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操纵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了具有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的胎面部的充气轮胎。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陆地部具有从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内侧胎肩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横纹沟。上述的横纹沟能够防止内侧胎肩陆地部的刚性降低且提高排水性。
然而,上述的充气轮胎在乘坐舒适性方面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413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在各陆地部设置横向刀槽为基本,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操纵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为一种充气轮胎,具有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的胎面部的,其特征在于,上述胎面部具有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四条主沟以及被上述主沟划分的多个陆地部,上述主沟包含设置于最靠上述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胎肩主沟、设置于最靠上述内侧胎面端侧的内侧胎肩主沟以及设置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之间的一对胎冠主沟,上述外侧胎肩主沟具有小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以及上述胎冠主沟的沟宽,上述陆地部包含被划分在上述内侧胎面端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之间的内侧胎肩陆地部,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内侧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个内侧胎肩横纹沟,在各上述陆地部设置有横切陆地部整个宽度的宽度不足3mm的多个刀槽。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在上述一对胎冠主沟之间划分有胎冠陆地部,在上述胎冠陆地部不设置宽度在3mm以上的沟。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刀槽包含设置于上述胎冠陆地部的至少一条胎冠刀槽,上述胎冠刀槽具有在胎面俯视下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中央部以及与该中央部的轮胎轴向的各端部连接并且与该中央部反向地倾斜的端部分。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央部包含深度小于上述端部分的浅底部。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陆地部包含被划分在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与上述胎冠主沟之间的内侧中间陆地部,上述刀槽包含设置于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至少一条内侧中间刀槽,上述内侧中间刀槽向与上述胎冠刀槽的上述端部分相同的朝向倾斜并呈直线状延伸。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内侧中间刀槽具有: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或者上述胎冠主沟连通的一对端部分;以及包含深度小于上述端部分的浅底部并且配置于上述一对端部分之间的中央部。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内侧中间刀槽的上述中央部的长度小于上述胎冠刀槽的上述中央部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内侧中间刀槽的上述胎冠陆地部侧的外端部与上述胎冠刀槽的上述内侧胎面端侧的外端部沿着轮胎轴向向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侧投影的区域交叉。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陆地部包含被划分在上述外侧胎面端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之间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将上述外侧胎面端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之间连通的多个外侧胎肩横沟。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刀槽包含设置于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内侧胎肩刀槽以及设置于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外侧胎肩刀槽,上述内侧胎肩刀槽以及上述外侧胎肩刀槽分别具备浅底部以及具有大于上述浅底部的深度的深底部,上述内侧胎肩刀槽的上述浅底部设置于上述深底部的上述内侧胎面端侧,上述外侧胎肩刀槽的上述浅底部设置于上述深底部的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侧。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具有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四条直线状的主沟以及被主沟划分的多个陆地部。四条主沟在湿地行驶时,能够将路面上的水向轮胎外侧高效地排出,从而发挥优越的湿地性能。
主沟包含设置于最靠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胎肩主沟、设置于最靠内侧胎面端侧的内侧胎肩主沟以及设置于外侧胎肩主沟与内侧胎肩主沟之间的一对胎冠主沟。外侧胎肩主沟具有小于内侧胎肩主沟以及胎冠主沟的沟宽。由此,外侧胎肩主沟的两侧的陆地部的体积增大,进而能够提高这些陆地部的刚性。因此,能够获得优越的操纵稳定性。
陆地部包含被划分在内侧胎面端与内侧胎肩主沟之间的内侧胎肩陆地部。在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内侧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个内侧胎肩横纹沟。上述的内侧胎肩横纹沟能够防止内侧胎肩陆地部的刚性的降低,并且提高湿地性能。
