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附属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围板横梁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前围板是指发动机舱与车厢之间的隔板,它和地板、前立柱联接,安装在前围上盖板之下。前围板上装设密封和隔热装置来防止发动机舱里的废气、高温、噪声窜入车厢;另外,在发生意外事故时,汽车前围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现有汽车前围板零件自身材料偏软,未考虑布置前围板横梁加强结构,极易导致前围板整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即使采用加强方案,现有的前围板加强方案多为在前围板上大面积贴面焊接加强板,增加机舱内功能件局部强度,但是这种方案会造成零件重量大幅度增加,影响车辆的整体运行效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前围板横梁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前围板横梁加强结构,包括汽车前围板,所述汽车前围板下板面中部隆起形成一个“∩”形的凹槽,该凹槽内设置有一个前围板下加强板,所述汽车前围板板面的中部横向设置有一个前围板加强横梁,且该前围板加强横梁根据所述汽车前围板的板面特征贴合固定在所述汽车前围板上。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形的凹槽作为一个安装部位,由汽车前围板板体的对应部分隆起弯曲而成,在该凹槽内设置的前围板下加强板对凹槽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抗形变能力提高。同样,前围板加强横梁以贴合固定的方式设置在汽车前围板板面的中部,也是对整个汽车前围板的结构起到加强的作用。前围板加强横梁的具体形状根据汽车前围板的板面来确定,保证前围板加强横梁贴合在汽车前围板上即可。
进一步,为了更加稳定可靠地将前围板下加强板安装在汽车前围板上面,所述前围板下加强板整体呈“T”字形,由槽部和安装支撑部构成,其中槽部呈“∩”形,并与所述凹槽的形状相适配,且槽部固定于所述凹槽中,所述安装支撑部贴合在汽车前围板的板面上,且在该安装支撑部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
进一步,为了安装支撑部在安装后受力均匀,同时安装稳定,所述安装支撑部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安装孔,所述安装支撑部的中部横向设置有个两个安装孔。
进一步,为了将前围板下加强板安装固定在邻近机构上,提高整体的牢固程度,所述安装支撑部上边沿的板面上立设有一个安装耳板,该安装耳板弯折成“U”字形,该安装耳板上设置有个两个过孔。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且便于生产,通过在汽车前围板上适宜地增加前围板下加强板和前围板加强横梁来对整体的结构强度进行提升,效果明显,同时没有大幅度增加整个汽车前围板的重量,不影响汽车运行效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前围板下加强板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前围板下加强板等轴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汽车前围板横梁加强结构,包括汽车前围板1,汽车前围板1下板面中部隆起形成一个“∩”形的凹槽2。该凹槽2内设置有一个前围板下加强板3,前围板下加强板3整体呈“T”字形,由槽部3a和安装支撑部3b构成,其中槽部3a呈“∩”形,并与凹槽2的形状相适配,且槽部3a固定于凹槽2中。安装支撑部3b贴合在汽车前围板1的板面上,且在该安装支撑部3b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3c。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安装支撑部3b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安装孔3c,安装支撑部3b的中部横向设置有个两个安装孔3c。安装支撑部3b上边沿的板面上立设有一个安装耳板5,该安装耳板5弯折成“U”字形。该安装耳板5上设置有个两个过孔5a。汽车前围板1板面的中部横向设置有一个前围板加强横梁4,且该前围板加强横梁4根据汽车前围板1的板面特征贴合固定在汽车前围板1上。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下:
汽车前围板1需要与底板和前立柱等部件进行连接,用来实现机舱和车厢之间的隔离。汽车前围板1“∩”形的凹槽2作为一个安装部位,由汽车前围板1板体的对应位置处自然隆起弯曲而成。因此该凹槽2相对于整个汽车前围板1的板面来看,一面是隆起的凸出状,一面是凹陷的槽状,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来制造形成。在该凹槽2内设置的前围板下加强板3对凹槽2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抗形变能力提高。前围板下加强板3的槽部3a用来和凹槽2相适配,安装支撑部3b用来作为整个前围板下加强板3的安装部位,通过螺栓的方式与汽车前围板1固定连接成一体。在通过螺栓连接好后,还可以增加焊接来进一步加强连接。同样,前围板加强横梁4以贴合固定的方式设置在汽车前围板1板面的中部,也是对整个汽车前围板1的结构起到加强的作用。前围板加强横梁4与汽车前围板1的连接方式也是通过螺栓或者焊接来实现的。前围板加强横梁4的具体形状根据汽车前围板1的板面来确定,保证前围板加强横梁4贴合在汽车前围板1上即可。安装耳板5设置成“U”字形,且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封闭的底面一端与安装支撑部3b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安装耳板5的侧壁上开设过孔5a,通过该过孔5a和螺栓来与对应的部件产生连接。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