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印刷机的润湿装置(给水装置)及印刷机,更详细地说,涉及在胶版印刷机中从水箱等水源向印刷部的印版滚筒(plate cylinder)的印版面等供给润湿水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及具有该润湿装置的印刷机。
背景技术:
在胶版印刷机中,使用具有水源侧的水斗辊和印刷部侧的靠版水辊、且从水斗辊向靠版水辊转印润湿水的润湿装置(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胶版印刷机的润湿装置,也公知如下的润湿装置:在水源侧的水斗辊与印刷部侧的靠版水辊之间配置有移水用分割辊单元,移水用分割辊单元具有沿上述两个辊的轴向分割的多个移水辊,各移水辊独立地在与水斗辊及靠版水辊接触的移水位置和从水斗辊及靠版水辊中的至少一方分离的非移水位置之间进行切换(专利文献2)。
另外,作为胶版印刷机的润湿装置,也公知如下的润湿装置:具有沿移水辊的轴向多个排列地配置且向辊喷吹空气的空气吹出部(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051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627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5867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中,例如在对宽度比辊的轴向长度小的印刷物进行印刷的情况下,由于在辊的两端部存在有较多的润湿水,而在印刷物的两端部附近存在油墨发生乳化、油墨溅起、油墨的粘性消失等问题。另外,在图案面积在左侧半部和右侧半部大幅不同等的情况下,在图案面积少的一侧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中,通过按各移水辊来控制润湿水的量,而能够供给期望的润湿水,会消除上述问题。
但是,在现有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中,辊没有沿轴向分割,在使用这样的没有沿轴向分割的辊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中,也期望恰当地供给润湿水。
另外,虽然优选与油墨供给量相对应地控制润湿水,但由于油墨供给装置和润湿装置的构造不同,所以以往没有进行这样的控制。
通过如专利文献3那样具有沿辊的轴向多个排列地配置且向辊喷吹空气的空气吹出部,在使用没有沿轴向分割的辊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中,也能够改变润湿水量在轴向上的分布,但若仅喷吹空气,则存在无法得到与专利文献2相同的性能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恰当地供给润湿水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且与油墨供给量相对应地控制润湿水的印刷机。
本发明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为如下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具有水源侧的一个或多个辊、印刷部侧的辊和润湿水量调整装置,且从水源侧的辊向印刷部侧的辊转印润湿水,上述印刷机的润湿装置的特征在于,润湿水量调整装置具有空气吹出部,该空气吹出部沿水源侧的某一个辊的轴向排列地配置有多个,且能够分别通过阀机构单独地调整吹向辊的空气喷吹量,各空气吹出部具有供空气沿着辊的外周面流动的空气喷吹通路。
在此,印刷部侧的辊是指与印版滚筒抵接的辊(被称为靠版水辊的辊),水源侧的一个或多个辊是指除与印版滚筒抵接的辊以外的辊(一部分处于水箱内的水斗辊及设在靠版水辊与水斗辊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移水用辊中的某一个)。
通过喷吹空气,附着在喷吹有空气的辊的一部分上的润湿水的量减少。根据图案来调整吹向辊的空气喷吹量,由此印刷品质提高。各空气吹出部具有沿着辊的外周面供空气流动的空气喷吹通路,由此空气顺利地流动,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调整。
作为阀机构,能够使用例如可对开闭量进行控制的流量控制阀。阀机构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为能够从将空气通路全部封闭的状态转移到将空气通路的一部分封闭的状态、再转移到将空气通路全部开放的状态(也能够进行其反向转移)的阀机构即可。
优选多个空气吹出部为了与图案面积恰当地相对应而以相互相邻的方式沿轴向设置。也可以是,空气吹出部例如为了应对在印刷物的两端部尤其容易发生的润湿水量过多而仅配置在辊的两端部。
存在各空气吹出部经由流量控制阀与空气导入管连接的情况。
通过调整流量调整阀的开闭量来使空气的喷吹量增减,通过增大空气的喷吹量而能够减少润湿水的量,通过减少空气的喷吹量而能够增大润湿水的量。作为流量调整阀,使用例如阀体向与流路方向交叉的方向旋转的蝶阀、球阀等旋转阀,但并不限于旋转阀。优选流量调整阀为能够对流路的开闭程度进行电气控制的电动阀。优选流量调整阀的开闭量基于控制油墨量的油墨供给装置的数据、印刷物的输送速度、辊的旋转速度等来进行控制,通过使其为电动阀,流量调整阀的这样的控制会变得容易。
存在各空气吹出部与空气排出管连接的情况,其中空气排出管与吸引装置连接。
由此,在多个空气吹出部相邻地设置的情况下,吹出的空气彼此之间也不会相互干涉,而能够高精度地调整空气喷吹量。
