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轮罩在线包边的浮动机构,属于汽车轮罩包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汽车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汽车需求量快速增加,车型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人们对汽车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汽车制造业逐步向多品种、小批量高产能的趋势发展。
现有的汽车轮罩包边通常是在汽车侧围总成工位安装包边机构,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轮罩包边采用滚边方式以其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在多车型柔性化的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主流,现有的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在侧围总成焊接完成后采用固定的胎膜和运动的滚边头实现汽车轮罩的包边,固定胎膜不但柔性化比较低,而且只能与固定车型的车身对接贴合,只能实现单一车型的滚边;另一种是在线滚边,在主焊线上整车焊接完成后,通过动态的胎膜与车身贴合,配合运动的滚边头实现轮罩的包边,这种动态的胎膜尽管容易实现切换,为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家所接受,但是胎膜上需要有吸附及夹紧装置以及电信号的传输,这些皆是通过机器人及其复杂的自动化控制结构来实现的,需要专门的能量对接模块,就造成在线包边的成本高,相应的要求滚边头结构也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用于轮罩在线包边的浮动机构,该浮动机构用于支撑胎膜,通过该浮动机构胎膜处于动态能与车身完全贴合,配合运动滚边头实现汽车轮罩的在线包边。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轮罩在线包边的浮动机构,包括X向浮动机构、Y向浮动机构及Z向浮动机构,所述Y向浮动机构包括气缸、Y向滑轨及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部设有与所述Y向滑轨相配合的Y向滑块,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
所述X向浮动机构包括X向滑轨、与所述X向滑轨相配合的X向滑块、第二连接板及对称设置的连接块,所述X向滑块可滑动设置在所述X向滑轨的前侧,所述X向滑轨的后侧与X向滑轨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在所述X向滑轨安装板的顶部,所述X向滑轨安装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部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接块的底部与所述X向滑轨安装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对称设置的所述连接块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所述X向滑块固定安装在Z向滑轨安装板上,所述Z向滑轨安装板的后侧设有供所述第一连接轴穿过的第一支撑板,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连接块之间的所述第一连接轴上套装有X向浮动弹簧;
所述Z向浮动机构包括Z向滑轨、与所述Z向滑轨相配合的Z向滑块及对称设置的支撑块,所述Z向滑轨固定安装在所述Z向滑轨安装板上,所述Z向滑块可滑动安装在所述Z向滑轨的前侧,所述支撑块的后侧设有第二支撑板,所述Z向滑轨安装板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三支撑板,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三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的外侧套装有Z向浮动弹簧,所述Z向滑块、支撑块上安装有支撑胎膜的胎膜安装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支撑块及Z向滑块支撑胎膜安装板,胎膜安装板上安装有胎膜,为了胎膜适应车身,通过浮动机构的气缸、滑轨、滑块及浮动弹簧的作用使得所支撑的胎膜在X、Y、Z方向上在与车身对车贴合过程进行调整,与现有的动态胎膜的复杂的电气自动控制结构相比,本发明浮动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X、Y、Z向浮动机构使得胎膜在与车身对接贴合过程中处于动态,胎膜可根据车身进行浮动调整,直到能很好的以车身贴合,然后配合运动滚边头实现汽车轮罩的在线包边,更适合现有的多车型柔性化的生产要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Y向浮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限位块及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及第二限位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后侧。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限位块的设计可对第一连接板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定,避免第一连接板活动幅度过大影响胎膜与车身的贴合效率,具体在浮动机构作用下,气缸伸长,胎膜靠近车身时,通过车身的反作用力,气缸的活塞杆慢慢退回至第一限位和第二限位之间,此时胎膜与车身的贴合处于理想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定位销,所述X向滑轨安装板的后侧设有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销座。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需要更换另一车型的胎膜时,定位销可直接与定位销座脱离,与定位销座连接的X、Z向浮动机构上连接的胎膜安装板、胎膜及时进行更换,能够快速实现不同车型的胎膜的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限位块分别对应安装在第一限位块座及第二限位块座上,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一限位块座之间、第二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座之间分别设有第一调整垫片。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调整垫片的设置可缓冲第一连接板对限位块的冲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调整垫片。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安装方便,第二调整垫片可缓冲X向浮动弹簧对连接块的冲击。
