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水冷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417371阅读:929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水冷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水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摩托车发动机的散热方式分为风冷、油冷和水冷三种,主要以风冷和水冷两种方式为主。采用风冷还是水冷,这取决于发动机的排量、结构和安装位置。水冷的冷却效果好于风冷,其冷却均匀,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负载,因此,水冷却多用在250毫升以上的大排量摩托车上,但近年有些125毫升的小排量摩托车也采用水冷的方式。水冷却实质上是在风冷却的基础上再加上水冷却,由散热器(水箱)、节温器、水泵、水管等构成。发动机冷却液在水泵的驱动下不断循环,经过散热器降温后回到发动机进行热交换,对发动机进行散热降温,从而达到冷却发动机的目的。

但现有的这种水冷装置的散热器和循环水路均设置在油箱下方,循环水管的行程短,散热器的散热面积较小,且摩托车车架的遮挡面积大,难以迎风与外界冷空气进行热交换,造成对发动机冷却液的冷却降温效果差,从而导致发动机冷却液热交换能力不足,造成摩托车发动机过热,出现爆燃、功率下降、噪音增大的问题。

并且,现有的摩托车的把手不具有加热功能,使摩托车驾驶人员在寒冷天气情况下骑行时手掌僵硬,手部反应能力降低,从而降低了对摩托车的掌控能力,使驾驶摩托车具有较大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新颖,既能够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快速降温,又能够加热摩托车把手套的摩托车水冷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摩托车水冷装置,其要点在于:包括发动机缸体、散热器、分别套设在两个前减震器上的两个环形冷却箱以及分别设置在手把管和两个把手套之间的两个供热管路;

所述发动机缸体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第二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该散热器的第二出水口与各个所述环形冷却箱的第三进水口均通过管道连通,各个环形冷却箱的第三出水口各与一个所述供热管路的第四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各个所述供热管路的第四出水口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第一进水口均通过管道连通,共同使所述发动机缸体、散热器、环形冷却箱和供热管路连通;

各个所述环形冷却箱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第一进水口均通过管道连通,在该第三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管道和第三出水口与第四进水口连通的管道的相接处均设有两位三通电磁阀,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的开闭由控制系统控制。

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在前减震器上设置的环形冷却箱,不但增加了水冷装置的散热面积,而且环形冷却箱位于摩托车的迎风面上,没有阻挡,使发动机冷却液与外界冷空气的热交换更快、更充分,因而大大提高了对发动机冷却液的冷却效果,并且增加了循环水路的行程,进一步提高了发动机冷却液的散热;并通过供热管路对把手套进行加热,能够温暖摩托车驾驶员的手掌,尤其在冬季有效提高了摩托车驾驶的舒适性,防止驾驶员手掌被冻僵,从而提高了驾驶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所述散热器的温度T1、环境的温度T2和把手套的温度T3,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的电源端通过开关电路与电源连接,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开关电路的通断。

采用上述系统,能根据环境温度、散热器温度和把手套温度对两位三通阀进行智能控制。

作为优选:各个所述把手套分别套设在所述手把管的端部,每个把手套与手把管之间形成第三腔室,所述供热管路呈螺旋形设置在所该第三腔室中,并分别与所述把手套和手把管抵接。采用以上结构,使供热管路能够更为均匀地对把手套进行加热。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冷却箱套设在所述前减震器的外筒上。采用以上结构,位置合理,处于摩托车的迎风面上,利于环形冷却箱里的发动机冷却液的散热。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冷却箱包括套设在所述外筒上的套筒,该套筒与外筒之间形成第二腔室,该第二腔室与散热器和供热管路均连通。采用以上结构,结构简单,利于冷却发动机冷却液,且成本低廉。

作为优选:所述套筒与所述外筒一体成型。采用以上结构,使环形冷却箱与前减震器的外筒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可靠。

