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衬套,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
背景技术:
齿轮齿条式机械转向器的齿条衬套,装配在转向器壳体内部,外端由挡圈固定,齿条从齿条衬套中间穿过。齿条衬套对齿条起到支撑作用,保证齿条平顺运动,进而完成汽车的转向。齿条衬套在此运动过程中受到了齿条给予的径向压力和轴向摩擦力。目前的齿条衬套与齿条连接使用时弹性较差,不能挤压,没有较好的张力,使用效果大大降低,容易出现损坏情况。另外目前齿条衬套与转向器壳体接触配合不够稳定,齿条衬套会发生移动,大大降低了整个转向器的安全可靠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挤压,具有较好张力,与转向器壳体配合稳定的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包括衬套本体,其特征在于:在衬套本体的上端面向下设置有若干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上开口槽,在衬套本体的下端面向上设置有若干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下开口槽,所述上开口槽个数与下开口槽个数相同,且上开口槽与下开口槽间隔排列设置,在衬套本体外壁上沿周向设置有两圈横槽,在横槽内套设有O型圈,在衬套本体外壁上设置有一圈凸台,所述凸台上表面与衬套本体上表面相连接。
前述的一种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本体由聚氨脂注塑而成,所述衬套本体为圆柱体。
前述的一种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其特征在于:在衬套本体的上端面向下设置有六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上开口槽,在衬套本体的下端面向上设置有六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下开口槽。
前述的一种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六个上开口槽与六个下开口槽间隔排列设置,所述一个上开口槽两侧分别设置一个下开口槽,所述一个下开口槽两侧分别设置一个上开口槽。
前述的一种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O型圈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前述的一种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开口槽与下口槽长度相同,且上开口槽长度为四分之三衬套本体轴向长度。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在衬套本体的上端面向下设置有若干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上开口槽,在衬套本体的下端面向上设置有若干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下开口槽,通过上开口槽和下开口槽使得齿条衬套在周向上可以挤压,具有较好的张力,同时上开口槽与下开口槽间隔排列设置,相邻两个开口槽之间的距离相同,这样设计更加合理,便于承受不同方向的力量。同时本发明在衬套本体外壁上沿周向设置有两圈横槽,使得齿条衬套在上下方向也可以进行挤压,具有较好张力,在横槽内套设有O型圈,这样又可以起到较好紧固作用,避免挤压过大造成不可回复的形变,使用更加安全可靠。本发明在衬套本体外壁上设置有一圈凸台,所述凸台上表面与衬套本体上表面相连接,齿条衬套通过凸台能够与转向器壳体较好的配合,齿条衬套不发生移动,只实现齿条轴向移动,转向器使用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 1-2所示,一种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括衬套本体1,衬套本体1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所述衬套本体1为圆柱体。在衬套本体1的上端面向下设置有六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上开口槽2,在衬套本体1的下端面向上设置有六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下开口槽3,所述上开口槽2个数与下开口槽3个数相同,所述六个上开口槽2与六个下开口槽3间隔排列设置,所述一个上开口槽2两侧分别设置一个下开口槽3,所述一个下开口槽3两侧分别设置一个上开口槽2。所述相邻两个开口槽之间的距离相同,
在衬套本体1外壁上沿周向设置有两圈横槽4,在横槽4内套设有O型圈5,在衬套本体1外壁上设置有一圈凸台6,所述凸台6上表面与衬套本体1上表面相连接。所述O型圈5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上开口槽2与下口槽3长度相同,且上开口槽2长度为四分之三衬套本体1轴向长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汽车转向器齿条衬套,在衬套本体1的上端面向下设置有若干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上开口槽2,在衬套本体1的下端面向上设置有若干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下开口槽2,通过上开口槽2和下开口槽3使得齿条衬套在周向上可以挤压,具有较好的张力,同时上开口槽2与下开口槽3间隔排列设置,相邻两个开口槽之间的距离相同,这样设计更加合理,便于承受不同方向的力量。同时本发明在衬套本体1外壁上沿周向设置有两圈横槽4,使得齿条衬套在上下方向也可以进行挤压,具有较好张力,在横槽4内套设有O型圈5,这样又可以起到较好紧固作用,避免挤压过大造成不可回复的形变,使用更加安全可靠。本发明在衬套本体1外壁上设置有一圈凸台6,所述凸台6上表面与衬套本体1上表面相连接,齿条衬套通过凸台6能够与转向器壳体较好的配合,齿条衬套不发生移动,只实现齿条轴向移动,转向器使用更加稳定。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