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固态菌种转液态培养基的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桑黄栽培种的培育方法,具体涉及的是桑黄固态菌种转液态培养基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桑黄,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针层孔菌类真菌。学名Phellinus Linteus,中文名裂蹄针层孔菌,俗称桑臣、桑黄菇等;是寄生于桑树等阔叶树的一种药用真菌,素有“森林黄金”之美称。据《药性论》记载:味甘辛,无毒。《全国中草药汇编》则记载桑黄具有“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等功效,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抗癌领域中有效率最佳的药用真菌。
[0003]桑黄分类学上属担子菌门(Basid1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裙菌目(Aphyl lophor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taceae)、木层孔菌属(Phel linsu),是大型珍稀药用真菌。
[0004]桑黄菌子实体多年生,硬木质,无柄,侧生。菌盖扁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长径3?21厘米,短径2?12厘米,厚1.5?10厘米。有黄色翻边,底部面亦颜色鲜黄。菌肉蛋黄色或浅咖啡色,木质。桑黄菌属于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真菌。据《药性论》记载:桑黄性甘平、无毒、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近年来,随着桑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报道,桑黄的用量日益加大,特别是韩、日对我国野生资源掠夺式的收购,野生桑黄资源的储备越来越少。
[0005]野生的桑黄生长环境非常特殊、复杂,导致其数量非常稀少,加上人工栽培难度大,这极大的限制了桑黄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对野生桑黄子实体的成分、药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人工的栽培方面的研究较少见。目前韩国学者采用室外荫棚木段埋畦栽培桑黄取得成功。日本也开展了桑黄栽培产业,并具有相当规模,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国内对桑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方现在也有少量摸索性的试验,但由于栽培技术还不够成熟,造成产量低,形成的子实体质量差(不成形),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国内尚不成熟,存在着技术要求高,培养条件苛刻、生长周期长等问题。
[0006]由于桑黄的抗癌机理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市场上对桑黄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受利益的驱使人们无节制地开采野生桑黄,致使野生资源濒临灭绝、无法恢复,而人工生产技术又不成熟。因此,研究和发展桑黄的人工栽培新方法,这对于满足市场的需求非常重要。
[0007]目前野生桑黄资源的严重不足,且现有的桑黄人工栽培方法中普遍存在技术不成熟,人工栽培中袋料栽培存在培养基营养供给不充分,易染杂菌的问题,进而导致桑黄的产量低、子实体质量差(不成形)等缺陷。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桑黄母种的培育方式具有菌丝萌发速度慢、污染率高、出黄率较低等问题,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桑黄固态菌种转液态培养基的培育方法。
[0009]为解决上述缺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桑黄固态菌种转液态培养基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获得桑黄母种,将桑黄母种接种到固态培养基中避光培养8?12d;
(2)将固态培养基中菌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桑黄液体种;
所述固态培养基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桑木肩20%?30%,柞木肩40%?50%,麦麸20%?27%,红糖1%?1.5%,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石膏粉1?1.5% ;含水率为 60% ?63% ;
所述液体培养基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玉米粉3?5g,麦麸3?5g,黄豆粉2?3g,磷酸二氢钾2g、VBl 0.0lg、硫酸镁lg,红糖20g,桑汁1000ml。
[0010]本发明提供一种桑黄固态菌种转液态培养基技术,采用更新的培养基配方,可以为桑黄子实体生长提供所摄取的营养物质;同时生长速度相比以前的培养基而言提高30%?40%,污染更少,且出黄率提高20%。该出黄率是指:100包菌包里能够长出桑黄的菌包占比。
