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金属的表面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镀锌钢构件的全无铬钝化工艺。
背景技术:
塔体钢结构件是影响特高压输电线路铁塔高可靠性能的关键部件之一,为了提升塔体的耐腐蚀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需要对塔体钢结构件进行表面镀锌及钝化处理,然而现有的钝化技术主要采用铬酸盐钝化,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和环境污染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日增强,近年来世界各国制定法规严格限制铬酸盐的使用。2006年7月1日,欧盟颁发了RoHS绿色指令,其中一项规定严格限制了在电子电器设备的制造中使用铬。因此在塔体钢结构件制造领域中铬酸盐钝化最终被禁止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采用新的对环境友好的无铬钝化技术已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镀锌钢构件的全无铬钝化工艺,能够解决现有铬酸盐钝化工艺存在的上述缺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热镀锌钢构件的全无铬钝化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将刚完成热镀锌后的钢构件快速浸渍到冷却槽中,水冷至常温,然后风干;
(2)浸渍钝化处理:将步骤(1)处理后的钢构件浸渍到全无铬钝化液中,浸渍8-10s后取出;其中所述全无铬钝化液的配方为:钼酸盐15-25g/L、磷酸钠7-10g/L、乳酸5-8g/L、植酸2-6g/L、改性有机硅树脂10-15g/L、增稠剂1-2g/L、成膜剂2-4g/L,并且配置所述全无铬钝化液时用适量羧酸和氨水调至PH值在5.5-6.0之间;
(3)干燥成型:将步骤(2)处理后的钢构件取出后放入干燥箱中,经3-5min烘干后即得到表面具有全无铬钝化膜的热镀锌钢构件。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钼酸盐为钼酸钠。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2)中,所述全无铬钝化液的温度为60-80℃。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3)中,所述干燥箱的烘干温度为80-10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自行配方设计的全无铬钝化液对热镀锌后的钢构件进行钝化,工艺简单易控,安全环保,经过处理后的热镀锌钢构件表面形成的全无铬钝化膜具有优异耐腐蚀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憎水性能和自清洁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实施例一
一种热镀锌钢构件的全无铬钝化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将刚完成热镀锌后的钢构件快速浸渍到冷却槽中,水冷至常温,然后风干;
(2)浸渍钝化处理:将前处理后的热镀锌钢构件浸渍到温度为60℃的全无铬钝化液中,浸渍8s后取出;其中所述全无铬钝化液的配方为:钼酸纳15g/L、磷酸钠8g/L、乳酸6g/L、植酸4g/L、改性有机硅树脂12g/L、增稠剂1g/L、成膜剂2g/L,并且配置所述全无铬钝化液时用羧酸和氨水调至PH值在5.5-6.0之间;
(3)干燥成型:将钝化处理后的热镀锌钢构件取出放入干燥箱中,在80℃下烘干5min,即得到表面具有全无铬钝化膜的热镀锌钢构件。
实施例二
一种热镀锌钢构件的全无铬钝化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将刚完成热镀锌后的钢构件快速浸渍到冷却槽中,水冷至常温,然后风干;
(2)浸渍钝化处理:将前处理后的热镀锌钢构件浸渍到温度为70℃的全无铬钝化液中,浸渍9s后取出;其中所述全无铬钝化液的配方为:钼酸纳20g/L、磷酸钠9g/L、乳酸5g/L、植酸2g/L、改性有机硅树脂14g/L、增稠剂2g/L、成膜剂2g/L,并且配置所述全无铬钝化液时用羧酸和氨水调至PH值在5.5-6.0之间;
(3)干燥成型:将钝化处理后的热镀锌钢构件取出放入干燥箱中,在90℃下烘干4min,即得到表面具有全无铬钝化膜的热镀锌钢构件。
实施例三
一种热镀锌钢构件的全无铬钝化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将刚完成热镀锌后的钢构件快速浸渍到冷却槽中,水冷至常温,然后风干;
(2)浸渍钝化处理:将前处理后的热镀锌钢构件浸渍到温度80℃的全无铬钝化液中,浸渍10s后取出;其中所述全无铬钝化液的配方为:钼酸纳25g/L、磷酸钠7g/L、乳酸8g/L、植酸6g/L、改性有机硅树脂15g/L、增稠剂2g/L、成膜剂4g/L,并且配置所述全无铬钝化液时用羧酸和氨水调至PH值在5.5-6.0之间;
(3)干燥成型:将钝化处理后的热镀锌钢构件取出放入干燥箱中,在100℃下烘干3min,即得到表面具有全无铬钝化膜的热镀锌钢构件。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热镀锌钢构件的全无铬钝化工艺,采用自行配方设计的全无铬钝化液对热镀锌后的钢构件进行钝化,工艺简单易控,安全环保,经过处理后的热镀锌钢构件表面形成的全无铬钝化膜具有优异耐腐蚀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憎水性能和自清洁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