空气流动的方向可以为与辊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但优选为与辊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
存在如下情况,润湿水量调整装置具有:沿辊的轴向排列地配置且分别形成一个空气吹出部的多个空气供给箱、向某一个空气供给箱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管、和从某一个空气供给箱抽出空气的空气排出管,各空气供给箱具有:空气供给室,其与相邻的空气供给箱连通且经由空气供给管供给空气;空气排出室,其与相邻的空气供给箱连通且经由空气排出管排出空气;和空气通路,其通过隔壁而与相邻的空气供给箱隔开,使空气供给室内的空气沿着辊的外周面通过,并向空气排出室内输送,在空气通路中途设有使空气量增减的阀机构。
空气供给箱的空气供给室通过使相邻的空气供给室彼此之间连通而发挥空气导入管的功能,从而能够省略空气导入管。同样地,空气供给箱的空气排出室通过使相邻的空气排出室彼此之间连通而发挥空气排出管的功能,从而能够省略空气排出管。像这样,不需要用于向各空气吹出部供给空气的导入管及空气排出管,而能够使润湿水量调整装置为紧凑的装置。
存在如下情况,在具有空气供给箱的润湿水量调整装置中,在各空气供给箱的空气供给室中设有形成有连通孔的分隔壁,阀机构具有塞体和使塞体移动的塞体驱动装置,其中该塞体能够移动到将连通孔全部封闭的位置、将连通孔的一部分封闭的位置及将连通孔全部开放的位置。
塞体可以是沿着从连通孔的中心通过的圆周移动的圆板状体,也可以是沿着与连通孔同心的轴线移动的圆锥状体。塞体驱动装置例如为伺服马达,但并不限定于伺服马达。
具有上述的润湿装置的印刷机中的油墨供给装置不受限定,可以是具有分割的多个传墨辊且通过调整各传墨辊与墨斗辊接触的时间来调整从墨斗内向墨斗辊供给的油墨的量的油墨供给装置,可以是具有多个墨斗键且通过调整墨斗键的打开量来调整从墨斗内向墨斗辊供给的油墨的量的油墨供给装置,也可以是其他公知的油墨供给装置。总之,优选将油墨供给量的控制和润湿水量的控制建立关联来进行控制。
在与通过调整各传墨辊与墨斗辊接触的时间来调整油墨的量的油墨供给装置进行组合的情况下,使润湿装置的空气吹出部的数量和油墨供给装置的传墨辊的数量相同,并且在控制空气吹出部中的空气流量时使用油墨供给装置中的控制数据,由此能够以使润湿水量与油墨供给量相对应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大幅提高印刷品质。
这样的印刷机为例如具有油墨供给装置及润湿装置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供给装置中,与构成墨斗的墨斗辊接近地配置有沿墨斗辊的长度方向分割的多个传墨辊,各传墨辊独立地通过切换阀的开关在与墨斗辊接触的传墨位置和从墨斗辊分离的非传墨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油墨供给装置的控制装置具有设定油墨量的目标值的目标值设定机构、和根据在目标值设定机构中设定的油墨量的目标值来决定切换阀的开关的时间的切换阀开关运算机构,使润湿装置为上述任一个润湿装置,并且使其空气吹出部的数量与传墨辊的数量相同,各空气吹出部使驱动装置驱动来调整吹出量,润湿装置的控制装置使用蓄存在油墨供给装置的控制装置的目标值设定机构中的目标值来控制驱动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能够如上述那样根据印刷物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来局部地调整润湿水的量,能够恰当地供给润湿水。另外,各空气吹出部具有供空气沿着辊的外周面流动的空气喷吹通路,由此空气顺利地流动,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印刷机,将油墨供给量的调整精度高的油墨供给装置和润湿水的调整精度高的上述的润湿装置组合来与油墨供给量相对应地控制润湿水,由此能够大幅提高印刷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印刷机中使用的油墨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印刷机的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润湿装置的多个空气供给箱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多个空气供给箱的从顶壁侧观察到的图。
图8是图6的多个空气供给箱的从盖侧观察到的图。
图9是在图6的一个空气供给箱的与盖平行的中心面处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8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8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6的空气供给箱的从辊侧观察到的图。
