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筒和摄像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527525阅读:来源:国知局
移偏心调整部可以具有其它结构。例如,如图2A和2B所示,可以采用将设置在可动筒42中并且沿光轴方向延伸的两个突起42a和4b插入固定筒41中所形成的圆孔41a和长孔41b中的结构。
[0034]在图1A?IC中,附图标记12表示固定筒I中所设置的圆环面。圆环面12使得能够调整(减少)可动筒2相对于光轴的倾斜,并由此能够调整可动筒2所支撑的第二引导轴4相对于固定筒I所支撑的第一引导轴3的倾斜偏心。圆环面12与设置在可动筒2的前端的圆环面(锁定部)2b相接触,并由此调整(减少)倾斜偏心。因而,以高精度设置了第二引导轴4相对于第一引导轴3的平行度。圆环面12构成倾斜偏心调整部。可动筒2在光轴方向上相对于固定筒I移动至接受了来自倾斜偏心调整部的倾斜偏心减少作用的倾斜偏心减少位置,并由此减少了可动筒2相对于光轴的倾斜偏心。在以下说明中,将平移偏心和倾斜偏心分别简称为“偏心”和“倾斜”。
[0035]附图标记13表示作为在光轴方向上可移动的透镜保持构件的透镜架。透镜架13设置有分别利用第一引导轴3、第二引导轴4和第三引导轴5在光轴方向上被引导(保持)的被引导部(被保持部)13a、13b和13c。被引导部13a和13b被形成为与第一引导轴3和第二引导轴4接合的圆孔部,并且被引导部13c被形成为与第三引导轴5接合的长孔部。附图标记14表示透镜架13所保持的透镜。透镜14连同其它透镜和光圈(未示出)一起构成摄像光学系统。透镜架13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进行变焦或调焦。
[0036]附图标记21表示可以检测透镜架13在沿光轴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内的至少一个位置的光遮断器(初始位置检测器)。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如下结构:在光轴方向上的初始位置处,设置在透镜架13中的被检测部13d进入光遮断器21的内部所设置的发光器和受光器之间,以遮断从发光器向受光器的光的入射。初始位置是透镜架13在其位置控制中的基准位置。利用被检测部13d遮断从发光器向受光器的光的入射将来自在该遮断之前接收到光的受光器的输出信号从“高”切换为“低”。因而,移动透镜架13以使得被检测部13d从光遮断器21的外侧进入内侧,这使得可以检测到透镜架13移动至(到达)初始位置。响应于检测到透镜架13到达了初始位置(以下称为“透镜架13的初始位置检测”),可以对透镜架13在其位置控制中的位置信息进行复位。以下将移动透镜架13、然后响应于透镜架13的初始位置检测来对位置控制中的位置信息进行复位的这种操作称为“复位操作”。
[0037]尽管本实施例将光遮断器21用作透镜架13的作为非接触式检测器的初始位置检测器,但还可以使用诸如接触式磁传感器和机械接触开关等的其它初始位置检测器。此外,尽管本实施例将光遮断器21配置在透镜架13的可移动范围的大致中央,但只要该光遮断器21在透镜架13的可移动范围内,则可以将光遮断器21配置在任何位置。
[0038]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镜筒采用如下结构:为了在拍摄运动图像时使透镜架13在光轴方向上安静且平滑地移动,由第一引导轴3、第二引导轴4和第三引导轴5引导透镜架13。利用例如由导螺杆和齿条的组合或者作为线性致动器的音圈马达构成的透镜驱动机构(未不出)来使透镜架13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0039]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轴3和第二引导轴4分别由固定筒I和可动筒2支撑,从而使得能够实现图1C所示的处于缩回状态的镜筒的小型化。
[0040]接着,将参考图3A?3D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镜筒中的可动筒2相对于固定筒I的偏心调整操作和倾斜调整操作。图3A示出在缩回状态下可动筒2相对于固定筒I具有偏心和倾斜的状态。图3B示出可动筒2从图3A所示的状态起沿+X方向(伸出方向)移动、可动筒2的外圆筒面2a到达固定筒I的倾斜部Ila并由此开始偏心调整操作的状态。
[0041]图3C示出可动筒2从图3B所示的状态起在+X方向上进一步移动并且可动筒2的外圆筒面2a嵌合在固定筒I的内圆筒面11内、即可动筒2受到了偏心减少作用的状态。以下将该状态称为“偏心调整完成状态”。在偏心调整完成状态下,尽管已调整(减少)了可动筒2相对于固定筒I的偏心,但可动筒2相对于固定筒I的倾斜仍保留。