作为优选:各个所述环形冷却箱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第一进水口均通过管道连通,在该第三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管道和第三出水口与第四进水口连通的管道的相接处均设有两位三通电磁阀。采用以上结构,当不需要对把手套进行加热时,第三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之间的管道导通,第三出水口与第四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不导通,使发动机冷却液经环形冷却箱后直接回到发动机缸体;当需要对把手套进行加热时,第三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不导通,第三出水口与第四进水口之间的管道导通,使发动机冷却液经环形冷却箱后再经供热管路,最后再回到发动机缸体。

作为优选:在与所述供热管路的第四出水口相连的管道上设有止回阀。采用以上结构,当不需要对把手套进行加热时,防止冷却液回流到供热管路。

作为优选:在与所述散热器的第二出水口相连的管道上设有二次增压泵。采用以上结构,进一步保证发动机冷却液的循环。

作为优选:在所述散热器上设有注水口,该注水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的高度。采用以上结构,发动机冷却液从注水口进入散热器,当冷却液从散热器流入发动机缸体时可以借助散热器内冷却液自身的重力进行循环流动。

一种摩托车水冷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获取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环境温度T2;

步骤2、判定环境温度T2是否小于设定的环境参考温度;若大于,则延时X分钟后返回步骤1,若小于,则进入步骤3;

步骤3、获取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把手套温度T3;

步骤4、判定把手套温度T3是否小于设定的把手套最低参考温度,若不是,则进入步骤5,若是,则进入步骤5;

步骤5、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散热器温度T1;

步骤6、判定散热器温度T1是否小于设定的散热器参考温度,若不是,则间隙输出开关信号,使第三出水口与第四进水口之间的管道间隙导通,并返回步骤3,若是,则持续输出开关信号,使第三出水口与第四进水口之间的管道持续导通,并返回步骤3;

步骤7、判定把手套温度T3是否大于设定的把手套最高参考温度,若不是,则返回步骤3,若是,则停止输出开关信号,使第三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之间的管道导通。

其中T1、T2、T3、X、Y均为正整数,并由人工设置。

采用上述方法,根据环境温度、散热器温度和把手套温度能对两位三通阀进行智能控制,当把手套温度低于参考温度时,两位三通阀打开,供热管路通热水,对把手套进行加热。并且,能根据散热器的温度能避免对把手套过度加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水冷装置,结构新颖,易于实现,大大增强了水冷装置的热交换能力,使其能够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充分地降温,从而提高了水冷装置对摩托车发动机的散热效果,防止摩托车发动机因过热而出现爆燃、功率下降、噪音增大的问题,有效提高摩托车的舒适性和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同时水冷装置能够对把手套进行加热,防止驾驶员在寒冷天气条件下手掌被冻僵,从而提高了驾驶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把手套和供热管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环形冷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5为水冷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5所示,一种摩托车水冷装置,包括发动机缸体1、散热器2,所述发动机缸体1具有第一腔室11,在摩托车的两个前减震器3上各套设有一个环形冷却箱4,在摩托车的手把管6和两个把手套61之间各设有一个供热管路8。

所述发动机缸体1的第一出水口12与所述散热器2的第二进水口21通过管道连通,该散热器2的第二出水口22与各个所述环形冷却箱4的第三进水口42均通过管道连通,各个环形冷却箱4的第三出水口43各与一个所述供热管路8的第四进水口81通过管道连通,各个所述供热管路8的第四出水口82与所述发动机缸体1的第一进水口13均通过管道连通,共同使所述发动机缸体1的第一腔室11、散热器2、环形冷却箱4和供热管路8连通。

请参见图1,在与所述散热器2的第二出水口22相连的管道上设有二次增压泵7,该二次增压泵7进一步保证发动机冷却液的循环,并在所述散热器2上设有注水口23,该注水口23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进水口21和第二出水口22的高度,发动机冷却液从注水口进入散热器2,当冷却液从散热器2流入发动机缸体1时可以借助散热器2内冷却液自身的重力进行循环流动。

