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装置和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481592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受电装置和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受电装置和送电装置
[0001]本非临时申请基于2014年I月29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0.2014-014198,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地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的受电装置。
【背景技术】
[0003]如日本专利特开N0.2013-154815、日本专利特开N0.2013-146154、日本专利特开 N0.2013-146148、日本专利特开 N0.2013-110822、日本专利特开 N0.2013-126327、日本专利特开N0.2011-258807和日本专利特开N0.2013-175734中所公开的,已知一种采用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来非接触地传送和接受电力的电力传递系统。在日本专利特开N0.2011-258807中,使用形成为呈板状的铁氧体芯部和设置在铁氧体芯部的表面上的螺旋线圈作为受电装置。在日本专利特开N0.2013-175734中,螺旋线圈被用于设置在移动电话中并且非接触地接受电力的受电装置。

【发明内容】

[0004]这种螺旋线圈是通过将线圈线卷绕成使得其直径随着其从一个端部延伸到另一个端部变大而形成的。线圈线从内端部向外部引出,并且这样引出的线从线圈的上表面上方通过。结果,受电装置的厚度变厚。
[0005]此外,引出的线配置成与从线圈提供的磁通横切,结果可能由于磁通与引出的线相交而发热。送电装置中也发生同样的问题。
[0006]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并且提供了一种受电装置和一种送电装置,这两者都包括能够抑制受电装置和送电装置的厚度增大的构型。
[0007]一种受电装置具有受电单元,所述受电单元在面向具有送电线圈的送电单元时非接触地从所述送电单元接受电力,所述受电单元包括:形成为呈板状的芯部单元,配置在所述芯部单元的所述送电单元侧的螺旋线圈,和从所述螺旋线圈的内端部向外部引出的引出线,所述芯部单元具有形成为沿所述螺旋线圈的径向延伸的沟槽部,所述引出线经由所述沟槽部走线并向外部引出。
[0008]根据该构型,由于螺旋线圈的引出线经由沟槽部走线并向外部引出,所以受电单元的实质厚度仅对应于芯部单元的厚度与螺旋线圈的厚度之和,其中引出线的厚度不被包含在受电单元的实质厚度内。结果,能抑制受电单元的厚度增大,由此抑制受电装置的厚度增大。
[0009]此外,沟槽部形成为沿螺旋线圈的径向延伸,使得经由沟槽部走线的引出线不与从线圈提供的磁通横切。结果,能抑制磁通导致的发热。
[0010]一种送电装置具有送电单元,所述送电单元在面向具有受电线圈的受电单元时非接触地向所述受电单元传送电力,所述送电单元包括:形成为呈板状的芯部单元,配置在所述芯部单元的所述受电单元侧的螺旋线圈,和从所述螺旋线圈的内端部向外部引出的引出线,所述芯部单元具有形成为沿所述螺旋线圈的径向延伸的沟槽部,所述引出线经由所述沟槽部走线并向外部引出。
[0011]根据该构型,由于螺旋线圈的引出线经由沟槽部走线并向外部引出,所以送电单元的实质厚度仅对应于芯部单元的厚度与螺旋线圈的厚度之和,其中引出线的厚度不被包含在送电单元的实质厚度内。结果,能抑制送电单元的厚度增大,由此抑制送电装置的厚度增大。
[0012]此外,沟槽部形成为沿螺旋线圈的径向延伸,使得经由沟槽部走线的引出线不与从线圈提供的磁通横切。结果,能抑制磁通导致的发热。
[0013]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作的详细说明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0014]图1示意性地示出实施例的电力传递系统。
[0015]图2是示出实施例的受电单元的结构的平面图。
[0016]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1-1II截取的剖视图。
[0017]图4是示出【背景技术】中的受电单元的结构的平面图。
[0018]图5是沿图4中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
[0019]图6是示出实施例的送电单元的结构的平面图。
[0020]图7是沿图6中的线VI1-VII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当在对实施例的说明中谈及数目、量等时,本发明的范围不一定受限于该数目、量等,除非特别地另外叙述。在对实施例的说明中,对相同的部件和对应的部件给出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可能不会重复说明。
[0022]参照图1,将说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力传递系统1000。图1示意性地示出电力传递系统1000的整体构型。电力传递系统1000包括电动车辆100 (车辆)和外部馈电装置300。
[0023](电动车辆100)
[0024]参照图1,电动车辆100包括车辆主体110和受电装置200。在车辆主体110中设置有车辆E⑶120(控制单元)、整流器130、DC/DC变换器(在下文中简称为“变换器”)140、电池150、电力/功率控制单元(在下文中简称为“P⑶”)160、电机单元170、通信单元180等。受电装置200具有受电线圈250,并且配置在车辆主体110的底面上。
[0025]外部馈电装置300包括送电装置400,且送电装置400具有送电线圈450。当受电装置200的受电线圈250面向送电装置400的送电线圈450时,受电装置200非接触地从送电装置400接受电力。受电装置200具有受电单元210、与受电单元210连接的电容器220和下述的屏障。受电单元210具有螺线管型芯部单元260和受电线圈250。
[0026]受电线圈250具有杂散电容,且与整流器130连接。受电线圈250的感应系数、受电线圈250的杂散电容和电容器220的电容形成电路。电容器220和受电线圈250彼此串联连接,但它们也可彼此并联连接。
[0027]在电力传递系统1000中,当车辆E⑶120检测到在车辆110非运行时馈电按钮被设定为“开”状态时,车辆的动作模式切换为充电模式。车辆ECU 120经由通信单元180指示外部馈电装置300执行用于电池150的充电控制。
[0028](外部馈电装置300)
[0029]外部馈电装置300包括送电装置400、高频电力装置310、送电E⑶320和通信单元322。高频电力装置310与交流电源330连接。交流电源330为商用电源、独立电源装置等。送电装置400设置在驻车空间内,且与高频电力装置310连接。送电E⑶320控制高频电力装置310等的驱动。
[0030]通信单元322是用于执行外部馈电装置300和电动车辆100之间的无线通信的通信接口。通信单元322从电动车辆100的通信单元180接收电池信息、用于指示送电的开始、继续和停止的信号以及用于指示送电电力的增加或减少的信号,并且将这些信息片段输出到送电E⑶320。
[0031]送电装置400具有送电单元410、与送电单元410连接的电容器420和下述的屏障。送电单元410具有螺线管型芯部单元440和送电线圈450。送电线圈450具有杂散电容,且与高频电力装置310连接。送电线圈450的感应系数、送电线圈450的杂散电容和电容器420的电容形成电路。电容器420和送电线圈450彼此串联连接,但它们也可彼此并联连接。
[0032]高频电力装置310从交流电源330接受电力,将它变换为高频电力,并且将变换后的高频电力供给至送电线圈450。送电装置450借助电磁感应非接触地向受电单元210的受电线圈250传送电力。
[0033]因此,在送电装置400中,高频电力装置310将从交流电源330接受的电力变换成高频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