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感器安装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2301562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传感器安装结构的利记博彩app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用于将检测车辆前后方向加速度的传感器安装于设在车辆前部的车体构件上。



背景技术:

通常,在设于车辆前部的车体构件上安装有检测前后方向加速度的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的信息,用于检测车辆的正面碰撞,当检测到正面碰撞时打开安装在车厢内的安全气囊。因此,缩短从车辆正面发生碰撞时到传感器检测到其冲击力的时间(使传感器尽早进行冲击检测),可以为乘客提供更可靠的保护。

现在,为了使传感器尽早进行冲击检测,提出了对安装有传感器的车体构件进行改进的各种结构。例如,提出了在侧部散热器支承件的前部形成传感器安装部,在该传感器安装部的后方,形成对于前后方向的载荷的刚性较小的脆弱部(缺口部)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结构,由于当发生碰撞时侧部散热器支承件的脆弱部产生压缩变形,传感器安装部向后方滑动,故安装于传感器安装部的传感器的检测时间变短,且可以防止传感器的损坏。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5-262940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使传感器尽早进行冲击检测,可以考虑将具有向车体构件的前方延伸的延伸部和设在该延伸部后方的安装部的支架固定在车体构件上,在该支架的安装部上安装传感器。使用这样的支架时,当发生正面碰撞时的冲击力作用到延伸部的首端(前端)时,则该冲击力通过支架传递到传感器,能够尽早检测到正面碰撞。

然而,如上所述的延伸部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折弯变形。因此,在具有延伸部的支架上安装传感器的结构中,存在当延伸部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发生折断变形时,冲击力难以传递至延伸部后方的安装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传感器对冲击的检测发生延迟,或者传感器检测的信息的准确度(检测精度)降低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安装结构,其可以使传感器尽早进行冲击检测并提高检测精度。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该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实现通过在后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种构成而得到的作用效果,所述作用效果无法通过现有技术而得到。

(1)在此所公开的一种传感器安装结构,具备:车体构件,延伸设置在车辆前部的车宽方向上;支架,固定在所述车体构件上,安装有用于检测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加速度的传感器;其中,所述支架具有设在所述车体构件的下方并安装有所述传感器的安装部、从所述安装部向所述车体构件的前方延伸的延伸部、及设在所述车体构件的前方并连接所述延伸部并结合在所述车体构件上的加固部。

(2)优选为所述加固部具有朝向前方的前壁部和在前后方向上竖立设置在所述前壁部和所述车体构件之间的侧壁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侧壁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焊缝。

(3)优选为所述加固部具有设在所述前壁部左右两侧的一对所述侧壁部。

(4)所述前壁部优选为位于所述延伸部的前方。

(5)优选为所述支架具有与所述车体构件的下面结合的固定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车体构件具有与所述固定部相邻设置并在所述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向上方变形的脆弱部。

(6)优选为所述支架具备具有所述延伸部的第一杆件和具有所述加固部并与所述第一杆件分体形成的第二杆件。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第一杆件及所述第二杆件相互结合。

(7)优选为所述加固部具有与所述车体构件的前面结合的第一结合部和在所述第一结合部的下前方与所述延伸部结合的第二结合部。

(8)所述的传感器安装结构,优选为,具备设在所述车体构件的左右的一对所述支架。

(9)优选为所述延伸部设在所述车辆所搭载的散热器的上方,支撑所述散热器。

实用新型效果

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由于支架的加固部可以抑制延伸部的折断变形,故可以将冲击力准确地传递到安装部。因此,可以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此外,由于支架具有延伸部,故可以使传感器尽早进行冲击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举例说明应用了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结构的车辆前部的车体结构的斜视图。

图2是从左斜前方看到的图1的传感器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是从右斜下方看到的图1的传感器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4是从左侧看到的图1的传感器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图(图2的A-A箭头方向的剖面图),使用双点划线表示发生正面碰撞时的严重变形模式。

符号说明

1 车辆

2 支架

2A 第一杆件

2B 第二杆件

3 前端拉杆(车体部件)

3b 下面

3f 前面

4 传感器

5 散热器

21 安装部

22 延伸部

24a 第一后方结合部(固定部)