请参见图1和图2,各个所述把手套61分别套设在所述手把管6的端部,每个把手套61与手把管6之间形成第三腔室62,所述供热管路8呈螺旋形设置在所该第三腔室62中,并分别与所述把手套61和手把管6抵接,使供热管路8能够更为均匀地对把手套61进行加热。

请参见图3,所述环形冷却箱4套设在所述前减震器3的外筒31上,该环形冷却箱4包括套设在所述外筒31上的套筒44,套筒44与所述外筒31一体成型。该套筒44与外筒31之间形成第二腔室41,该第二腔室41与散热器2和供热管路8均连通,利于环形冷却箱里的发动机冷却液的散热。

请参见图1,各个所述环形冷却箱4的第三出水口43与所述发动机缸体1的第一进水口13均通过管道连通,在该第三出水口43与第一进水口13连通的管道和第三出水口43与第四进水口81连通的管道的相接处均设有两位三通电磁阀9,并在与所述供热管路8的第四出水口82相连的管道上设有止回阀10,

如图4所示,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9的开闭由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所述散热器2的温度T1、环境的温度T2和把手套61的温度T3,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两位三通电磁阀9的电源端通过开关电路与电源连接,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开关电路的通断。

如图5所示,一种摩托车水冷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环境温度T2;

步骤2、判定环境温度T2是否小于设定的环境参考温度;若大于,则延时X分钟后返回步骤1,若小于,则进入步骤3;

步骤3、获取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把手套61温度T3;

步骤4、判定把手套61温度T3是否小于设定的把手套最低参考温度,若不是,则进入步骤5,若是,则进入步骤5;

步骤5、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散热器2温度T1;

步骤6、判定散热器2温度T1是否小于设定的散热器参考温度,若不是,则间隙输出开关信号,使第三出水口43与第四进水口81之间的管道间隙导通,并返回步骤3,若是,则持续输出开关信号,使第三出水口43与第四进水口81之间的管道持续导通,并返回步骤3;

步骤7、判定把手套61温度T3是否大于设定的把手套最高参考温度,若不是,则返回步骤3,若是,则停止输出开关信号,使第三出水口43与第一进水口13之间的管道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发动机缸体1的第一腔室11内的发动机冷却液与发动机缸体1发生热交换,使第一腔室11内的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升高,然后发动机冷却液进入散热器2,并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温度降低,然后发动机冷却液进入环形冷却箱4的第二腔室41,并再次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温度进一步降低。

第二温度传感器获取环境温度T2,若环境温度T2大于设定的环境参考温度,则表示把手套61不需要加热。此时两位三通电磁阀9使第三出水口43与第一进水口13之间的管道导通,第三出水口43与第四进水口81之间的管道不导通,此时整个循环管路使发动机缸体1、散热器2、环形冷却箱4构成一个循环,使发动机冷却液经散热器2、环形冷却箱4冷却后直接回到发动机缸体1,对发动机缸体1进行降温。

若环境温度T2小于设定的环境参考温度,则表示可能需要对把手套61进行加热,此时第三温度传感器获取把手套温度T3,若把手套温度T3低于设定的最低把手套温度,则表示把手套61需要加热。若大于,则表示把手套61不需要加热。

此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的散热器温度T1,若散热器温度T1大于设定的散热器参考温度,则间隙输出开关信号,使第三出水口43与第四进水口81之间的管道间隙导通,此时整个循环管路使发动机缸体1、散热器2、环形冷却箱4、供热管路8构成一个循环,使发动机冷却液经散热器2、环形冷却箱4冷却后,再经供热管路8对把手套61进行间隙加热,最后再回到发动机缸体1对其进行降温。

若散热器温度T1小于设定的散热器参考温度,则持续输出开关信号,使第三出水口43与第四进水口81之间的管道持续导通,此时整个循环管路使发动机缸体1、散热器2、环形冷却箱4、供热管路8构成一个循环,使发动机冷却液经散热器2、环形冷却箱4冷却后,再经供热管路8对把手套61进行持续加热,最后再回到发动机缸体1对其进行降温。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