[0042]图3D示出可动筒2从图3C所示的状态起沿+X方向进一步移动并且可动筒2的圆环面2b与固定筒I的圆环面12相接触、即可动筒2受到了倾斜减少作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除可动筒2相对于固定筒I的偏心以外,还调整(减少)了可动筒2相对于固定筒I的倾斜。
[0043]如上所述,通过使可动筒2沿+X方向移动至图3C所示的位置来调整可动筒2相对于固定筒I的偏心,然后通过使可动筒2沿+X方向进一步移动至图3D所示的位置来调整可动筒2相对于固定筒I的倾斜。在以下说明中,将图3D所示的状态称为“偏心/倾斜调整完成状态”。
[0044]接着,将参考图4A?4E来说明本实施例的镜筒在从缩回状态向摄像待机状态转变期间的操作。在图4A?4E中,省略了(S卩,未示出)图3A?3D所示的可动筒2相对于固定筒I的偏心和倾斜。
[0045]图4A示出与图3A相对应的、可动筒2几乎整体容纳在固定筒I内的缩回状态。图4B示出紧挨在可动筒2从缩回状态起开始沿+X方向的移动之后的状态。图4C示出在透镜架13从图4B所示的状态起开始沿+X方向的移动并且透镜架13的被检测部13d向着光遮断器21 (即,向着初始位置)行进之后的状态。
[0046]图4D示出透镜架13的被检测部13d进入了光遮断器21内(即,透镜架13到达了初始位置)并由此完成了透镜架13的初始位置检测的复位操作完成状态。
[0047]图4E示出可动筒2相对于固定筒I已移动至完成了偏心调整操作和倾斜调整操作的位置的偏心/倾斜调整完成状态。该状态与摄像待机状态相对应。可动筒2到达该位置可以利用检测器(未示出)来检测。分别对可动筒2和透镜架13的、从图4D所示的位置到达图4E所示的位置的移动速度进行控制。
[0048]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镜筒中,从缩回状态开始进行可动筒2相对于固定筒I的偏心调整操作和倾斜调整操作以及透镜架13的复位操作,并且完成这些操作就完成了向着摄像待机状态的转变。透镜架13的复位操作是在可动筒2的偏心调整操作和倾斜调整操作完成之前完成的。
[0049]图5是示出镜筒在从缩回状态向摄像待机状态转变期间的操作的流程图。如图1A?IC所示,摄像设备的主体30的内部包括作为控制镜筒的(可动筒驱动机构和透镜驱动机构)的操作的计算机的控制器32。控制器32根据作为计算机程序的控制程序来控制可动筒驱动机构和透镜驱动机构的操作。
[0050]响应于在步骤SI中接通摄像设备的电源,在步骤S2中,控制器32驱动可动筒驱动机构,以如图4B所示从缩回状态起开始可动筒2沿伸出方向的移动。之后,在步骤S3中,控制器32驱动透镜驱动机构,以如图4C所示开始透镜架13沿+X方向(以下称为“复位方向”)的移动、即复位操作。
[0051]接着,在步骤S4中,控制器32判断透镜架13的被检测部13d是否已进入光遮断器(在图中缩写为“PI”)21内、即来自光遮断器21的受光器的输出信号是否从“高”改变为“低”。如果如图4C所示、被检测部13d尚未进入光遮断器21内,则控制器32经由透镜驱动机构继续透镜架13沿复位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如果如图4D所示、被检测部13d进入了光遮断器21内,则在步骤S5中,控制器32对内部所存储的透镜架13的位置信息进行复位。然后,在步骤S6中,控制器32停止透镜驱动机构的驱动,以如图4E所示结束透镜架13沿复位方向的移动(即,结束复位操作)。
[0052]接着,在步骤S7中,控制器32判断可动筒2的偏心调整操作和倾斜调整操作是否完成。如果偏心调整操作和倾斜调整操作尚未完成,则控制器32经由可动筒驱动机构继续可动筒2沿伸出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如果完成了偏心调整操作和倾斜调整操作,则在步骤S8中,控制器32停止可动筒驱动机构的驱动,以如图4E所示停止可动筒2沿伸出方向的移动。因而,完成了向着摄像待机状态的转变。
[0053]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镜筒在图4E所示的可动筒2的偏心调整操作和倾斜调整操作完成之前,如图4C所示开始透镜架13的复位操作。此外,本实施例的镜筒在可动筒2的偏心调整操作和倾斜调整操作完成之前,如图4D所示通过复位操作进行透镜架13的初始位置检测。因此,与在偏心调整操作和倾斜调整操作完成之后开始透镜架13的复位操作的情况相比,可以缩短从缩回状态转变为摄像待机状态所需的待机等待时间。结果,可以在接通摄像设备的电源之后较短时间内开始摄像。
[0054]由于在可动筒2的偏心和倾斜调整操完成之前完成透镜架13的复位操作,因此期望在偏心调整操作和倾斜调整操作完成之前的可动筒2的偏心量和倾斜量尽可能小,使得偏心和倾斜不会影响透镜架13的初始位置检测的精度。
[0055]实施例2
[0056]将参考图6A?6E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实施例2)的镜筒在从缩回状态向摄像待机状态转变期间的操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