24b 第二后方结合部(固定部)

25 加固部

26 前壁部

27 侧壁部

27a 焊缝

28 前方结合部(第一结合部)

29 上侧凸缘部(第二结合部)

33 脆弱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作为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应当指出的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仅仅是举例说明,并不排除在以下实施方式中未说明的各种变形及技术应用。

以下,以应用了本传感器安装结构的车辆的前方为基准规定左右,左右方向也称为车宽方向。此外,该车辆在水平的路面上,其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均为水平,同时上下方向与垂直方向一致。

[1.构成]

[1-1.车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结构应用于图1所示的车辆1。车辆1具有在其前部的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前端拉杆3(以下,称为拉杆3)。拉杆3是支撑散热器5的车体构件,并连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的前挡泥板11、11的前端部。拉杆3是由设在车宽方向的中部的中心杆3C、设在中心杆3C的左右两侧的侧杆3S、3S共3个构件结合而成。

在中心杆3C与侧杆3S、3S的各结合部分上,结合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侧立柱12的上端部。此外,各侧立柱12的下端部与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侧梁13的前端部相结合。另外,在各侧立柱12上结合有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上支撑14的后端部。左右的上支撑14、14的前端部在拉杆3的下前方通过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保险杠加强部15连接。

保险杠加强部15与拉杆3之间架设有两个加固构件支杆16、16。此外,在保险杠加强部15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有保险杠横梁17。保险杠横梁17与从侧梁13、13的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下方支撑18的前端部连接。

拉杆3的大致正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有横梁19。横梁19是支撑散热器5的脚部的车体构件,与侧梁13、13的前端部连接。

[1-2.传感器安装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结构具备上述的拉杆3和固定在拉杆3上的支架2。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与中心杆3C的左右两端部相比在车宽方向上稍微内侧的两处固定有支架2、2的情况。即,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结构具备设在拉杆3的左右的一对支架2、2。

各支架2上安装有检测车辆1的前后方向加速度的传感器4。传感器4检测的信息用于检测车辆1的正面碰撞。例如,车辆1的正面碰撞根据传感器4检测的加速度的变化率或者变化量超过设定的阈值来检测。当检测到车辆1发生正面碰撞时打开安装在车厢内的安全气囊。

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中心杆3C是由上部杆件31和下部杆件32互相结合而成。上部杆件31及下部杆件32由例如钣金折弯形成。

上部杆件31构成中心杆3C的前面3f和上面3t及后面3r的上半部分,在其后端具有向后方突出的后方凸缘部31a。另一方面,下部杆件32构成中心杆3C的下面3b和后面3r的下半部分,在其后端具有向后方突出的后方凸缘部32a,并在其前端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前方凸缘部32b。

下部杆件32的前方凸缘部32b与构成上部杆件31的前面3f的一部分的背面(后方)重叠,例如通过点焊结合。此外,下部杆件32的后方凸缘部32a与上部杆件31的后方凸缘部31a的下方重叠,例如通过点焊结合。

中心杆3C设为由前面3f,上面3t,后面3r及下面3b包围的矩形。即,中心杆3C具有矩形的闭合截面结构。本实施方式的中心杆3C中,前面3f为大致铅垂面状延伸,下面3b为大致水平面状延伸。此外,中心杆3C的下面3b延伸设置在与前面3f的下端相比高出下部杆件32的前方凸缘部32b部分的上方。

各支架2具有除了安装传感器4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将散热器5固定在拉杆3上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支架2、2为互相左右对称的形状,设在相对于拉杆3在车宽方向上的中心互相对称的位置。以下,对左侧的支架2进行说明,省略对右侧的支架2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支架2具备第一杆件2A和与第一杆件2A分体形成的第二杆件2B。第一杆件2A具有安装有传感器4的安装部21和从安装部21向中心杆3C的前方延伸的延伸部22。此外,第二杆件2B具有通过将第一杆件2A的延伸部22连接到中心杆3C的前面3f以加强延伸部22的加固部25。