进一步的,所述气缸采用自锁气缸。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自锁气缸为胎膜提供了足够的Y向支撑力,增加胎膜在Y向的支撑强度,由于胎膜的Y向支撑强度大,还可简化运动滚边头的结构,如滚边头不需要设计承受轮,大大简化滚边头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Y向浮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X、Z向浮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X、Z向浮动机构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定位销与定位销座配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定位销与定位销座脱离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定位销;2、Z向滑轨;3、X向滑轨;4、支撑块;5、Z向滑轨安装板;6、第二连接板;7、定位销座;8、连接块;9、X向浮动弹簧;10、第二连接轴;11、第一连接轴;12、Y向滑轨;13、第一连接板;14、第一限位块;15、第二限位块;16、气缸;17、X向滑块;18、Y向滑块;19、Z向滑块;20、Z向浮动弹簧;21、第一支撑板;22、第二支撑板;23、第三支撑板;24、X向滑轨安装板;25、第一调整垫片;26、第二调整垫片;27、胎膜安装板;28、车身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图9所示,一种用于轮罩在线包边的浮动机构,包括X向浮动机构、Y向浮动机构及Z向浮动机构,所述Y向浮动机构包括气缸16、Y向滑轨12及第一连接板13,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部设有与所述Y向滑轨相配合的Y向滑块18,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
所述X向浮动机构包括X向滑轨3、与所述X向滑轨相配合的X向滑块17、第二连接板6及对称设置的连接块8,所述X向滑块可滑动设置在所述X向滑轨的前侧,所述X向滑轨的后侧与X向滑轨安装板2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在所述X向滑轨安装板的顶部,所述X向滑轨安装板的后侧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块8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部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接块的底部与所述X向滑轨安装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8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轴11连接,所述X向滑块17固定安装在Z向滑轨安装板的下部的后侧,所述Z向滑轨安装板的上部的后侧设有供所述第一连接轴穿过的第一支撑板21,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连接块之间的所述第一连接轴11上套装有X向浮动弹簧9;
所述Z向浮动机构包括Z向滑轨2、与所述Z向滑轨相配合的Z向滑块19及对称设置的支撑块4,所述Z向滑轨固定安装在所述Z向滑轨安装板5上,所述Z向滑块可滑动安装在所述Z向滑轨的前侧,所述支撑块4的后侧设有第二支撑板22,所述Z向滑轨安装板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三支撑板23,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三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轴1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的外侧套装有Z向浮动弹簧20,所述Z向滑块19、支撑块4上固定安装有支撑胎膜的胎膜安装板27。
所述Y向浮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4及第二限位块15,所述第一限位块及第二限位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后侧。限位块的设计可对第一连接板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定,避免第一连接板活动幅度过大影响胎膜与车身的贴合效率,具体在浮动机构作用下,气缸伸长,胎膜靠近车身时,通过车身的反作用力,气缸的活塞杆慢慢退回至第一限位和第二限位之间,此时胎膜与车身的贴合处于理想的状态。
所述第一连接板13上设有定位销1,所述X向滑轨安装板24的后侧设有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销座7。当需要更换另一车型的胎膜时,定位销可直接与定位销座脱离,与定位销座连接的X、Z向浮动机构上连接的胎膜安装板、胎膜及时进行更换,能够快速实现不同车型的胎膜的切换。
所述第一、第二限位块分别对应安装在第一限位块座及第二限位块座上,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一限位块座之间、第二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座之间分别设有第一调整垫片25。调整垫片可缓冲第一连接板对限位块的冲击。
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调整垫片26。安装方便,第二调整垫片可缓冲X向浮动弹簧对连接块的冲击。
所述气缸16采用自锁气缸。自锁气缸为胎膜提供了足够的Y向支撑力,增加胎膜在Y向的支撑强度。
针对不同车型要求,选择合适与车型配合的胎膜,胎膜安装板及胎膜通过浮动机构安装在机架上,自锁气缸通过调压阀设定压力,在工作初始时,气缸处于伸出状态,第一连接板与第一限位贴合,当整个浮动机构胎膜靠近车身时,通过车身的反作用力,气缸的活塞杆慢慢退回至第一限位和第二限位之间,动态的胎膜浮动与车身对接、贴合,待胎膜在浮动机构的浮动调整作用下与车身完全贴合,胎膜安装板27上的车身定位销28与车身上的车身定位销孔配合,胎膜X、Z向不在浮动,然后自锁气缸锁紧,胎膜Y向不在浮动,然后现有的运动滚边头可开始滚边,实现汽车轮罩的在线包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