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以及具有该行人保护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在无隔栏道路上,车辆容易与行人或者骑车人发生碰撞,在发生事故时,行人或者骑车人易在碰撞力的作用下滚入车轮底下,造成伤亡。
相关技术中,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在车辆与行人或者汽车人发生碰撞时,虽然可以保护行人或者汽车人,但不能避免行人或者骑车人滚入车轮底下,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该行人保护装置在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可以将行人向外推出。
本发明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包括:碰撞梁,所述碰撞梁适于在锁止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可移动地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相连;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设置成在所述碰撞梁受到碰撞时储存适于使所述碰撞梁从所述锁止位置向所述释放位置移动的弹性势能。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通过设置弹性组件,可以在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时,碰撞梁可以从锁止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弹性组件可以储存弹性势能,弹性组件可以释放弹性势能,从而弹性组件可以提供给碰撞梁从锁止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的能量,进而碰撞梁可以向外推出行人,有效防止行人滚入车辆的车轮下,至少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行人的安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区别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碰撞梁通过扭转组件与所述车身相连,且所述扭转组件设置成在所述碰撞梁从所述锁止位置向所述释放位置移动时所述扭转组件的一部分相对所述车身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车身上设有滑动槽;所述扭转组件包括:扭转件,所述扭转件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碰撞梁上且第二端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所述扭转件为所述扭转组件的所述一部分;挡板,所述挡板止挡所述扭转件的第二端且适于在所述碰撞梁受到 碰撞时断裂以使所述扭转件随所述碰撞梁从所述锁止位置向所述释放位置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挡板为橡胶件。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弹性组件包括:齿座,所述齿座上设置有卡槽且固定连接在所述车身上;齿杆,所述齿杆包括:杆和固定在所述杆上的第一齿轮与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齿轮卡置于所述卡槽内;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套设在所述杆上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齿座上且弹性止抵在所述车身和所述第一配合部之间,在所述碰撞梁受到碰撞时,所述第二配合部适于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部驱动所述第一齿轮脱出所述卡槽并压缩所述弹簧。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第一支撑座和第一斜齿,所述第一支撑座固定在所述杆上且所述第一斜齿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的外周上且朝向所述第二配合部延伸;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第二支撑座和第二斜齿,所述第二支撑座套设在所述杆上且所述第二斜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座的外周上且朝向所述第一配合部延伸,所述第二斜齿与所述第一斜齿啮合以在所述碰撞梁受到碰撞时,驱动所述第一配合部绕所述杆转动且沿所述杆的轴向朝所述齿座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齿轮上的齿为斜齿,所述卡槽的侧壁倾斜延伸,所述斜齿适于在所述碰撞梁受到碰撞时从所述卡槽的倾斜侧壁脱出。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齿座包括:套筒和内齿,所述套筒固定在所述车身上,所述内齿为多个,相邻的两个内齿之间限定出所述卡槽。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在左右方向上,所述扭转件为多个,所述弹性组件为多个且与多个所述扭转件一一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具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的车辆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可以向外推出行人,防止行人滚入车辆的车轮下,可以有效保护行人的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的一个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碰撞梁受到碰撞且弹性组件处于储存弹性势能的状态;
图5是图1中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碰撞梁受到碰撞且弹性组件处于释放弹性势能的状态;