在各陆地部设置有横切陆地部整个宽度的宽度不足3mm的多个刀槽。设置有多个刀槽的各陆地部适当地缓和刚性,从而能够发挥优越的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的(a)是图2的内侧胎肩横纹沟的a-a线剖视图,图3的(b)是内侧胎肩刀槽的b-b线剖视图。
图4是图1的胎冠陆地部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5的(a)是图4的胎冠刀槽的c-c线剖视图,图5的(b)是图4的胎冠刀槽的中央部的d-d线剖视图,图5的(c)是图4的胎冠刀槽的端部分的e-e线剖视图,图5的(d)是内侧中间刀槽的f-f线剖视图。
图6是图1的外侧中间陆地部以及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7的(a)是图6的外侧中间横纹沟的g-g线剖视图,图7的(b)的图6的外侧中间刀槽的h-h线剖视图。
图8是图6的外侧胎肩刀槽的i-i线剖视图。
图9是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符号说明
2…胎面部;3…主沟;4…陆地部;5…外侧胎肩主沟;6…内侧胎肩主沟;7…胎冠主沟;10…内侧胎肩陆地部;17…内侧胎肩横纹沟;20…刀槽;teo…外侧胎面端;tei…内侧胎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优选实施为轿车用。
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具有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的胎面花纹。向车辆安装的朝向例如利用文字、标记表示于胎侧部等(省略图示)。
如图1所示,胎面部2具有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eo与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ei。
外侧胎面端teo以及内侧胎面端tei分别被规定为在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并以0°外倾角接地为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
“正规状态”是指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省略图示)并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状态。以下,在不特别言及的情况下,充气轮胎1的各部的尺寸等是在该正规状态下被测定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负载”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负载,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
胎面部2具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多个主沟3、以及被主沟3划分的多个陆地部4。
主沟3包含设置于最外侧胎面端teo侧的外侧胎肩主沟5、设置于最内侧胎面端tei侧的内侧胎肩主沟6以及设置于外侧胎肩主沟5与内侧胎肩主沟6之间的一对胎冠主沟7、7。即,主沟3设置有四条。本实施方式的胎冠主沟7在轮胎赤道c的各侧各设置有一条。
外侧胎肩主沟5具有小于内侧胎肩主沟6以及胎冠主沟7的沟宽w1。该设置实现外侧胎面端teo侧的陆地比的提高、外侧胎肩主沟5的两侧的陆地部的体积的增加,从而能够提高陆地部刚性。因此,能够获得优越的操纵稳定性。
为了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外侧胎肩主沟5的沟宽w1优选为内侧胎肩主沟6的沟宽w2的0.20倍以上,更加优选为0.30倍以上,优选为0.60倍以下,更加优选为0.50倍以下。为了进一步发挥上述的效果,胎冠主沟7的沟宽w3例如优选为外侧胎肩主沟5的沟宽w1的2.0~3.0倍。
上述的多个主沟3的沟宽的合计σw例如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0.27~0.33倍。胎面接地宽度tw是指上述正规状态下的外侧胎面端teo与内侧胎面端tei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上述的多个主沟3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
陆地部4包含被划分在内侧胎面端tei与内侧胎肩主沟6之间的内侧胎肩陆地部10、被划分在外侧胎面端teo与外侧胎肩主沟5之间的外侧胎肩陆地部11、被划分在内侧胎肩主沟6与胎冠主沟7之间的内侧中间陆地部12、被划分在外侧胎肩主沟5与胎冠主沟7之间的外侧中间陆地部13以及被划分在一对胎冠主沟7、7之间的胎冠陆地部14。
图2示出了内侧胎肩陆地部10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0设置有多个内侧胎肩横纹沟17。内侧胎肩横纹沟17从内侧胎面端tei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不与内侧胎肩主沟6连通,而是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0内形成终端。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横纹沟17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0~10°的角度配置。内侧胎肩横纹沟17能够防止内侧胎肩陆地部10的刚性过度降低,并且提高湿地性能。
为了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从内侧胎肩横纹沟17的内端至内侧胎面端tei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优选为内侧胎肩陆地部10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的0.70倍以上,更加优选为0.75倍以上,优选为0.85倍以下,更加优选为0.80倍以下。
图3的(a)示出了图2的内侧胎肩横纹沟17的a-a线剖视图。如图3的(a)所示,内侧胎肩横纹沟17例如深度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减少。内侧胎肩横纹沟17例如具有深度平滑地变化的主体部16以及设置于主体部16的轮胎轴向内侧且与主体部16相比深度急剧地变化的内侧部19。主体部16例如具有相对于轮胎径向以大于50°的角度,例如70~90°的角度配置的底面。本实施方式的内侧部19例如包含相对于轮胎径向以30~50°的角度倾斜的倾斜底面18。上述的内侧部19在能够使内侧胎肩陆地部10的轮胎轴向的刚性分布平滑地变化这点优选。
如图1所示,在各陆地部4设置有横切陆地部整个宽度的多个刀槽20。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意味着宽度不足3mm的切口。被完全横切陆地部的多个刀槽20在轮胎周向上断开的各陆地部,不伴随着操纵稳定性的恶化,而缓和刚性,从而能够充分地吸收轮胎行驶时的振动,进而能够发挥优越的乘坐舒适性。
