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儿童座兜及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儿童推车为人们进行户外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儿童推车一般都包括推车车架和设置在推车车架上的儿童座兜,有的儿童座兜具有靠椅的功能,有的儿童座兜具有睡篮的功能,为方便更换不同结构形式的儿童座兜,儿童座兜一般都可拆卸地设置在推车车架上,但是若需要儿童座兜同时满足靠椅和睡篮功能时,还是需要两种结构形式的儿童座兜,这使得成本较高,而且也无法根据需要实时更换,必须在两种结构形式的儿童座兜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更换,因此即使配备了两种配件,但无法随时更换,因此也无法较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在靠椅状态和睡篮状态之间相互转换且转换方便的儿童座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儿童座兜,包括围框组件、用于将所述儿童座兜插接在儿童推车的推车车架上的插接件、位于所述围框组件下方的座杆组件、套设在所述围框组件和所述座杆组件上的布套,所述插接件与所述围框组件相转动连接,所述布套包括座位布套和靠背布套,所述座杆组件设置在所述座位布套上,所述儿童座兜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围框组件与所述插接件的位置锁定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用于使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解锁的第一解锁机构,所述儿童座兜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杆组件与所述围框组件之间的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围框组件相固定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座杆组件相转动连接,所述儿童座兜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杆组件与所述连杆之间的第二锁定机构和用于使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解锁的第二解锁机构,所述儿童座兜具有靠椅使用状态和睡篮使用状态,当所述儿童座兜处于靠椅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和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均处于锁定状态,所述座杆组件与所述连杆相对固定,所述座杆组件与所述靠背布套倾斜相交;当所述儿童座兜处于睡篮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所述布套张紧套设在所述围框组件和所述座杆组件上,所述座杆、所述座位布套、所述靠背布套均处于水平状态。
优选地,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座杆组件上的锁杆、设置在所述连杆上的并与所述锁杆相配合的锁槽,所述连杆上仅设有一个所述锁槽,当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锁杆卡入所述锁槽中,当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锁杆从所述锁槽中脱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还包括用于驱使所述锁杆从解锁状态向锁定状态复位的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置在所述锁杆与所述连杆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复位件采用拉簧,所述拉簧的两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锁杆和所述连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座杆组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座杆,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座杆的后端部相转动连接,所述座杆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锁杆相配合,所述锁杆能够沿所述滑槽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地穿设在所述滑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解锁机构包括能够相对所述座杆组件前后滑动地设置的拉杆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拉杆上的拉手,所述拉杆与所述锁杆相固定连接,当向前拉动所述拉手时,通过所述拉杆拉动所述锁杆相对所述座杆组件向前滑动,直至使所述锁杆从所述锁槽中脱出。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上设有支撑部,当所述儿童座兜处于睡篮使用状态时,所述锁杆搭设在所述支撑部上。
优选地,所述围框组件呈闭合的框形结构,所述连杆分别设置在所述围框组件的左右两侧,所述座杆组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座杆,所述座杆呈开口朝后的U字型结构,所述座杆的U字型的后端部与对应一侧的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部相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分别设置在两侧的所述座杆与所述连杆之间。
优选地,所述围框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围框组件的中部的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连接件的上端部的上围框、连接在所述连接件的下端部的下围框,所述插接件与所述连接件相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部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件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儿童推车,所述儿童推车包括推车车架和可拆卸地嫁接在所述推车车架上的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兜。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座兜结构简单,儿童座兜可在靠椅使用状态和睡篮使用状态之间相互转换,且转换方便,不仅实现了随时切换调整,而且使得一个推车车架仅需配备一个儿童座兜即可实现靠椅和睡篮两种功能,在方便使用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座兜的结构示意图(儿童座兜处于靠椅使用状态,去掉布套);