第一杆件2A及第二杆件2B相互结合。即,支架2是由第一杆件2A及第二杆件2B结合为一体而成。第一杆件2A及第二杆件2B例如由钣金折弯形成。

安装部21是在车宽方向且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状部位,其俯视形状为大致矩形。安装部21设在中心杆3C的下方。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21位于与中心杆31C的前面3f相比稍微后方。

延伸部22具有从安装部21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边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左面部22b、从安装部21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右边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右面部22a、延伸设置在左面部22b和右面部22a之间的底面部22c及从左面部22b和右面部22a的各自相互隔开的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下侧凸缘部22d、22d。

左面部22b及右面部22a构成为相互镜像对称。左面部22b及右面部22a是在前后方向且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状部位,其俯视形状为大致L字形状。具体地说,在左面部22b及右面部22a中,位于比中心杆3C的前面3f后方的部分为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纵长形状,位于比中心杆3C的前面3f前方的部分为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横长形状。左面部22b及右面部22a各自为纵长形状的部分的下部和横长形状的部分的后部互相连接形成为大致L字。

另一方面,底面部22c是连接左面部22b及右面部22a的各下边的平面状部位,其俯视形状为大致矩形。底面部22c上形成有用于将散热器5的上部安装于支架2上的安装孔22h。

下侧凸缘部22d、22d是在右面部22a及左面部22b的上述横长形状的部分的各上边相互隔开方向延伸的平面状的部位。下侧凸缘部22d、22d设在中心杆3C的前面3f的前方,与第二杆件2B相结合。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杆件2A除了上述的安装部21及延伸部22之外,还具有用于稳定延伸部22的变形模式的支撑部23和与中心杆3C相结合的后方结合部24a~24d。

支撑部23是与延伸部22的左面部22b在同一面上延伸设置的平面状的部位,其俯视形状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状。支撑部23设在安装部21及延伸部22的后方,连接延伸部22和中心杆3C的下面3b。

后方结合部24a~24d均为设在中心杆3C的前面3f的后方的平面状部位,例如通过点焊与中心杆3C结合。本实施方式的后方结合部24a~24d包含有与中心杆3C的下面3b相结合的三个后方结合部24a~24c,与中心杆3C的前面3f的背侧(下部杆件32的前方凸缘部32b)相结合的一个后方结合部24d的共四个后方结合部。

第一后方结合部24a(固定部)是从支撑部23的上边向左侧延伸的部位,向前后方向延伸。另一方面,第二后方结合部24b(固定部)是从安装部21的上边向后方延伸的部位,向车宽方向延伸。第三后方结合部24c是在右面部22a中,从位于中心杆3C的前面3f后方的纵长形状部分的上边向右侧延伸的部位。此外,第四后方结合部24d是从右面部22a的上述纵长形状部分的前边向右侧延伸的部位。

如图3所示,中心杆3C具有与支架2的第一后方结合部24a及第二后方结合部24b相邻设置的脆弱部33、33。各脆弱部33是与中心杆3C的其他部位相比对于上下方向的载荷的刚性较小的部位。各脆弱部33在车辆1发生正面碰撞时向上方变形。

本实施方式的各脆弱部33是向上方凹陷设置的焊缝形状。脆弱部33在第一后方结合部24a的左侧和第二后方结合部24b的右侧的各自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其后端部位于中心杆3C的下面3b和后面3r之间的角部。即,脆弱部33延伸至中心杆3C的下面3b和后面3r之间的角部。

如图2所示,第二杆件2B的加固部25设在第一杆件2A的延伸部22的上方且中心杆3C的前方,连接延伸部22并与中心杆3C相结合。本实施方式的加固部25具有朝向前方的前壁部26、在前后方向上竖立设置在前壁部26及中心杆3C之间的侧壁部27、与中心杆3C的前面3f结合的前方结合部28(第一结合部)及与第一杆件2A结合的凸缘部29(第二结合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部27、前方结合部28及上侧凸缘部29均设在前壁部26的左右两侧。即,侧壁部27、前方结合部28及上侧凸缘部29成对设置。此外,侧壁部27、前方结合部28及上侧凸缘部29配设为各自一对相互成为镜像对称。

前壁部26是在车宽方向且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状部位,其俯视形状为大致矩形。在本实施方式的前壁部26上形成有多个轻量化孔26h。前壁部26位于延伸部22的前方。

