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领域,具体是一种汽车前轮转向角度车内监视观察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转向是通过方向盘轴上的一个齿轮带动转向齿条左右移动实现的,方向盘向左转动1.5圈时,汽车前轮的转角不到45度,当方向盘不转动处于0度和向左转动360度、向右转动360度,车轮的方向转角发生了变化,而从方向盘上却无法判断车轮的转向角度,只能依靠记忆,特别是在倒车时,有时会忘记方向盘是向左打了几圈,还是向右打了几圈,也就是说,靠观察方向盘的角度是不知道车轮的转角的,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有时只能打开车窗或下车观察车轮的转角,这样感觉非常不方便,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只要是开过车的人,可能都有这种感受,都感到很无奈,随着汽车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汽车设备应运而生,但是,这一困扰人们的实际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也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从方向盘上无法判断汽车前轮的转向角度。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手段是:
一种汽车前轮转向角度车内监视观察系统,它包括车架底盘左侧,车架底盘右侧,仪表盘,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分,其特征是:在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之一上设置拉线固定端,在汽车仪表盘上水平设置一根拉线,并在仪表盘的右拐角处、仪表盘的左拐角处、车架底盘左侧拐角处、车架底盘右侧拐角处分别设置滑动装置;该拉线的右端绕过仪表盘右拐角处,再绕过车架底盘右侧的拐角处固定在拉线固定端上,拉线的左端绕过仪表盘左拐角处,再绕过车架底盘左侧拐角处固定在拉线固定端上,并在拉线上活动设置一个指示观察标志,在仪表盘上标出指示观察标志的移动距离刻度或移动角度刻度;当方向盘向左打,向左转向时,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在车架底盘左侧、车架底盘右侧上相对向右滑动,使固定在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上的拉线的左端拉紧一段距离,同时拉线的右端放松相同的距离,从而使指示观察标志在仪表盘内向左相对移动相等的距离,反之,指示观察标志在仪表盘内向右相对移动相等的距离。
进一步地,一种汽车前轮转向角度车内监视观察系统,其特征是:滑动装置是一个滑轮或者是一根软管。
进一步地,一种汽车前轮转向角度车内监视观察系统,其特征是:转向齿条作为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之一,拉线固定端的数量为一个,拉线固定端设置在转向齿条的中部,拉线的左端绕过仪表盘左侧拐角处的滑轮或软管——车架底盘左侧的滑轮或软管固定在拉线固定端上,拉线的右端绕过仪表盘右侧拐角处的滑轮或软管——车架底盘右侧的滑轮或软管固定在拉线固定端上。
进一步地,一种汽车前轮转向角度车内监视观察系统,其特征是:转向齿条作为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之一,拉线固定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拉线固定端分别设置在转向齿条的左末端和右末端,拉线的左端绕过绕过仪表盘左侧拐角处的滑轮或软管——车架底盘左侧的滑轮或软管固定在拉线固定端上,拉线的右端绕过仪表盘右侧拐角处的滑轮或软管——车架底盘右侧的滑轮或软管固定在拉线固定端上。
进一步地,一种汽车前轮转向角度车内监视观察系统,其特征是:左转向节臂的末端和右转向节臂的末端分别作为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之一,拉线固定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拉线固定端分别设置在左转向节臂的末端和右转向节臂的末端,拉线的左端绕过仪表盘左侧拐角处的滑轮或软管——车架底盘左侧的滑轮或软管固定在右转向节臂的末端,拉线的右端绕过仪表盘右侧拐角处的滑轮或软管——车架底盘右侧的滑轮或软管固定在左转向节臂的末端。
进一步地,一种汽车前轮转向角度车内监视观察系统,其特征是:左延伸臂的末端和右延伸臂的末端同时作为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之一,拉线固定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拉线固定端分别设置在左延伸臂的末端和右延伸臂的末端,拉线的左端绕过仪表盘左侧拐角处的滑轮或软管——车架底盘左侧的滑轮或软管固定在左延伸臂的末端,拉线的右端绕过仪表盘右侧拐角处的滑轮或软管——车架底盘右侧的滑轮或软管固定在右延伸臂的末端。
进一步地,一种汽车前轮转向角度车内监视观察系统,其特征是:左转向横拉杆和右转向横拉杆同时作为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之一,拉线固定端的数量为两个,拉线的左端绕过仪表盘左侧拐角处的滑轮或软管——车架底盘左侧的滑轮或软管固定在右转向横拉杆上,拉线的右端绕过仪表盘右侧拐角处的滑轮或软管——车架底盘右侧的滑轮或软管固定在左转向横拉杆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成本低廉,(2)能够根据指示观察标志的左、右位置,结合方向盘的转角判断出汽车前车轮的转向角度,以及是左转还是右转,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提高了汽车的人性化操作和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个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2是第一个实施例中拉线的走向图。
图3是第二个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4是第二个实施例中拉线的走向图。