[0011]进一步,所述桑汁的制备过程为:将二年生野生桑树枝用粉碎机打成粉,过20目,按照15g/L的添加量加入到水中煮10?20分钟后,连汁带渣即成。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培养基中菌种的培养条件为:在25°C环境下,置于转速为150?200r/min的磁力搅拌器上培养24h,然后置于转速为150?180次/分钟的回旋式震荡器上培养3?5d,最后移液于发酵罐中在25?27 °C的环境下扩大培养。
[0013]本发明获得的桑黄液体种可直接接种到桑黄菌包中,无需再经过固体状态的培养基进行培育,减少操作步骤,进而减少被污染的概率,同时有效减少培育时间。
[0014]本发明中所述桑黄液体种接种到桑黄菌包中的具体培育方式如下:所述桑黄液体种直接接种到桑黄菌包的段木培养基中;对桑黄菌包进行菌丝培育直至桑黄菌包内的菌丝呈现深黄色或桑黄菌包内出现突起的瘤状子实体原基,将桑黄菌包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出菇培养的条件为: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温度为22?26°C,光照度为200?3501x,二氧化碳浓度低于2000ppm。
[0015]本公司专家组通过大量的试验发现,出菇环节中的空气相对湿度对桑黄菇的生长速度及其质量影响极大,为此,本公司专家组考察了不同梯度的相对湿度对桑黄菇的生长速度及其质量影响,最终发现,将出菇室中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85?90%的对于桑黄耳芽(菇)的生长较为有利。
[0016]进一步的试验又发现:当桑黄耳芽(菇)在出菇室里的生长时间达到15?25天后,此时将出菇室的空气相对湿度由85?90%调整到95%,更加有利于桑黄耳芽(菇)的生长,所得到的桑黄菇的质量也达到最佳。
[0017]温度是影响桑黄耳芽(菇)的生长速度及其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子。温度过高,子实体虽长得快,但子实体较轻,且温度过高再加上高湿,容易感染杂菌,从而降低产量和产品的品质。有鉴于此,专家组考察了出菇室中的不同的温度对桑黄耳芽(菇)的生长和质量的影响;在考虑到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之间相互影响前提下,最终发现,将出菇室中的温度控制为22?26°C时,能兼顾桑黄子实体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即在85?95%这一空气相对湿度下,桑黄子实体感染杂菌的现象也比较少见。
[0018]为了达到更好的出菇效果,要求对出菇室采用遮阳网方式对出菇室进行遮光,将出菇室的光照度控制在200?3501x最有利于出菇。
[0019]此外,专家组通过试验发现:当出菇室有充足的氧气时,有利于出菇。即在所述桑黄菌包上刚出现耳芽时,使出菇室早晚各通风5?lOmin ;当桑黄耳芽在出菇室的生长时间超过20天以后加大出菇室通风量,将通风时间调整为20?30min。这样能最大程度的加快桑黄耳芽的生长的同时可保证桑黄耳芽的质量。
[0020]栽培袋菌丝处于不同的生长程度时将其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对桑黄菇的生长速度和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确定合适的转移时机,本公司专家组也进行了摸索和试验,最终发现当栽培袋内的桑黄菌丝长满栽培袋且菌丝呈深黄色或者栽培袋内开始出现突起的瘤状桑黄子实体原基时,此时将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最有利于桑黄子实体的发生和耳芽的生长。
[0021]进一步,所述桑黄菌包的制备过程如下:选取柞树段木,由质量浓度为1%?2%的白糖水浸泡渗透完全后装入聚丙烯通袋中,在聚丙烯通袋两端添加段木培养基扎紧,灭菌后,将桑黄液体种接种到段木培养基上即可;
所述段木培养基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桑木肩70?80份、麦麸5?10份、葡萄糖
0.5?1.5份、生石灰1?3份、磷酸二氢钾1?2份、硫酸镁1份;其中,含水率为60%?65%。
[0022]由于桑黄以桑树长出来的子实体为佳,因此利用桑枝木肩基材进行培养,能够提供最佳生长条件,提高其品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大量的蚕桑废弃资源,有利于环保和可持续开发利用。虽然桑树枝木段培养基上桑黄菌丝生长良好,菌蕾出现时间早,但是桑黄生长缓慢,同时成材的桑木资源有限,都用桑树段木的话,不仅无法形规模化生产,并且不环保,因此利用桑树木肩做培养基,以柞木段木作为营养源是桑黄生产的发展趋势。本发明的桑黄袋料栽培培养基的组成成分解决了袋装料培养基营养供给不充分,子实体发育较小、易染杂菌等问题。
[0023]同时,本发明采用袋料栽培桑黄,相比于传统的木段栽培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木材,缩短了生产周期;此外,本发明人探索出了最适合于桑黄各个生长阶段最适合的空气相对湿度、温度、光照、氧气等环境因子,通过人工精确控制出菇室内的相对湿度(采用加湿器控制相对湿度)、温度、光照、氧气等环境因子,在保证桑黄子实体质量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促进桑黄子实体的生长速度,具有产量高、子实体质量好、省时省力等优点。
[0024]作为最优地设置方式,所述柞树段木的直径为12?16cm,长度为15?16cm,干燥7?10d后再在白糖水中浸泡。
[0025]为了最好地避免接种后桑黄菌包内存在的杂菌对桑黄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