图6是图1中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的局部剖视图,碰撞梁受到碰撞且第一齿轮仍卡置于卡槽内;
图7是图1中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的局部剖视图,第一齿轮从卡槽内脱出;
图8是图1中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的局部剖视图,齿杆从齿座内向前运动且推动碰撞梁;
图9是图1中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的局部剖视图,第一齿轮从齿座内脱出且碰撞梁向外推出行人;
图10是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的配合状态图。
附图标记:
行人保护装置100;
碰撞梁10;
车身20;滑动槽21;车身加强板22;
弹性组件30;齿座31;套筒311;内齿312;卡槽32;齿杆33;杆331;第一齿轮332;第一配合部333;第一支撑座333a;第一斜齿333b;第二配合部34;第二支撑座34a;第二斜齿34b;弹簧35;
扭转组件40;扭转件41;挡板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100包括:碰撞梁10和弹性组件30。其中碰撞梁10与车辆的车身20相连,具体地,碰撞梁10可以设置在车身20的前侧,而且碰撞梁10可以与车身20上的车身加强板22相连。碰撞梁10可以适于在锁止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可移动地与车辆的车身20相连。弹性组件30设置成在碰撞梁10受到碰撞时储存适于使碰撞梁10从锁止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的弹性势能。
可以理解的是,在碰撞梁10未受到碰撞时,碰撞梁10处于锁止位置,而且碰撞梁10相对车身20静止,从而可以有效保证碰撞安装在车身20上的安装可靠性。在碰撞梁10受到碰撞冲击时,碰撞梁10可以压缩弹性组件30,从而可以使得弹性组件30储存弹性势能,而且弹性组件30通过释放储存的弹性势能使碰撞梁10从锁止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从而弹性组件30可以将碰撞梁10向外(即图1所示的向前)推出,碰撞梁10可以带动与其发生碰撞的行人运动,即碰撞梁10可以向前推出行人,进而可以防止行人滚入车辆的车轮下, 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保护行人的安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行人保护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扭转组件40,碰撞梁10可以通过扭转组件40与车身20相连,而且扭转组件40设置成在碰撞梁10从锁止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时,扭转组件4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相对车身20移动。
进一步地,车身20上可以设有滑动槽21。如图2所示,滑动槽21可以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扭转组件40可以包括扭转件41和挡板42,扭转件41的第一端连接在碰撞梁10上,而且扭转件41的第二端设置在滑动槽21内,其中扭转件41为扭转组件40的一部分,挡板42止挡扭转件41的第二端,挡板42适于在碰撞梁10受到碰撞时断裂以使扭转件41随碰撞梁10从锁止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可选地,挡板42可以为橡胶件。其中,如图4所示,挡板42的设置方向可以垂直于滑动槽21的长度方向,挡板42的两端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车身20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未受到碰撞或者受到的碰撞力较小时,橡胶构成的挡板42可以保证碰撞梁10在车身20上的安装稳定性,在受到碰撞力较大时,橡胶构成的挡板42可以断裂,从而可以使得扭转件41的第二端在滑动槽21内移动,移动的扭转件41可以带动碰撞梁10从锁止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进而可以将行人向外推出,防止行人滚入车辆的车轮下。
需要说明的是,碰撞梁10处在锁止位置时,扭转件41的第二端处在滑动槽21的后端,碰撞梁10处在释放位置时,扭转件41的第二端从滑动槽21的后端滑出并向滑动槽21的前端滑动。如图4所示,碰撞梁10受到碰撞冲击时,碰撞梁10处于锁止位置,扭转组件40的扭转件41产生扭矩,挡板42的一端开始断裂,弹性组件30受到碰撞梁10的压迫,弹性组件30开始储存弹性势能。如图5所示,扭转件41的第二端从滑动槽21的后端向滑动槽21的前端运动,碰撞梁10从锁止位置运动到释放位置,在碰撞梁10从锁止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弹性组件30释放弹性势能,向前推出碰撞梁10,碰撞梁10向前推出行人。
其中,可选地,如图2所示,扭转件41倾斜设置在碰撞梁10和车身20之间,在碰撞梁10受到碰撞冲击时,倾斜设置的扭转件41可以产生扭矩,从而可以使得碰撞梁10转动。具体地,如图2所示,扭转件41为杆状结构,扭转件41可以从扭转件41的第一端(即图2所示的扭转件41的前下端)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至扭转件41的第二端(即图2所示的扭转件41的后上端)。如图2所示,扭转件4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碰撞梁10的后端面上。如图3所示,扭转件41的第二端的一部分伸入滑动槽21内,而且扭转件41的第二端的端部的直径可以大于滑动槽21的宽度(即图2所示的滑动槽21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度),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扭转件41的第二端从滑动槽21内脱出,可以提高扭转件41与车身20的安装可靠性。