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红蚰麦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引物及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与红蚰麦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引物及应用,可应用于分 子标记辅助育种,属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 二、
【背景技术】
[0002] 小麦白粉病是由专性寄生真菌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f.sp. tritici)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叶部病害。小麦白粉病从小麦植株的苗期开始到成株期均有 所发生。白粉病菌主要侵染小麦叶部,但是发病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茎杆以及穗部。侵染 后通过争夺植株营养,植株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明显加强,并且造成植株的光合能力下 降甚至完全丧失。当植株发病早并且严重时,会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造成根部的吸 收能力下降,植株的分蘖数也随之减少,最终造成小麦的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从 而引起减产(Bowen等,1991,ReductioninyieldofwinterwheatinNorthCarolina duetopowderymildewandleafrust,Phytopathology81,503-511 ;Everts和Leath, 1992,Effectofearlyseasonpowderymildewondevelopment,survival,andyield contributionoftillersofwinterwheat,Phytopathology82,1273-1278)。20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小麦矮杆、半矮杆品种的推广以及栽培措施的改善,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日 趋严重,在世界主要麦区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严重影响和限制小麦的稳产和高产 (王心宇等,2000,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6的RAH)标记,遗传学报27,1072~1079)。据统 计,小麦白粉病引起的产量损失一般为5~10%,严重发生时可高达50%,甚至绝产。1990 年和1991年在我国全国大流行,两年的发生面积均超过1200万hm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 务中心2008年数据)。1990年白粉病造成小麦产量损失14. 39亿kg(金善宝,1996,中国 小麦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因此,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仍然十分重要。
[0003] 在众多防治措施之中,通过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防治小麦白粉病是最为环保且 经济有效的途径(Qiu等,2005,MicrosatellitemappingofaTriticumurartuTurn, derivedpowderymildewresistancegenetransferredtocommonwheat(Triticum aestivumL.),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111,1524 ~1531)。其一可以避免化 学药剂施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其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选育抗病品种的关键在于对小麦 抗白粉病基因的挖掘、研究和合理利用(杨作民等,1994,小麦抗病育种的战略问题一一小 麦对锈病、白粉病第二线抗源的建立和应用,作物学报20, 385~394)。尽管目前发掘鉴定 了大量小麦抗白粉病质量基因,但由于小麦白粉病菌具有群体大、适应范围广、生理小种多 且毒力变异快等特点,加之大面积推广单一的抗病品种,大部分抗性基因已被新的毒性小 种克服而丧失抗性。因此,寻找新的抗病种质,发掘新的抗病基因,选育新的抗病品种,是小 麦育种工作者的一项长期任务。
[0004] 小麦白粉病抗性表现为质量抗性(qualitativeresistance)和数量抗性 (quantitativeresistance)两种形式(Friebe等,1994,Cytogeneticallymonitored transferofpowderymildewresistancefromryeintowheat,CropScience34, 621~625)。质量抗性由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植株与病原菌的互作符合Flor的"基因 对基因假说",小种专化性较强,一般在苗期表达(Bennett,1984,Resistancetopowdery mildewinwheatareviewofitsuseinagricutureandbreedingprogrammes, PlantPathology33, 279~300)。小麦白粉病质量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利用较为深入,技 术也较为成熟。目前,已报道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中大多数为质量抗性,即大多数抗性是 由单基因控制的小种专化抗性。在已报道的80多个小麦主效抗白粉病基因中正式命名的 定位于不同位点的有54个,分别是Pml~Pm54(McIntosh等,2013,Catalogueofgene symbolsforwheat,In:OgiharaY(ed)Proceedingofthe12thinternationalwheat geneticssymposium,Yokohama,Japan, 8 - 13Sept;McIntosh等,2014,Catalogueofgene symbolsforwheat:2013_2014supplement,AnnuWheatNewsl60,153 - 175;Hao等, 2015,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anewpowderymildewresistancegenePm54in softredwinterwheat,TheorApplGenet128,465 - 476)。在这些抗病基因中,除Pm5、 Pm9、Pm26、pm42、mlRD30、pmY212、PmLK906、pmX、pm2026 和Pm47 等为隐性基因外,大部分呈 显性遗传。虽然已定名的抗白粉病主效基因比较多,但由于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多,毒力变 异快,致使含有单一抗性的品种一般在生产上应用3~5年便失去抗性。此外,由于有些抗 病基因与一些不良性状连锁而较难在育种中利用。因此,真正能应用于生产的数量有限。
[0005] 在我国,应用到生产中的抗白粉病基因有Pm2、Pm4a、Pm4b、Pm5、Pm6、Pm8、Pm21、 Pm23和Pm24等。向齐君等(向齐君等,1996,小麦白粉病抗源材料的有效抗基因分析,作 物学报,22,741~744)通过测定抗性基因对白粉菌群体的抗性程度发现Pml、Pm3a、Pm3b、 Pm3c、Pm3f、Pm5、Pm7、Pm8抗病的效能在我国已经很差,在生产上已无实用价值;Pm2、Pm4a、 Pm4b在西南地区抗性较低,但在我国其它地区仍然有效;Pm2+Mld、Pm2+Pm6、Pm21及我国农 家品种小白冬麦(mlXBD基因)的抗性表现很好。Pm21是目如抗性最强的基因,其载体品种 无明显的不良性状,且在不同小麦遗传背景下抗病性均表现稳定,现已转育到生产品种中, 并在生产上得到了应用。Pm8在我国乃至世界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育种单位大多采用来自黑麦血统的抗源,诸如"牛朱特"、"高加索"、 "阿芙乐尔"和"洛夫林"等1B/1R易位或代换系的衍生种,其所含的抗白粉病基因多为Pm8。 由于推广品种抗源的单一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Pm8抗白粉基因相继在世界范围内 丧失了抗病性,造成了近10年来小麦白粉病的大流行,从而最终导致20世纪末我国小麦生 产中白粉病多次大流行。引起这两次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携带Pm8的1B/1R易位系小麦品 种丧失抗性(施爱农等,1998,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系的选育及其抗性基因分析,植物病理学 报 25,218 ~222)。
[0006] 所以,为了防止Pm21由于抗原单一再次造成类似于Pm8的抗性丧失现象,必须大 力挖掘和利用新抗原,培育含有新的抗病基因的品种,有效控制白粉病的流行。同时,合理 布局抗病基因和抗病品种,将多个抗病基因聚合到一个品种中去,拓宽抗谱和提高耐持久 性,也是延缓品种抗性丧失,防治病害大面积流行的重要方法。抗病品种的传统选育方法是 通过接种鉴定后选择抗病植株,使用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为接种不充分或发病条件不适宜而 影响选择效率。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完善,可以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抗病基 因的鉴定选择,从而发展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selection,MAS)方法。 用分子标记进行抗病基因的检测,在早代就可以进行选择,提高选择的准确性,缩小育种群 体,并且不受环境、生长季节的限制,结合加代技术能大大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因 此分子标记技术已成为辅助育种的重要手段。
[0007] 三、技术方案
[0008] 技术问题
[0009] 本发明针对上述研究背景,以高抗白粉病小麦品种红蚰麦为抗病材料筛选和寻找 新的而且稳定存在与白粉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其方法,用于小麦白粉病辅助 选择育种,能够克服常规遗传育种周期长等缺点。由于研究所用材料为对多个白粉菌生理 小种表现抗性的材料,因此有望发掘新的白粉病抗性基因。
[0010] 技术方案
[0011] 与小麦红蚰麦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引物,其特征在于,该引物是与 红蚰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Xmp925的引物,标记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