图5是第三个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6是第三个实施例中拉线的走向图。
图7是第四个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8是第四个实施例中拉线的走向图。
图9是第五个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10是第五个实施例中拉线的走向图。
图中:1、车架底盘左侧,2、车架底盘右侧,3、仪表盘,4、拉线固定端,5、拉线,6、滑轮,7、转向齿条,8、左转向节臂,9、右转向节臂10、左延伸臂,11、右延伸臂,12、左转向横拉杆,13、右转向横拉杆,14、指示观察标志。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2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汽车前轮转向角度车内监视观察系统,它包括车架底盘左侧1,车架底盘右侧2,仪表盘3,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分,其特征是:在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之一上设置拉线固定端4,在汽车仪表盘3上水平设置一根拉线5,并在仪表盘3的右拐角处、仪表盘3的左拐角处、车架底盘左侧1拐角处、车架底盘右侧2拐角处分别设置滑动装置;该拉线5的右端绕过仪表盘3右拐角处,再绕过车架底盘右侧2的拐角处固定在拉线固定端4上,拉线5的左端绕过仪表盘3左拐角处,再绕过车架底盘左侧1拐角处固定在拉线固定端4上,并在拉线5上活动设置一个指示观察标志14,在仪表盘3上标出指示观察标志14的移动距离刻度或移动角度刻度;当方向盘向左打,向左转向时,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在车架底盘左侧1、车架底盘右侧2上相对向右滑动,使固定在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上的拉线5的左端拉紧一段距离,同时拉线5的右端放松相同的距离,从而使指示观察标志14在仪表盘3内向左相对移动相等的距离,反之,指示观察标志14在仪表盘3内向右相对移动相等的距离。
该实施例中,转向齿条7作为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之一,拉线固定端4的数量为一个,拉线固定端4设置在转向齿条7的中部,拉线5的左端绕过仪表盘3左侧的滑轮6——车架底盘左侧1的滑轮6固定在拉线固定端4上,拉线5的右端绕过仪表盘3右侧的滑轮6——车架底盘右侧2的滑轮6固定在拉线固定端4上。
在图3、图4所示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其它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不同点是:转向齿条7作为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之一,拉线固定端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拉线固定端4分别设置在转向齿条7的左末端和右末端,拉线5的左端绕过仪表盘3左侧的滑轮6——车架底盘左侧1的滑轮6固定在拉线固定端4上,拉线5的右端绕过仪表盘3右侧的滑轮6——车架底盘右侧2的滑轮6固定在拉线固定端4上。
在图5、图6所示的第三个实施例中,其它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不同点是:左转向节臂8的末端和右转向节臂9的末端分别作为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之一,拉线固定端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拉线固定端4分别设置在左转向节臂8的末端和右转向节臂9的末端,拉线5的左端绕过仪表盘3左侧的滑轮6——车架底盘左侧1的滑轮6固定在右转向节臂9的末端,拉线5的右端绕过仪表盘3右侧的滑轮6——车架底盘右侧2的滑轮6固定在左转向节臂8的末端。
在图7、图8所示的第四个实施例中,其它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不同点是:左延伸臂10的末端和右延伸臂11的末端同时作为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之一,拉线固定端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拉线固定端4分别设置在左延伸臂10的末端和右延伸臂11的末端,拉线5的左端绕过仪表盘3左侧的滑轮6——车架底盘左侧1的滑轮6固定在左延伸臂10的末端,拉线5的右端绕过仪表盘3右侧的滑轮6车架底盘右侧2的滑轮6固定在右延伸臂11的末端。
在图9、图10所示的第五个实施例中,其它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不同点是:左转向横拉杆12和右转向横拉杆13同时作为转向系统的左右位移部件之一,拉线固定端4的数量为两个,拉线5的左端绕过仪表盘3左侧的滑轮6——车架底盘左侧1的滑轮6固定在右转向横拉杆13上,拉线5的右端绕过仪表盘3右侧的滑轮6——车架底盘右侧2的滑轮6固定在左转向横拉杆12上。
当汽车左转弯时,方向盘轴上的齿轮带动转向齿条7右移动,拉线5的左端拉动拉线5,同时,拉线5的右端松开拉线5,使拉线5在仪表盘3内相对向左位移,指示观察标志14也跟着向左位移同样的距离,反之,指示观察标志14向右移动,根据指示观察标志14的移动距离即可判断汽车的转向角度。
指示观察标志14是活动固定在拉线5上的,目的是:指示观察标志14可以左右移动调整,当方向打正时,指示观察标志14应该处于表盘3的中心位置。
为了减小拉线各个拐角处的摩擦力,在各个拐角处分别设置一个滑轮6。
实施例:1、2、3、4、5中的滑轮6、拉线5,可以用一根空心软管内穿一根钢丝绳代替,该软管和软管内的拉线5可以同时自由弯曲,该软管与拉线5是一体的,软管拉线俗称:闸线,车闸等力矩传递,闸线外层是可以打弯但不可伸缩的螺旋金属层,芯线即拉线,是钢丝绳,调节原理是两端固定外层,钢丝绳牵动活动装置。夹器是利用秆杆原理,所以用很小的力就可传递力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