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式二氧化碳发生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556125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式二氧化碳发生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反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式二氧化碳发生器。



背景技术:

本设备的采用强酸和强碱的不可逆化学反应产生C02气体,由于本产品所选择的两种物料反应剧烈,并且反应是吸热反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吸热过程,所以所产生的气体温度低、压力高。

特点如下:

a)自动化程度高,4种自动方式:浓硫酸、碳酸氢钠双自动上料;反应时采用自动搅拌器来加速反应,保证反应快速彻底;碳酸氢钠与水自动搅拌,保证原料均匀和输送不堵塞。

b)一罐式反应结构,硫酸容器与碳酸氢铵原料在一个罐体内反应,尺寸与重量在同类产品中最小,最轻,最大程度减轻重量体积,适合狭窄矿井灭火。

c)采用自动与人工相结合:既有自动上料系统,又设有人工模式,保证在没电的情况下可以完全人工操作,适合于矿井火灾发生后无电情况。

d)采用平板矿车形式,移动方便。

e)国内同类产品体积最小:高度小于1.57米;

f)操作过程无危险,不会产生CO等危害性气体,产生的CO2温度低;

g)CO2流量大,最大可达1000m3/小时;

但是市场上现有的二氧化碳发生器大多数都是反应效果不好,而且使用也不是很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立体式二氧化碳发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立体式二氧化碳发生器,包括主反应罐、机体、透明窗、调节阀和散热孔,所述机体的上方左侧安装有主反应罐,所述主反应罐的右侧安装有副反应罐,所述主反应罐通过支管固定安装在机体上,所述机体的前表壁中心处设置有透明窗,所述透明窗的下方左侧设置有卡扣,所述机体的下方左侧设置有轮子,且机体的右表壁上方设置有调节阀,所述调节阀的上方设置有旋接口,且调节阀的下方设置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的下方左侧设置有开关。

优选的,所述机体的内表壁上方左侧设置有备用主反应罐,所述备用主反应罐的右侧设置有备用副反应罐,所述备用副反应罐的下方设置有搁板,所述搁板的下方设置有电机。

优选的,所述轮子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轮子均匀安装在机体的下方四个拐角处。

优选的,所述机体的前表壁设置有翻盖。

优选的,所述主反应罐和副反应罐均为一种可拆卸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先将该发生器通电,按下开关,这时反应器开始工作,事先在两个反应罐里加入原料,通过调节阀调节合适的压力和温度,开始发生反应,电机的设计,是为了给该发生器提供充足的动力,在工作的同时,可通过散热孔来实时散热,这样的设计,不但使得该发生器更加具有实用性,两个备用反应罐的设计,还使得其更加的符合现代化工业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立体式二氧化碳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立体式二氧化碳发生器的机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管、2主反应罐、3副反应罐、4机体、5透明窗、6卡扣、7轮子、8旋接口、9调节阀、10翻盖、11散热孔、12开关、13备用主反应罐、14备用副反应罐、15搁板、16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立体式二氧化碳发生器,包括主反应罐2、机体4、透明窗5、调节阀9和散热孔11,机体4的上方左侧安装有主反应罐2,主反应罐2的右侧安装有副反应罐3,主反应罐2通过支管1固定安装在机体4上,机体4的前表壁中心处设置有透明窗5,透明窗5的下方左侧设置有卡扣6,机体4的下方左侧设置有轮子7,且机体4的右表壁上方设置有调节阀9,调节阀9的上方设置有旋接口8,且调节阀9的下方设置有散热孔11,散热孔11的下方左侧设置有开关12,机体4的内表壁上方左侧设置有备用主反应罐13,备用主反应罐13的右侧设置有备用副反应罐14,备用副反应罐14的下方设置有搁板15,搁板15的下方设置有电机16,轮子7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轮子7均匀安装在机体4的下方四个拐角处,机体4的前表壁设置有翻盖10,主反应罐2和副反应罐3均为一种可拆卸结构。

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该发生器通电,按下开关12,这时反应器开始工作,事先在两个反应罐里加入原料,通过调节阀9调节合适的压力和温度,开始发生反应,电机16的设计,是为了给该发生器提供充足的动力,在工作的同时,可通过散热孔11来实时散热,这样的设计,不但使得该发生器更加具有实用性,两个备用反应罐的设计,还使得其更加的符合现代化工业的需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