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2563636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的利记博彩app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前车体的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车身结构由构件及其接头和钣金件共同组成,是承受载荷和传递载荷的基本系统。车身结构横梁的合理布置对车身的强度、刚度、模态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结构布置的好坏,不但影响车身的性能,也影响车身的成本。目前,前车体结构中,手刹拉索中央通道,一般由地板和加强板组合构成单独体系。但却存在局部刚度和强度较差的问题。而且,横梁及纵梁不连接,位置布置不合理,造成局部应力集中,碰撞能量无法有效传递。而且,噪音和震动的处理不理想,舒适性下降,影响驾驶员操控的满意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形成多条载荷路径,有效分解碰撞力,提升整车碰撞性能,并提高了整车强度和扭转刚度的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

本发明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包括前纵梁、后纵梁、前地板、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前地板中部设有向上凸起并纵向延伸的中央通道,所述中央通道的前部和中部分别横向地设有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设置在所述中央通道的下方,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 别与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后纵梁垂直固定,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后纵梁垂直固定,所述第二横梁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下表面相抵。

本发明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所述第一加强板设有向下凹入的第一凹进,所述第二加强板设有向下凹入的第二凹进,所述第一凹进和所述第二凹进的两端均通过圆弧与所述中央通道连接。

所述第二横梁的中部设有向上弯曲的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二凹进相抵。

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后纵梁两侧分别设有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一前延伸梁和第一后延伸梁,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后纵梁两侧分别设有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二前延伸梁和第二后延伸梁,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一前延伸梁和所述第一后延伸梁位置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二前延伸梁和所述第二后延伸梁位置对应设置。

所述中央通道的前方设有前横梁,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前部和所述后纵梁前部垂直固定,所述前横梁上设有前横梁加强板。

所述前纵梁的中部设有向后延伸的后突出,所述后突出上设有第一副驾安装点,所述后纵梁的中部设有向前延伸的前突出,所述前突出上设有第二副驾安装点,所述第一副驾安装点和所述第二副驾安装点以前车体的纵向轴线对称设置。

所述前横梁和所述第一横梁以所述第一副驾安装点和所述第二副驾安装点的连线对称设置。

所述前横梁位于所述第一副驾安装点和所述第二副驾安 装点的前方300mm的位置处。

所述第一横梁位于所述第一副驾安装点和所述第二副驾安装点的后方300mm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之间的间距为300mm。

所述第一横梁中部设有第一横梁加强板,所述第二横梁中部设有第二横梁加强板。

本发明的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包括前纵梁、后纵梁、前地板、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前地板中部设有向上凸起并纵向延伸的中央通道,所述中央通道的前部和中部分别横向地设有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设置在所述中央通道的下方,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后纵梁垂直固定,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后纵梁垂直固定,所述第二横梁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下表面相抵。这样,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分别横向贯穿前车体并与前纵梁和后纵梁固定设置,增大了前车体的强度和刚度,在侧碰的过程中可以将冲击力沿着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传递给前、后纵梁,形成了多条载荷路径,分担了碰撞点的碰撞冲击力,有效分解碰撞力,减小了车体的碰撞形变量。而且,在凸起的中央通道上设置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可以增大中央通道的强度,在碰撞过程中,中央通道对前车体起到了纵向支撑的作用,并吸收了部分碰撞能量,进而减少了碰撞点的形变,提升整车碰撞性能。并且,通过第二横梁的上表面与第二加强板的下表面相抵,形成了闭合支撑,构成了在同一位置处的双横梁的闭合结构。这样,第二横梁和第二加强板构成的闭合支撑,共同在高度方向上对前车体起到支撑作用,进而增大了整车的强度和刚度。在碰撞过程中,闭合支撑可 以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还可以将中央通道的受力通过闭合支撑向第二横梁传递,再由第二横梁传递给前后纵梁以及其它横梁,形成了多条载荷路径,分担了碰撞点的碰撞冲击力,有效分解碰撞力,减小了车体的碰撞形变量。同时,在对车体施加向下的扭转力时,高度方向上的闭合支撑提供了与扭转力方向相反的抵抗力,进而增大了车体的扭转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3本发明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的副驾安装点示意图;

图4本发明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前纵梁 2…后纵梁 3…前地板 4…第一横梁5…第二横梁 6…中央通道 7…前横梁 8…第一加强板9…第二加强板 10…第一前延伸梁 11…第一后延伸梁12…第二前延伸梁 13…第二后延伸梁 14…第一副驾安装点 15…第二副驾安装点 16…第一横梁加强板 17…第二横梁加强板 18…第一凹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包括前纵梁1、后纵梁2、前地板3、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5,所述前地板3中部设有向上凸起并纵向延伸的中央通道6,所述中央通道6的前部和中部分别横向地设有第一加强板8和第二加强 板9,所述第一横梁4和所述第二横梁5设置在所述中央通道6的下方,所述第一横梁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1和所述后纵梁2垂直固定,所述第二横梁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1和所述后纵梁2垂直固定,所述第二横梁5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加强板9的下表面相抵。这样,所述第一横梁4和所述第二横梁5分别横向贯穿前车体并与前纵梁1和后纵梁2固定设置,增大了前车体的强度和刚度,在侧碰的过程中可以将冲击力沿着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5传递给前、后纵梁2,形成了多条载荷路径,分担了碰撞点的碰撞冲击力,有效分解碰撞力,减小了车体的碰撞形变量。而且,在凸起的中央通道6上设置第一加强板8和第二加强板9,可以增大中央通道6的强度,在碰撞过程中,中央通道6对前车体起到了纵向支撑的作用,并吸收了部分碰撞能量,进而减少了碰撞点的形变,提升整车碰撞性能。并且,通过第二横梁5的上表面与第二加强板9的下表面相抵,形成了闭合支撑,构成了在同一位置处的双横梁的闭合结构。这样,第二横梁5和第二加强板9构成的闭合支撑,共同在高度方向上对前车体起到支撑作用,进而增大了整车的强度和刚度。在碰撞过程中,闭合支撑可以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还可以将中央通道6的受力通过闭合支撑向第二横梁5传递,再由第二横梁5传递给前后纵梁2以及其它横梁,形成了多条载荷路径,分担了碰撞点的碰撞冲击力,有效分解碰撞力,减小了车体的碰撞形变量。同时,在对车体施加向下的扭转力时,高度方向上的闭合支撑提供了与扭转力方向相反的抵抗力,进而增大了车体的扭转刚度。

