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074331阅读:10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背光源中的导光板和LED灯条之间由于存在间隙,间隙内空气和导光板的折射率不同,容易引起光线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发生反射,减少了进入导光板内的光线,导致光线的损耗,根据检测间隙为0.1mm时,背光源的亮度大约降低了5%,而且间隙越大,光线的损耗越大,间隙为0.2mm时,背光源的亮度大约降低了20%。

一份授权公告号为CN204345358U的实用新型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侧入式LED灯。该侧入式LED灯包括LED模组和导光板,LED模组设置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在导光板的入光面和LED模组之间填充透明物质,所述透明物质的折射率与导光板的折射率相近。该侧入式LED灯通过透明物质解决了LED模组和导光板之间的间隙导致的光线损耗的问题,但是存在以下缺陷:1.该LED模组为顶发光LED,其发光面宽度为1~2mm,而导光板的厚度至少要等于顶发光LED的发光面的宽度,才能使导光板的入光面与顶发光LED的发光面相配合,不利于背光源的轻薄化;2.采用顶发光LED的侧入式背光源在装配时一般是先将顶发光LED固定在胶架或铁架上,再装配导光板,但是该侧入式LED灯需要先在顶发光LED和导光板之间填充透明物质固定,再一起装配到胶架或铁架内,若在填充透明物质的过程中存在模具公差或者操作误差,则顶发光LED和胶架或铁架之间存在间隙,顶发光LED无法固定到胶架或铁架上;3.顶发光LED和导光板之间的透明物质在填充过程中无承载物,因此,必须通过注塑模具或者辅助冶具才能固化透明物质,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该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采用在侧发光LED灯条的发光面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填充透明物质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结构,侧发光LED灯条的发光面宽度小,有利于背光源的轻薄化;侧发光LED灯条和胶架或铁架之间不存在无法固定的问题;而且侧发光LED灯条的FPC在填充透明物质时可以用作透明物质的承载物,无需借助注塑模具或者辅助冶具,生产成本更低。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入光面上的侧发光LED灯条,所述侧发光LED灯条的发光面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填充透明物质,所述透明物质的折射率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相近;所述侧发光LED灯条的FPC粘贴到所述导光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侧发光LED灯条远离FPC的一侧和导光板上粘贴有反射膜。

进一步地,所述FPC靠近所述侧发光LED灯条的LED的一侧涂覆有白色油墨。

一种背光源,包括上述的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光学膜。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

进一步地,所述胶框上设置有遮光片。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上述的背光源。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采用在侧发光LED灯条的发光面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填充透明物质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结构,侧发光LED灯条的发光面宽度小,有利于背光源的轻薄化;侧发光LED灯条和胶架或铁架之间不存在无法固定的问题;而且侧发光LED灯条的FPC在填充透明物质时可以用作透明物质的承载物,无需借助注塑模具或者辅助冶具,生产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的反射膜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背光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包括导光板1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入光面上的侧发光LED灯条2,所述侧发光LED灯条2的发光面和导光板1的入光面之间填充透明物质3,所述透明物质3的折射率与所述导光板1的折射率相近;所述侧发光LED灯条2的FPC 21粘贴到所述导光板1上。

该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采用在侧发光LED灯条2的发光面和导光板1的入光面之间填充透明物质3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结构,侧发光LED灯条2的发光面宽度小,大约在0.3~0.6mm之间,因此导光板1的厚度可以做薄到0.3~0.6mm,有利于背光源的轻薄化;侧发光LED灯条2在装配时,与胶架或铁架之间原本就存在间隙,因此,不存在无法固定的问题,而且,侧发光LED灯条2原本就是将FPC 21粘贴到导光板1上的,在FPC 21粘贴到导光板1上之后,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已经固定,再填充透明物质3也不会有误差出现;侧发光LED灯条2的FPC 21在填充透明物质3时可以用作透明物质3的承载物,无需借助注塑模具或者辅助冶具,只需要采用滴胶或点胶等工艺进行透明物质3的填充,生产成本更低。

所述透明物质3的光透过率在90%以上,固化温度在10~60℃,固化收缩率在1%以内,材质包括但不限定于有机硅胶、或丙烯酸型树脂、或丙烯酸型不饱和聚酯、或聚氨酯、或环氧树脂、或天然树脂等。