侧壁部27、27为从各自的前壁部26的左右两边分别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大致平面状部位,其俯视形状为大致L字形状。各侧壁部27具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焊缝27a。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各侧壁部27具有一个焊缝27a的情况。

各焊缝27a向支架2的内侧凹陷设置。即,右侧的侧壁部27的焊缝27a向左侧凹陷设置,左侧的侧壁部27的焊缝27a向右侧凹陷设置。这些焊缝27a、27a设在相互相等的高度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各焊缝27a设在安装部21的上边和下边之间的高度位置。即,各焊缝27a与安装部21在前后方向并排设置。侧壁部27通过焊缝27a提高对于前后方向的载荷的刚性。

前方结合部28、28是在左右的侧面部27、27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各后边的上部向互相隔开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平面状部位。各前方结合部28例如通过点焊与中心杆3C的前面3f结合。

上侧凸缘部29、29是从左右的侧面部27、27的各下边向互相隔开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平面状部位。上侧凸缘部29、29设在前方结合部28、28的下前方。上侧凸缘部29、29在延伸部22的下侧凸缘部22d、22d上重叠,例如通过点焊,在前方结合部28、28的下前方与下侧凸缘部22d、22d相结合。

[2.作用及效果]

(1)如图4所示,当车辆1发生正面碰撞时,支架2上作用有向后方的冲击力F。在支架2中,对于该冲击力F通过加固部25的支撑,抑制延伸部22的折断变形,如图4中通过双点划线所示的首端(前端)向下方移位促进旋动(参照图4中的箭头B)。因此,根据上述的传感器安装结构,可以抑制冲击力F通过延伸部22的折断变形被吸收,使冲击力F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安装部21。因此,可以提高传感器4的检测信息的精度(检测精度)。

此外,由于支架2具有延伸部22,可以使冲击力F尽早作用于支架2,进而可以使传感器4尽早进行冲击检测。据此,可以尽早检测车辆1的正面碰撞,例如可以尽早展开安全气囊,能够有助于保护乘客。

(2)由于支架2的侧壁部27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焊缝27a,故可以提高对于作用在前后方向的冲击力的侧壁部27的刚性。据此,由于对于冲击力F加固部25难以变形,故可以更加可靠地抑制延伸部22的折断变形,并可以进一步促进上述延伸部22的旋动。因此,可以使冲击力F更准确地传递给安装部21,可以提高传感器4的检测精度。

此外,若焊缝27a在安装部21的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则可以通过焊缝27a将冲击力F容易地传递给安装部21。因此,冲击力F可以更加准确地传递给安装部21,可以进一步提高传感器4的检测精度。

(3)加固部25具有设在前壁部26的左右两侧的一对侧壁部27、27,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加固部25的刚性。据此,可以更加可靠地抑制延伸部22的折断变形,并可以促进上述延伸部22的旋动。因此,如上所述可以进一步提高传感器4的检测精度。

(4)由于前壁部26位于延伸部22的前方,故冲击力F首先作用在前壁部26后向延伸部22传递。即,在支架2中,冲击力F作用在通过焊缝27a提高刚性的侧壁部27,可以降低延伸部22的负荷。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抑制延伸部22的折断变形,并由于可以促进上述延伸部22的旋动,如上所述可以进一步提高传感器4的检测精度。

(5)当车辆1发生正面碰撞时,中心杆3C的脆弱部33通过从支架2的第一后方结合部24a及第二后方结合部24b传递的冲击载荷向上方变形(参照图4中的箭头C)。与此同时,支架2通过第一后方结合部24a及第二后方结合部24b向上方移位,成为朝向前方的下降倾斜姿势。因此,可以进一步促进上述延伸部22的旋动。此外,由于延伸部22通过促进这样的旋动来抑制应力集中,故抑制了折断变形。因此,可以抑制冲击力F通过延伸部22的折断变形被吸收,如上所述可以使冲击力F准确地传递到安装部21,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传感器4的检测精度。