参见附图1-4,本发明的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第一加强板8设有向下 凹入的第一凹进18,所述第二加强板9设有向下凹入的第二凹进,所述第一凹进18和所述第二凹进的两端均通过圆弧与所述中央通道6连接。这样,第一凹进18和第二凹进提高了中央通道6的局部刚度,增大了对固定在中央通道6上的手刹操纵机构的支撑作用,使得操作更加稳定,明显改善操控的舒适感。并且,所述第一凹进18和所述第二凹进的两端均通过圆弧与所述中央通道6连接,连接顺畅,便于装配。优选的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5的尺寸为280mmx80mm。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可以是:所述第二横梁5的中部设有向上弯曲的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二凹进相抵。这样,通过凸起与第二凹进的相抵,共同在高度方向上对前车体起到支撑作用,并且与第一横梁4和第一加强板8在高度方向上形成了四边形的支撑结构,进而增大了整车的强度和刚度。在碰撞过程中,四边形的支撑结构可以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减小了车体的碰撞形变量。

参见附图1-4,本发明的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前纵梁1和所述后纵梁2两侧分别设有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一前延伸梁10和第一后延伸梁11,所述前纵梁1和所述后纵梁2两侧分别设有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二前延伸梁12和第二后延伸梁13,所述第一横梁4与所述第一前延伸梁10和所述第一后延伸梁11位置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横梁5与所述第二前延伸梁12和所述第二后延伸梁13位置对应设置。这样,在侧碰的过程中,延伸梁受到碰撞冲击力,并可以直接将冲击力沿着与其位置对应的横梁向车体的其它部位传递出去。在第一前延伸梁10和第一后延伸梁11的对应位置处设置第一横梁4,在第二前延伸梁12和第二后延伸梁13的对应位置处设置第二横梁5,可以使 得侧碰的碰撞冲击力可以直接的、快速地被分散到车体的各个部位,减小了碰撞点的形变,在最短时间内保护了车内乘客的安全。

参见附图1-4,本发明的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中央通道6的前方设有前横梁7,所述前横梁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1前部和所述后纵梁2前部垂直固定,所述前横梁7上设有前横梁7加强板。这样,在车体的前方位置设有前横梁7,增加前横梁7加强板并连接前后纵梁2,形成一条有效的力的传送通道提高碰撞能力。并且,前方设置的前横梁7可以对同样在车体前方的发动机产生的震动噪音进行吸收,从而,有效抑制了噪音,极大改善驾驶舱的乘坐舒适性。优选地,前横梁7的长度为900mm,与前后纵梁2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好的配合。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以是:所述前纵梁1的中部设有向后延伸的后突出,所述后突出上设有第一副驾安装点14,所述后纵梁2的中部设有向前延伸的前突出,所述前突出上设有第二副驾安装点15,所述第一副驾安装点14和所述第二副驾安装点15以前车体的纵向轴线对称设置。这样,通过向车体内部延伸的突出来设置第一副驾安装点14和第二副驾安装点15,增大了第一副驾安装点14和第二副驾安装点15的固定面积,使得安装方便操作,并且提高了安装点的结构刚度,有利于保护乘员舱的成员,配合地板提高了整车的刚度。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前横梁7和所述第一横梁4以所述第一副驾安装点14和所述第二副驾安装点15的连线对称设置。这样,第一副驾安装点14和所述第二副驾安装点15上所固定的零件的重量可以均匀地分别向前横梁7和第一横梁4分散,避免了由于局部受力过大而造成的局部损 坏问题。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前横梁7位于所述第一副驾安装点14和所述第二副驾安装点15的前方300mm的位置处。这样,300mm的距离,可以最有效的分担受力,避免了在传力过程中,由于传力路径过长而造成的靠近受力点的局部先变形或者损坏。当然,并不仅限于300mm,可以根据车架结构和空间以及材料的受力分析进行距离调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横梁4位于所述第一副驾安装点14和所述第二副驾安装点15的后方300mm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横梁5与所述第一横梁4之间的间距为300mm。这样,对称设置的300mm的距离,可以最有效的分担车体零件重力,可以提高对零件的支撑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分散碰撞的冲击力,避免了在传力过程中,由于传力路径过长而造成的靠近受力点的局部先变形或者损坏。

参见附图1-4,本发明的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第一横梁4中部设有第一横梁加强板16,所述第二横梁5中部设有第二横梁加强板17。这样,加强了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5的强度,并且,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5与第一横梁加强板16和第二横梁加强板17形成封闭腔体,提升了薄弱处的局部刚度。

上述仅对本发明中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发明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认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