如图2所示,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0设置有内侧胎肩刀槽21。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刀槽21与内侧胎肩横纹沟17例如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
内侧胎肩刀槽21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10°的角度θ1倾斜并呈直线状延伸。
图3的(b)示出了图2的内侧胎肩刀槽21的b-b线剖视图。如图3的(b)所示,内侧胎肩刀槽21具备浅底部23以及具有大于浅底部23的深度的深底部2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浅底部23设置于深底部24的内侧胎面端tei侧。上述的内侧胎肩刀槽21能够维持内侧胎肩陆地部10的内侧胎面端tei附近的刚性,进而能够防止操纵稳定性的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浅底部23优选从内侧胎面端tei朝向轮胎轴向内侧,至少延伸至内侧胎肩横纹沟17的内侧部19(如图3的(a)所示)。上述的浅底部23防止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0生成刚性的急变部,而有助于操纵稳定性与乘坐舒适性的兼得。
在浅底部23与深底部24之间例如优选形成有深度朝向轮胎轴向内侧急剧地增加的深度急变部15。深度急变部15例如具有比内侧胎肩横纹沟17的内侧部19小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上述的深度急变部15与上述的内侧胎肩横纹沟17协作,使内侧胎肩陆地部10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分布变化。由此,对轮胎行驶时的内侧胎肩陆地部的与路面的撞击声进行白噪声化。
为了维持操纵稳定性,并发挥优越的乘坐舒适性,浅底部23的最大的深度d1例如优选为1.0~2.0mm。深底部24的最大的深度d2例如优选为4.0~5.0mm。
图4示出了胎冠陆地部14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2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胎冠陆地部14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2未设置宽度在3mm以上的沟,而仅设置刀槽20。上述的胎冠陆地部14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2有助于发挥优越的直行行驶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
在胎冠陆地部14至少设置有一条胎冠刀槽25,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轮胎周向设置有多条胎冠刀槽25。胎冠刀槽25例如在胎面俯视下,具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中央部26以及与该轮胎轴向的各端部连接并且与中央部26反向倾斜的端部分27、27。上述的胎冠刀槽25能够沿多方向发挥基于边缘的摩擦力。
为了增大轮胎轴向的摩擦力,中央部26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60~70°的角度θ2倾斜。端部分27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25°的角度θ3倾斜。中央部26与端部分27之间的角度θ4例如优选为80~100°。
图5的(a)以及(b)分别是图4的c-c线剖视图以及d-d线剖视图。如图5的(a)以及(b)所示,胎冠刀槽25的中央部26优选包含深度小于端部分27的浅底部29。浅底部29的最大的深度d3例如形成1.0~2.0mm。由此,进一步维持胎冠陆地部14的刚性,进而发挥优越的操纵稳定性。
图5的(c)是图4的e-e线剖视图。如图5的(c)所示,端部分27例如优选包含以与浅底部29相同的宽度开口的第一部分31以及配置于第一部分31的底部并以小于浅底部29的宽度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第二部分32。由此,轮胎行驶时的胎冠陆地部14的振动被有效地吸收。
如图4所示,在内侧中间陆地部12至少设置有一条内侧中间刀槽35,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轮胎周向设置有多条内侧中间刀槽35。内侧中间刀槽35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30°的角度θ5倾斜,并呈直线状延伸。作为优选的方式,内侧中间刀槽35与胎冠刀槽25的中央部26反向倾斜。
通常,如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地部14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2那样,仅设置有刀槽的陆地部存在轮胎行驶时与路面的撞击声增大的趋势。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胎冠刀槽25与内侧中间刀槽35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从而容易使胎冠陆地部14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2的与路面的撞击声白噪声化,进而发挥优越的噪声性能。
图5的(d)示出了图4的f-f线剖视图。如图5的(d)所示,内侧中间刀槽35例如具有与内侧胎肩主沟6或者胎冠主沟7连通的一对端部分37、37以及包含深度小于端部分37的浅底部38并且配置于一对端部分37、37之间的中央部36。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中间刀槽35的端部分37例如具有与胎冠刀槽25的端部分27实际相同的剖面形状。内侧中间刀槽35的中央部36例如具有与胎冠刀槽25的中央部26实际相同的剖面形状。
如图4所示,内侧中间刀槽35的中央部36优选长度小于胎冠刀槽25的中央部36。具体而言,内侧中间刀槽35的中央部36的长度l3优选为胎冠刀槽25的中央部26的长度l2的0.25~0.45倍。上述的内侧中间刀槽35相比胎冠陆地部14更能缓和内侧中间陆地部12的刚性,进而有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
内侧中间刀槽35的胎冠陆地部14侧的外端部39优选与胎冠刀槽25的内侧胎面端tei侧的外端部28沿着轮胎轴向向内侧中间陆地部12侧投影的区域交叉。上述的配置能够进一步缓和内侧中间陆地部12以及胎冠陆地部14的刚性,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乘坐舒适性。
图6示出了外侧中间陆地部13以及外侧胎肩陆地部11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在外侧中间陆地部13例如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有外侧中间横纹沟40与外侧中间刀槽41。