如图3所示,车身20上的车身加强板22大体呈“几”字形,“几”字形的 车身加强板22的两条侧壁上可以分别设置有滑动槽21和挡板42,挡板42邻近滑动槽21的后端设置且与滑动槽21相交,从而可以将扭转件41限制在滑动槽21的后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100,通过设置弹性组件30,可以在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时,弹性组件30可以储存弹性势能,而且在碰撞梁10有移动的趋势时,弹性组件30可以释放弹性势能,从而可以提供给碰撞梁10从锁止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的能量,进而碰撞梁10可以向外推出行人,有效防止行人滚入车辆的车轮下,至少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行人的安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弹性组件30可以包括:齿座31、齿杆33、第二配合部34和弹簧35。如图9所示,齿座31上可以设置有卡槽32,而且齿座31固定连接在车身20上。如图1和图2所示,齿座31可以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固定在车身20上。
如图5所示,齿杆33可以包括:杆331和固定在杆331上的第一齿轮332与第一配合部333,第一齿轮332和第一配合部333在杆331的长度方向(即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上间隔开设置。
第一齿轮332卡置于卡槽32内,第二配合部34套设在杆331上并与第一配合部333配合。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配合部34可以活动地设置在杆331上。弹簧35套设在齿座31上,而且弹簧35弹性止抵在车身20和第一配合部333之间。可选地,弹簧35的两端可以分别固定连接在车身20和第一配合部333上,从而可以提高第一配合部333和车身20的连接可靠性。
在碰撞梁10受到碰撞时,第二配合部34适于通过第一配合部333驱动第一齿轮332脱出卡槽32并压缩弹簧35。也就是说,碰撞梁10受到碰撞冲击时,碰撞梁10可以迫使第二配合部34运动,通过第二配合部34和第一配合部333的配合关系,可以使得杆331和第一齿轮332向后运动,从而可以使得第一齿轮332从卡槽32内脱出,齿杆33可以摆脱齿座31对其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齿轮332从卡置在卡槽32内到从卡槽32内脱出的过程中,弹簧35处于压缩状态,并储存弹性势能。当第一齿轮332从卡槽32内脱出后,弹簧35释放弹性势能,齿杆33向前运动,向前运动的第二配合部34可以向前推动碰撞梁10,碰撞梁10可以向前推出行人。
可选地,如图10所示,第一配合部333可以包括:第一支撑座333a和第一斜齿333b,第一支撑座333a固定在杆331上,而且第一斜齿333b设置在第一支撑座333a的外周上,并且第一斜齿333b朝向第二配合部34延伸。
如图10所示,第二配合部34可以包括:第二支撑座34a和第二斜齿34b,第二支撑座34a套设在杆331上,而且第二斜齿34b设置在第二支撑座34a的外周上,而且第二斜齿 34b朝向第一配合部333延伸,第二斜齿34b与第一斜齿333b啮合以在碰撞梁10受到碰撞时,驱动第一配合部333绕杆331转动且沿杆331的轴向朝齿座31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在碰撞梁10受到碰撞冲击时,第二斜齿34b可以给予第一斜齿333b沿杆33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分力和垂直于杆331的长度方向的第二分力,第一分力可以驱动杆331和第一齿轮332向后运动,第二分力可以驱动杆331和第一齿轮332转动,从而可以使得第一齿轮332从卡槽32内脱出。
具体地,如图6-图9所示,第一齿轮332上的齿可以为斜齿,卡槽32的侧壁倾斜延伸,斜齿适于在碰撞梁10受到碰撞时从卡槽32的倾斜侧壁脱出。
可选地,如图6-图9所示,齿座31可以包括:套筒311和内齿312,套筒311固定在车身20上,内齿312为多个,相邻的两个内齿312之间限定出卡槽32。可以理解的是,卡槽32通过两个内齿312的端面构成,其中一个内齿312的端面倾斜设置,从而可以便于第一齿轮332的旋出。
为了保证碰撞梁10在车辆上的安装可靠性,在左右方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扭转件41可以为多个,弹性组件30可以为多个,而且多个弹性组件30与多个扭转件41一一对应。其中,弹性组件30可以设置在扭转件41的下方,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结合图1和图3所示,两个弹性组件30可以为一组,两个扭转组件40可以为一组,一组扭转组件40与一组弹性组件30可以一一对应,车辆上可以包括两组扭转组件40和两组弹性组件30,其中第一组弹性组件30和第一组扭转组件40可以设置在碰撞梁10的左端,第二组弹性组件30和第二组扭转组件40可以设置在碰撞梁10的右端。由此,可以使得碰撞梁10在车身20上安装可靠,而且弹性组件30可以提供足够的推出行人的弹性势能。
下面结合图6-图9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100的工作原理。
一、行人与碰撞梁10碰撞初期:如图6所示,碰撞梁10受到碰撞且碰撞力足够,扭转件41产生扭矩并且扭转件41传递给挡板42压力以迫使挡板42开始断裂,扭转件41转动,碰撞梁10的下部向后运动,从而可以通过第二配合部34向后压迫齿杆33,弹簧35储存弹性势能。
二、行人与碰撞梁10碰撞中期:如图7和图8所示,挡板42断裂,扭转件41的第二端有在滑动槽21内移动的趋势,碰撞梁10运动且继续压迫第二配合部34向后运动,第二配合部34上的第二斜齿34b与第一配合部333的第一斜齿333b配合,通过第一斜齿333b和第二斜齿34b,第二配合部34迫使齿杆33转动,第一齿轮332一边向后且一边转动地从卡槽32内脱出。在此过程中,弹簧35继续储存弹性势能。
三、行人与碰撞梁10碰撞后期:如图9所示,齿杆33摆脱齿座31的限制,齿杆33和第二配合部34在弹性组件30的弹性势能的作用下向前推动碰撞梁10,碰撞梁10向前 推动行人,从而可以防止行人滚入车辆的车轮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100。具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100的车辆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可以向外推出行人,防止行人滚入车辆的车轮下,可以有效保护行人的生命安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