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建筑施工用具有助力功能的手推车。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
而在建筑工地,很多劳动工人往往使用手推车进行物料的运输,在推运的途中,可能会遇到上坡路或者凹凸地面,这样推起来就很费力,给劳动工人增加劳动力,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具有助力功能的手推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建筑施工用具有助力功能的手推车。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建筑施工用具有助力功能的手推车,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外部呈矩形结构,所述主体框架外壁设置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上设置控制机构,所述主体框架底面设置助力机构和移动机构,所述主体框架上设置倒料机构,所述移动机构是由安装在主体框架上;且分别位于四角处的一号支撑柱、开在一号支撑柱外壁靠近底端面的外螺纹,设置在一号支撑柱下方的二号支撑柱,开在二号支撑柱内部靠近上端面的内螺纹、固定在二号支撑柱底面的圆盘,开在圆盘端面的配合孔、开在配合孔内的内螺纹和通过外螺纹啮合在配合孔内的承重柱、设置在承重柱下方的车轮架、开在车轮架上端面的嵌装口、插装在车轮架上的转轴和安装在转轴上的走向轮共同构成的,所述助力机构是由安装在主体框架下方的电机架、安装在电机架上的驱动件、安装在驱动件上的主动齿轮和安装在转轴上的从动齿轮共同构成的,所述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
所述角度调节机构是由设置在主体框架外侧表面的支撑架、开在支撑架支腿端面的开口,插装在开口内伸缩杆、固定在伸缩杆另一端横梁、套装在横梁上的一号防滑套、固定在主体边框外壁;且位于支撑架下方的一对门型把手共同构成的。
所述控制机构是由安装在横梁上的底板、开在底板上的簧槽、固定在簧槽内的垫片、设置在垫片弹簧、固定在弹簧上的按柄、设置在按柄上的一号接触片和设置在底板上的二号接触片共同构成的,所述一号接触片与二号接触片配合。
所述倒料机构是由安装在主体框架上的物料架、设置在物料架底面上的一对滑轨、安装在一对滑轨上的滑件、固定在滑件上的承载板、开在物料架外壁上的出料口、开在出料口相对内壁上插装孔、固定在插装孔之间的转杆、固定在转杆上的挡门、固定在承载板上的一对配合件、活动安装在配合件上活动杆和固定在配合件端面的锁定螺母共同构成的,所述活动杆另一端与挡门两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底板与按柄之间设置伸缩保护壳。
所述伸缩保护壳是由固定在底板上的一号中空盒和插装在一号中空盒内的二号中空盒共同组成的。
所述支撑架为龙门架。
所述驱动件为旋转电机。
所述一号支撑柱直径小于二号支撑柱的直径。
所述门型把手上设置二号防滑套。
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作的建筑施工用具有助力功能的手推车,本技术方案中,将手推车设计成具有机械助力的手推车,在使用者推动的时候,遇到破路,可通过控制机构来使助力机构进行助力,大大减轻劳动工人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施工用具有助力功能的手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施工用具有助力功能的手推车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施工用具有助力功能的手推车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施工用具有助力功能的手推车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施工用具有助力功能的手推车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施工用具有助力功能的手推车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主体框架;2、一号支撑柱;3、二号支撑柱;4、圆盘;5、承重柱;6、车轮架;7、转轴;8、走向轮;9、电机架;10、驱动件;11、主动齿轮;12、从动齿轮;13、支撑架;14、伸缩杆;15、横梁;16、一号防滑套;17、门型把手;18、底板;19、垫片弹簧;20、按柄;21、一号接触片;22、二号接触片;23、物料架;24、滑轨;25、滑件;26、承载板;27、转杆;28、挡门;29、配合件;30、活动杆;31、伸缩保护壳;32、二号防滑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6所示,一种建筑施工用具有助力功能的手推车,包括主体框架1,所述主体框架1外部呈矩形结构,所述主体框架1外壁设置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上设置控制机构,所述主体框架1底面设置助力机构和移动机构,所述主体框架1上设置倒料机构,所述移动机构是由安装在主体框架1上;且分别位于四角处的一号支撑柱2、开在一