并使支撑杆保持与行驶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
[0060]比如图4所示,当自平衡车辆10位于A点时,即自平衡车辆10处于直立姿态,此时支撑杆的上端(即第一端)连接至操纵杆(图4中,以支撑杆连接至车辆本体2上的操纵杆为例),且支撑杆与操纵杆之间存在一接触面,同时支撑杆的下端(即第二端)朝向行驶平面,使支撑杆与行驶平面之间呈垂直关系;其中,支撑杆的下端通过紧固件(图中未示出)与操纵杆相连。
[0061]由于支撑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连接至操纵杆,因此当自平衡车辆10行驶至B点时,虽然车辆本体I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倾斜(未达到预设角度),但支撑杆与车辆本体I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即第一端和第二端仍然连接至操纵杆。
[0062]类似地,在自平衡车辆10由A点行驶至B点、由B点行驶至C点的过程中,支撑杆与车辆本体I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即第一端和第二端始终连接至操纵杆。当自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