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电动车轮毂电机后桥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机动车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电动车由于使用清洁能源提供动力,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因此,电动车的发展十分迅速;电动车是通过电力带动电机转动,从而通过传动机构对轮子做功,使其进行转动达到移动的目的。
目前,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都是通过安装在后轮转轴中部的电机来进行驱动,即电机通过传动杆向两侧的驱动轮做功,当停止做功时,轮子也失去动力逐渐停止;由于电机安装在后轴的中部,受电机自身体积较大的影响,后轴的中部离地间隙变小,在路面有异物的影响下,很容易刮伤底盘尤其是电机,造成电动车的通过性差。
其次,电机是通过传动轴做功来驱动轮胎,传递过程的摩擦阻力大,无形中会消耗更多的电力,且电机为同时驱动两侧后轮共同做功,因此,电力的消耗大,从而严重影响电动车的行驶里程,出行半径小。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电动车后桥来改变目前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通过性差和动力消耗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电动车轮毂电机后桥驱动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电动车轮毂电机后桥驱动装置,它包括驱动后轴;所述驱动后轴的两端分别设有轴承座,且轴承座上分别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的外端分别固定设有电机外壳;所述电机外壳与转轴的连接处分别设有刹车盘,且刹车盘通过紧固螺栓Ⅰ与电机外壳相互丝接固定;所述驱动后轴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座和减震支座;所述固定座和减震支座相互呈上下垂直对应,且分别对称设置在驱动后轴的两端。
为了便于安装刹车卡钳,所述驱动后轴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架。
为了提高稳定性,所述驱动后轴上设有平衡杆支座。
为了固定轮胎,所述电机外壳的外侧端面设有紧固螺栓Ⅱ。
所述轴承座与驱动后轴的内径贴合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走线,所述驱动后轴上设有引线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传动的电机中置提升为电机两侧放置,且与轮胎对应紧固连接;电机两侧放置可提高驱动后轴的离地间隙,节省了驱动后轴有限的空间,提高车辆的通过性,不会轻易刮伤底盘和电机;其次,电机产生的动力可直接传递到轮胎,无需传动机构,无形中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少电力的损耗,增加了续航里程和车辆行驶半径。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通过性差和动力消耗大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中1-驱动后轴 2-引线孔 3-平衡杆支座 4-减震支座 5-转轴 6-紧固螺栓Ⅰ 7-紧固螺栓Ⅱ 8-电机 9-电机外壳 10-刹车盘 11-支架 12-固定座 13-轴承座 14-绝缘套 15-蓄电池 16-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它包括驱动后轴1;所述驱动后轴1的两端分别设有轴承座13,且轴承座13上分别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转轴5;所述转轴5的外端分别固定设有电机外壳9;所述电机外壳9与转轴5的连接处分别设有刹车盘10,且刹车盘10通过紧固螺栓Ⅰ6与电机外壳9相互丝接固定;所述驱动后轴1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座12和减震支座4;所述固定座12和减震支座4相互呈上下垂直对应,且分别对称设置在驱动后轴1的两端。
为了便于安装刹车卡钳,所述驱动后轴1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架11。
为了提高稳定性,所述驱动后轴1上设有平衡杆支座3。
为了固定轮胎,所述电机外壳9的外侧端面设有紧固螺栓Ⅱ7。
所述轴承座13与驱动后轴1的内径贴合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走线,所述驱动后轴1上设有引线孔2。
工作原理:电机8通过蓄电池15提供动力,蓄电池15受控制器16进行操作,蓄电池15的导线可在绝缘套14的绝缘下安全绝缘,并通过引线孔2进入驱动后轴1内,直接与轮胎紧固连接,且电机8对称设置在驱动后轴1的两端,导线通过引线孔2与蓄电池15连接;可提高能量的转换效率,减少能量损耗;电机8与轮胎的对应连接,充分利用了轮胎内侧的空间,使得驱动后轴的离地间隙大大提高,车辆通过性好。
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电机中置式升级为电机两侧设置,且与轮胎对应紧固连接;电机两侧放置可提高驱动后轴的离地间隙,节省了驱动后轴有限的空间,提高车辆的通过性,不会轻易刮伤底盘和电机;其次,电机产生的动力可直接传递到轮胎,无需传动机构,无形中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少电力的损耗,增加了续航里程和车辆行驶半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