号支撑柱2外壁靠近底端面的外螺纹,设置在一号支撑柱2下方的二号支撑柱3,开在二号支撑柱3内部靠近上端面的内螺纹、固定在二号支撑柱3底面的圆盘4,开在圆盘4端面的配合孔、开在配合孔内的内螺纹和通过外螺纹啮合在配合孔内的承重柱5、设置在承重柱5下方的车轮架6、开在车轮架6上端面的嵌装口、插装在车轮架6上的转轴7和安装在转轴7上的走向轮8共同构成的,所述助力机构是由安装在主体框架1下方的电机架9、安装在电机架9上的驱动件10、安装在驱动件10上的主动齿轮11和安装在转轴7上的从动齿轮12共同构成的,所述从动齿轮12与主动齿轮11啮合;所述角度调节机构是由设置在主体框架12外侧表面的支撑架13、开在支撑架13支腿端面的开口,插装在开口内伸缩杆14、固定在伸缩杆14另一端横梁15、套装在横梁15上的一号防滑套16、固定在主体边框1外壁;且位于支撑架13下方的一对门型把手17共同构成的;所述控制机构是由安装在横梁15上的底板18、开在底板18上的簧槽、固定在簧槽内的垫片、设置在垫片弹簧19、固定在弹簧19上的按柄20、设置在按柄20上的一号接触片21和设置在底板18上的二号接触片22共同构成的,所述一号接触片21与二号接触片22配合;所述倒料机构是由安装在主体框架12上的物料架23、设置在物料架23底面上的一对滑轨24、安装在一对滑轨24上的滑件25、固定在滑件25上的承载板26、开在物料架23外壁上的出料口、开在出料口相对内壁上插装孔、固定在插装孔之间的转杆27、固定在转杆27上的挡门28、固定在承载板26上的一对配合件29、活动安装在配合件29上活动杆30和固定在配合件29端面的锁定螺母共同构成的,所述活动杆30另一端与挡门28两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18与按柄20之间设置伸缩保护壳31;所述伸缩保护壳31是由固定在底板18上的一号中空盒和插装在一号中空盒内的二号中空盒共同组成的;所述支撑架13为龙门架;所述驱动件10为旋转电机;所述一号支撑柱2直径小于二号支撑柱3的直径;所述门型把手17上设置二号防滑套32。
本实施方案的特点为,主体框架外部呈矩形结构,主体框架外壁设置角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上设置控制机构,主体框架底面设置助力机构和移动机构,主体框架上设置倒料机构,移动机构是由安装在主体框架上;且分别位于四角处的一号支撑柱、开在一号支撑柱外壁靠近底端面的外螺纹,设置在一号支撑柱下方的二号支撑柱,开在二号支撑柱内部靠近上端面的内螺纹、固定在二号支撑柱底面的圆盘,开在圆盘端面的配合孔、开在配合孔内的内螺纹和通过外螺纹啮合在配合孔内的承重柱、设置在承重柱下方的车轮架、开在车轮架上端面的嵌装口、插装在车轮架上的转轴和安装在转轴上的走向轮共同构成的,助力机构是由安装在主体框架下方的电机架、安装在电机架上的驱动件、安装在驱动件上的主动齿轮和安装在转轴上的从动齿轮共同构成的,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本技术方案中,将手推车设计成具有机械助力的手推车,在使用者推动的时候,遇到破路,可通过控制机构来使助力机构进行助力,大大减轻劳动工人的工作量。
在本实施方案中,首先应该在主体边框1下方安装蓄电池,将蓄电池的、驱动件10和控制机构中的一号接触片21和二号接触片22的接线端连接,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主体框架1外侧表面安装了支撑架13,在支撑架13的一对支腿端面加工开口,在开口内固定伸缩杆14,同时在一对伸缩杆14另一端固定横梁15,在横梁15上套装一号防滑套16,支撑架13的支腿向下弯曲,所以拉动伸缩杆14的时候,就可以调节横梁15的位置了,这样就做到了适应不同身高的劳动者,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不同劳动者的身高,还在主体框架1侧表面安装了一对门型把手17,此把手为万用把手,在其上套装了二号防滑套32,用于增加摩擦力,并且一号支撑柱2上加工外螺纹,在二号支撑柱3上加工内螺纹,使一号支撑柱2与二号支撑柱3啮合在一起后,可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配合有效的进行整体高度的调节,同时在二号支撑柱3底面固定圆盘4,固定方式采用焊接方式,同时在圆盘4加工了配合孔,通过内外螺纹啮合有承重柱5,在承重柱5的另一端固定在车轮架6上,在左右相对车轮架6上插装转轴7、并且在转轴7上安装走向轮8,就这就可以推动整体装置了,同时为了在使用者推运过程中,能得到相应的机械助力,在横梁15上安装了控制机构,其工作原理为:通过人工按下按柄20,二号接触片22会与一号接触片21进行接触通电,然后位于电机架9上的驱动件10驱动主动齿轮11,主动齿轮11与从动齿轮12进行啮合后,转轴7旋转,那么位于转轴7上的走向轮8也会进行旋转,就这样得以助力,为了保证控制机构不会进行水,形成短路,在其上安装了伸缩外壳,其是由一号中空盒和二号中空盒构成的,并且将一号中空盒的开口边缘与底板18固定,将二号中空盒的开口边缘与按柄20进行固定,为了方便劳动工人倒出物料,可倾斜主体边框1,那么位于物料架23底面上的滑件25会带着承载板26向由滑轨24上向下滑动,承载板26移动后,由于承载板26上连接了活动杆30、活动杆30的另一端连接挡门28,挡门28的一端通过转杆27活动安装在出料口上,所以当承载板26向前运动的时候,挡门28会向下打开。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