外侧中间横纹沟40例如从外侧胎肩主沟5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外侧中间陆地部13内形成终端。外侧中间横纹沟4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例如优选为外侧中间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的0.55~0.65倍。外侧中间横纹沟40能够弥补外侧胎肩主沟5的排水性,从而有助于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
图7的(a)示出了图6的外侧中间横纹沟40的g-g线剖视图。如图7的(a)所示,外侧中间横纹沟40具备深度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增加的渐增部42以及配置于渐增部42的轮胎轴向外侧并具有恒定的深度的外侧部43。渐增部42防止在外侧中间陆地部13生成刚性的急变部。
为了进一步发挥上述的效果,渐增部4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优选为外侧中间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如图6所示)的0.35~0.45倍。
如图6所示,外侧中间刀槽41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15°的角度θ6倾斜。在优选的方式中,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刀槽41与胎冠刀槽25的端部分27(如图4所示)反向倾斜。由此,各刀槽的边缘能够沿多方向发挥摩擦力。
图7的(b)示出了图6的外侧中间刀槽41的h-h线剖视图。如图7的(b)所示,外侧中间刀槽41例如优选具备浅底部44以及具有大于浅底部44的深度的深底部45。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刀槽41的浅底部44设置于深底部45的轮胎轴向外侧。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外侧中间刀槽41的深底部45的至少一部分优选与外侧中间横纹沟40的渐增部42沿着轮胎周向投影的区域交叉。外侧中间刀槽41防止在外侧中间陆地部13生成刚性的急变部,从而有助于操纵稳定性与乘坐舒适性的兼得。
如图7的(b)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的效果,外侧中间刀槽41的浅底部44的深度d4例如优选为1.0~2.0mm。外侧中间刀槽41的深底部45的深度d5例如优选为4.0~5.0mm。
如图6所示,在外侧胎肩陆地部11例如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有外侧胎肩横沟48以及外侧胎肩刀槽49。
外侧胎肩横沟48例如将外侧胎面端teo与外侧胎肩主沟5之间连通。外侧胎肩横沟48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与外侧中间横纹沟40相同的朝向倾斜。上述的外侧胎肩横沟48能够在湿地行驶时与外侧中间横纹沟40一同将沟内的水向轮胎轴向外侧引导,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湿地性能。
为了进一步发挥上述的效果,外侧胎肩横沟48的轮胎赤道c侧的外端部50例如优选与将外侧中间横纹沟40的外侧胎面端teo侧的外端部46沿着轮胎轴向向外侧胎肩陆地部11侧投影的区域交叉。
外侧胎肩刀槽49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与外侧中间刀槽41相同的朝向倾斜。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刀槽49优选与使外侧中间刀槽41平滑地延长的假想刀槽交叉。由此,在接地时,各刀槽49、41更加容易打开,进而能够期待乘坐舒适性的提高。
图8示出了图6的i-i线剖视图。如图8所示,外侧胎肩刀槽49具备浅底部51以及具有大于浅底部51的深度的深底部52。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刀槽49优选将浅底部51设置于深底部52的外侧胎肩主沟5侧。外侧胎肩刀槽49能够抑制外侧胎肩主沟5侧的过度的打开,并且缓和外侧胎肩陆地部11的外侧胎面端teo侧的刚性,从而期待偏驶性能的提高。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刀槽49优选即使在外侧胎面端teo的外侧,也构成有浅底部53。外侧胎肩刀槽49能够提高偏驶性能,并且抑制外侧胎面端teo附近的偏磨损。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能够变更成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胎面花纹的尺寸225/45r17的充气轮胎。作为比较例1,如图9所示,试制了仅在胎冠主沟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宽度不足3mm的刀槽的充气轮胎。作为比较例2,试制了具有图9的基本胎面花纹,并且外侧胎肩主沟以及内侧胎肩主沟具有相同的沟宽的充气轮胎。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湿地性能、操纵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轮辋:17×7.5j
轮胎内压:230kpa
测试车辆:排气量2000cc,前轮驱动车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湿地性能>
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设置有水深5mm且长度20m的水洼的半径100m的沥青路面行驶,计测了前轮的横向加速度(横g)。结果是速度50~80km/h的平均横g,利用将比较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湿地性能越优越。
<操纵稳定性>
由驾驶员的感官评价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的测试路线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结果是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越。
<乘坐舒适性>
由驾驶员的感官评价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的测试路线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结果是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表示,数值越大,表示乘坐舒适性越优越。
测试结果示于表1。
【表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充气轮胎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操纵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