所述导光板1的材质一般为PMMA,其折射率为1.45,因此,所述透明物质3的折射率可以在1.4~1.6之间,但是,应根据所述导光板1的具体材质而定,不应以此为限。

所述侧发光LED灯条2远离FPC 21的一侧和导光板1上粘贴有反射膜4,所述FPC 21靠近所述侧发光LED灯条2的LED 22的一侧涂覆有白色油墨,用于将从所述侧发光LED灯条2的发光面四周发散出去的光线重新反射回所述导光板1内,防止光线损耗,提高背光源的亮度。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一种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包括导光板1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入光面上的侧发光LED灯条2,所述侧发光LED灯条2的发光面和导光板1的入光面之间填充透明物质3,所述透明物质3的折射率与所述导光板1的折射率相近;所述侧发光LED灯条2的FPC 21粘贴到所述导光板1上。

该导光板和侧发光LED灯条的一体化结构采用在侧发光LED灯条2的发光面和导光板1的入光面之间填充透明物质3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结构,侧发光LED灯条2的发光面宽度小,大约在0.3~0.6mm之间,因此导光板1的厚度可以做薄到0.3~0.6mm,有利于背光源的轻薄化;侧发光LED灯条2在装配时,与胶架或铁架之间原本就存在间隙,因此,不存在无法固定的问题,而且,侧发光LED灯条2原本就是将FPC 21粘贴到导光板1上的,在FPC 21粘贴到导光板1上之后,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已经固定,再填充透明物质3也不会有误差出现;侧发光LED灯条2的FPC 21在填充透明物质3时可以用作透明物质3的承载物,无需借助注塑模具或者辅助冶具,只需要采用滴胶或点胶等工艺进行透明物质3的填充,生产成本更低。

所述透明物质3的光透过率在90%以上,固化温度在10~60℃,固化收缩率在1%以内,材质包括但不限定于有机硅胶、或丙烯酸型树脂、或丙烯酸型不饱和聚酯、或聚氨酯、或环氧树脂、或天然树脂等。

所述导光板1的材质一般为PMMA,其折射率为1.45,因此,所述透明物质3的折射率可以在1.4~1.6之间,但是,应根据所述导光板1的具体材质而定,不应以此为限。

所述侧发光LED灯条2远离FPC 21的一侧和导光板1上粘贴有反射膜4,所述FPC 21靠近所述侧发光LED灯条2的LED 22的一侧涂覆有白色油墨,用于将从所述侧发光LED灯条2的发光面四周发散出去的光线重新反射回所述导光板1内,防止光线损耗,提高背光源的亮度。

如图2所示,所述反射膜4包括反射基层41,所述反射基层41包括基材411和均匀分布在所述基材411内的反射空隙412和反射粒子413,所述反射基层41的非反射面上设置有金属反射层42。

该反射膜4在反射基层41的非反射面上增加了金属反射层42,加强了反射膜4的反射效果,防止光线直接从反射基层41穿过而不发生反射,金属反射层42很薄,基本上不会对反射膜4的整体厚度产生影响。

所述金属反射层42的材质优选为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比如银、或者铝、或者镍、或者铬等;该反射膜4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所述反射基层41远离所述金属反射层42的一侧、所述金属反射层42远离所述反射基层41的一侧分别设置第一保护层43、第二保护层44。

实施例三

如图3和4所示,一种背光源,包括金属架6、设置在所述金属架6内的胶框5、设置在所述胶框5内的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导光板1和侧发光LED灯条2的一体化结构。

所述侧发光LED灯条2的FPC 21的一端粘贴到所述导光板1上,另一端粘贴到所述胶框5上,所述FPC 21粘贴到所述导光板1和胶框5的背面(如图3)或者正面(如图4)上均可以。

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光学膜7,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面上依次设置有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当然,所述光学膜7的数量和类型应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不应以此为限。

所述导光板1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8;所述胶框5上设置有遮光片9,所述遮光片9优选双面具有粘性,优选双面均为黑面。

实施例四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实施例三中所述的背光源。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