附图2为附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座兜的侧视图(儿童座兜处于靠椅使用状态);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座兜的侧视图(儿童座兜处于睡篮使用状态);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座兜在靠椅使用状态和睡篮使用状态之间转换时座杆组件和连杆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其中:1、围框组件;11、连接件;12、上围框;13、下围框;2、插接件;3、座杆组件;31、座杆;311、滑槽;4、连杆;41、锁槽;42、支撑部;5、布套;61、锁杆;62、复位件;71、拉杆;72、拉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座兜可拆卸地连接在儿童推车的推车车架上,如图1~图5所示,该儿童座兜包括围框组件1、用于将儿童座兜插接在推车车架上的插接件2、座杆组件3、设置在围框组件1和座杆组件3之间的连杆4、套设在围框组件1和座杆组件3上的布套5。
插接件2与围框组件1相转动连接,座杆组件3位于围框组件1的下方,连杆4的一端部固定设置在围框组件1上,另一端部与座杆组件3相转动连接,该儿童座兜还包括设置在插接件2与围框组件1之间用于将这二者的相对位置相锁定的第一锁定机构、设置在座杆组件3与连杆4之间用于将这二者的相对位置相锁定的第二锁定机构、用于使第一锁定机构解锁的第一解锁机构、用于使第二锁定机构解锁的第二解锁机构。
具体的,围框组件1包括位于围框组件1的中部的连接件11、连接在连接件11的上端部的上围框12,连接在连接件11的下端部的下围框13,上围框12、连接件11和下围框13依次顺序连接形成封闭的框形结构,上围框12和下围框13均呈U字型结构,连接件11分别设置在儿童座兜的左右两侧,两侧的连接件11的两端部分别与上围框12和下围框13的U字型的开口端连接,插接件2和连杆4分别设置在围框组件1的左右两侧,左右两侧的插接件2分别与对应一侧的连接件11相转动连接,左右两侧的连杆4的一端部固定连接在对应一侧的连接件11上。
座杆组件3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座杆31,座杆31呈开口朝后的U字型结构,左右两侧的连杆4的另一端部分别与座杆31的U字型的开口端相转动连接。
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一解锁机构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的插接件2与围框组件1之间,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一解锁机构的具体结构不是本专利所要保护的技术要点,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
第二锁定机构包括能够沿座杆31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置在座杆31上的锁杆61、设置在连杆4上并与锁杆61相配合的锁槽41,每侧的连杆4上均仅设有一个锁槽41,当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锁杆61插设在锁槽41中,当第二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锁杆61从锁槽41中脱出。
锁杆61滑动设置在座杆31上的设置方式为:在座杆31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槽311,滑槽311与锁杆61相配合,锁杆61穿设在滑槽311中,并能够沿滑槽311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
第二锁定机构还包括用于驱使锁杆61从解锁状态向锁定状态复位的复位件62,复位件62设置在锁杆61与连杆4之间。本实施例中,复位件62采用拉簧,拉簧的两端部分别固定设置在锁杆61与连杆4上。
第二解锁机构包括能够沿座杆31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置在座杆31上的拉杆71和固定设置在拉杆71上的拉手72,拉杆71与锁杆61相固定连接,当向前拉动拉手72时,使拉杆71向前滑动,从而驱使锁杆61在滑槽311内向前滑动,直至使锁杆61从锁槽41中脱出,第二锁定机构便解锁。
第二锁定机构也分别设置在儿童座兜的左右两侧,即锁杆61设置在儿童座兜的左右两侧,拉杆71呈开口朝后的U字型结构,其U字型的开口两端部分别与对应一侧的锁杆61相固定连接。
布套5包括座位布套51和靠背布套52,座位布套51位于下围框13和座杆组件3之间,靠背布套52位于上围框12和座杆组件3之间,座杆组件3设置在座位布套51上。
当该儿童座兜设置在推车车架上使用时,该儿童座兜具有靠椅使用状态和睡篮使用状态。
当该儿童座兜处于靠椅使用状态时,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均处于锁定状态,即围框组件1、插接件2、座杆组件3、连杆4之间相对固定,此时,围框组件1 呈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态,即下围框13低于上围框12,座杆31处于水平状态,且座杆31与靠背布套52之间倾斜相交,如图1和图2所示。
当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均解锁后,围框组件1可相对插接件2转动,同时带动连杆4相对座杆组件3转动,直至围框组件1转动至其上围框12与下围框13近似在同一水平面内,此时套设在围框组件1和座杆组件3上的布套5处于张紧状态,且座杆31、座位布套51、靠背布套52均处于水平状态,此时松开第一解锁机构后,第一锁定机构又处于锁定状态,在连杆4上设有支撑部42,当松开第二锁定机构后,锁杆61搭设在支撑部42上,该儿童座兜便处于睡篮使用状态了,如图3所示。
当将该儿童座兜从睡篮使用状态向靠椅使用状态调节时,只需操作第一解锁机构使第一锁定机构解锁,然后使上围框组件1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带动连杆41同步转动,在此过程中,锁杆61在复位件62的作用下向靠近锁槽41的方向滑动,直至锁杆61卡设在锁槽41中,第二锁定机构便处于锁定状态,此时,松开第一解锁机构,第一锁定机构也处于锁定状态,该儿童座兜便处于靠椅使用状态了。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