此外,若脆弱部33向中心杆3C的下面3b和后面3r的角部延伸,则与其他部位相比刚性较大的角部容易变形,因此可以适当地促进上述的延伸部22的旋动。据此,由于可以更加可靠地抑制延伸部22的折断变形,如上所述可以进一步提高传感器4的检测精度。

(6)支架2是通过互相形成分体的第一杆件2A和第二杆件2B结合而成,因此支架2的成形变得容易。即,延伸部22与加固部25相互形成为分体,例如,延伸部22及加固部25很容易均由一枚钣金形成,因此可以有助于减少材料成本。

(7)由于加固部25具有与中心杆3C的前面3f结合的前方结合部28和在前方结合部28的下前方与延伸部22结合的凸缘部29,故可以使加固部25更好地吸收冲击力F。即,通过利用加固部25将延伸部22和中心杆3C的前面3f连接,可以抑制对于中心杆3C的前面3f的延伸部22的相对的变形。因此,由于可以更加可靠地抑制延伸部22的折断变形,如上所述可以进一步提高传感器4的检测精度。

(8)支架2、2设在中心杆3C的左右,即使车辆1发生偏置碰撞时,可以使冲击力F容易地传递到左右的任意一个支架2、2的安装部21。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传感器4的检测精度。

(9)由于延伸部22设在散热器5的上方支撑散热器5,故即使在中心杆3C上不再另外设置上述支架2以外的用于固定散热器5的支架,中心杆3C也可以支撑散热器5。即,由于安装传感器4的支架2兼具固定散热器5的功能,因此可以简化车辆1的前部结构,并有助于降低成本。

(10)由于支架2具有将延伸部22和中心杆3C的下面3b连接的支撑部23,故对于冲击力F通过支撑部23的支撑,稳定了延伸部22的变形模式。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抑制延伸部22的折断变形,并由于可以促进上述延伸部22的旋动,故如上所述可以进一步提高传感器4的检测精度。

[3.变形例]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无关,在不脱离这些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并实施。本实施方式的各个构成,根据需要能够进行取舍选择,或者也可以适当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支架2具备第一杆件2A和第二杆件2B的情况,但支架2的构成并不仅限于此。支架2可以由各部分一体成型,也可以由互相分体形成的三个以上的构件结合而成。另外,支架2的各部分为一体成型的情况,均可不要上述的下侧凸缘部22d、22d及上侧凸缘部29、29。

此外,也可以省略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支撑部23或者后方结合部24a~24d。若支架2至少具有安装部21和延伸部22及加固部25,则如上所述的加固部25通过对于冲击力F的支撑可以抑制延伸部22的折断变形,可以提高传感器4的检测精度,并可以通过延伸部22使传感器4尽早进行冲突检测。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各侧壁部27具有一个焊缝27a的情况,各侧壁部27也可以具有多个焊缝27a,也可以从侧壁部27省略焊缝27a以简化构成。此外,侧壁部27的个数不仅限于上述的两个。例如,代替上述的一对侧壁部27、27,在前壁部26的车宽方向的中部和中心杆3C之间可以竖立设置一个侧壁部27。

另外,焊缝27a对于前后方向的载荷可提高侧壁部27的刚性即可,其具体的形状并不仅限于上述内容。例如,焊缝27a可以为与上述相反的向支架2的外侧突出设置。

此外,加固部25的具体形状,构成并不仅限于上述内容。加固部25至少设在中心杆3C的前方,并连接延伸部22且可以与中心杆3C结合,例如,可以为连接中心杆3C的前面3f和延伸部22的支撑棒。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中心杆3C的左右固定一对支架2、2的情况,支架2的数量、位置并不仅限于上述内容。此外,支架2的固定端并不仅限于上述的中心杆3C。支架2的固定端可以为车辆1的前部的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车体构件,例如可以为保险杠加强部15或者保险杠横梁17或者横梁19等。另外,支架2可以不具有支撑散热器5的功能。即,延伸部22可以设在散热器5的上方不支撑散热器5。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的脆弱部33的形状为一示例。脆弱部33至少与第一后方结合部24a及第二后方结合部24b相邻设置,可以在车辆1发生正面碰撞时向上方变形,其具体的形状并不仅限于上述的焊缝形状。脆弱部33可以为例如缺口部或者孔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