图13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润湿装置的阀机构组入至图9所示的空气供给箱内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阀机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阀机构的空气通路封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阀机构的空气通路开放状态的变化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阀机构的空气通路全开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润湿装置,5:水斗辊(水源侧的辊),6:靠版水辊(印刷部侧的辊),8:移水用辊(水源侧的辊),9:润湿水量调整装置,10:油墨供给装置用控制装置,11:空气吹出部,24b:空气喷吹通路,25:空气导入管,26:流量调整阀,28:空气排出管,30:吸引风扇(吸引装置),31:控制盘(控制装置),32:伺服马达,33:马达旋转量运算机构,40:润湿水量调整装置,41:空气供给箱,42:空气供给管,43:空气排出管,44:阀机构,56:第2分隔壁(分隔壁),57:第1室(空气供给室),58:第2室(空气吹出部),59:第3室(空气通路),60:第4室(空气排出室),62:第2隔壁(隔壁),64:连通孔,71:伺服马达(驱动装置),74:塞体,90:油墨供给装置,91:墨斗,92:墨斗辊,93:传墨辊,95:切换阀,96:目标值设定机构,97:切换阀开关运算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及图2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左作为前,将图1的右作为后。另外将图2的左右称为左右。
如图1及图2所示,印刷机的润湿装置1具有:作为水源的水箱4、水箱4侧的水斗辊5、印刷部的印版滚筒2侧的靠版水辊6、设在水斗辊5与靠版水辊6之间的两个移水用辊7、8、和设在一个移水用辊8上的润湿水量调整装置9。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设有与印版滚筒2的印版面接触而供给油墨的着墨辊,墨斗中的油墨经由出墨辊、传墨辊、多个匀墨辊及串墨辊等而传递到着墨辊,并向印版滚筒2的印版面供给。在印刷部中,从油墨装置供给到印版滚筒2的印版面的油墨直接或者经由橡皮布滚筒等其他滚筒或辊等而被转印到印刷用纸等被印刷体上,而得到印刷物。
在油墨向印版滚筒2的印版面供给的同时,水箱4内的水经由水斗辊5、移水用辊7、8及靠版水辊6而作为润湿水向印版滚筒2的印版面供给。由于润湿水对印刷物的品质带来的影响大,所以恰当地供给润湿水成为技术课题。
印版滚筒2、水斗辊5、移水用辊7、8及靠版水辊6沿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延伸。靠版水辊6配置在印版滚筒2的后方。水斗辊5为金属制,靠版水辊6为橡胶制,移水用辊7、8中的一个辊7为金属制,另一个辊8为橡胶制。
水斗辊5、移水用辊7、8及靠版水辊6在左右两端部处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印刷机的框架上,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以相互同步的规定旋转速度沿图1的箭头方向连续旋转。水斗辊5在下部浸渍到水箱4内的水中的状态下始终旋转,靠版水辊6在与印版滚筒2的印版面接触的状态下始终旋转。
润湿水量调整装置9具有沿移水用辊8的轴向多个排列地配置的空气吹出部11,通过分别单独地控制从各空气吹出部11向辊的空气喷吹量来控制润湿水在移水用辊8的轴向上的分布。由此,根据印刷物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来调整靠版水辊6的轴向上的润湿水的量。
空气吹出部11具有:前端部与移水用辊8的外周抵接的一对侧壁21、22、和配置在一对侧壁21、22之间且在与移水用辊8的外周及一对侧壁21、22之间形成空气通路24的通路形成块23。
通路形成块23具有:与移水用辊8的外周隔开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曲面状的相对面23a、和与一对侧壁21、22相对的一对平面状的相对面23b、23c。
由一个侧壁21和一个平面状的相对面23b形成的通路24a通过在其开口部上经由流量调整阀(阀机构)26连接有空气导入管25的一端而成为导入侧通路24a。空气导入管25的另一端与导入侧连结管27连结,导入侧连结管27与省略了图示的高压的空气供给源连接。
流量调整阀26为例如球阀等旋转阀,并为能够电气控制流路的开闭程度的电动阀,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为能够从将空气通路24全部封闭的状态转移到将空气通路24的一部分封闭的状态、再转移到将空气通路24全部开放的状态(也能够进行其反向转移)的阀机构即可。
由另一个侧壁22和另一个平面状的相对面23c形成的通路24c通过在其开口部上连接有空气排出管28的一端而成为排出侧通路24c。空气排出管28的另一端与排出侧连结管29连结,排出侧连结管29与强制地吸引排出侧连结管29内的空气的吸引风扇(吸引装置)30连接。
导入侧通路24a及排出侧通路24c相互平行,且均沿与平行于移水用辊8的轴向的线正交的方向延伸。
由移水用辊8的外周和曲面状的相对面23a形成的通路24b处于导入侧通路24a与排出侧通路24c之间,在与移水用辊8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供空气沿着移水用辊8的外周面流动的截面成为圆弧状的空气喷吹通路24b。
像这样,在空气吹出部11上形成有如下大致U字状的空气通路24:从由一个侧壁21和一个平面状的相对面23b形成的导入侧通路24a流入空气,在由移水用辊8的外周和曲面状的相对面23a形成的空气喷吹通路24b中流动后,从由另一个侧壁与另一个平面状的相对面之间形成的排出侧通路24c流出。
多个空气吹出部11以相互相邻的方式设置,但空气通路24如上述那样地形成,由此从大致U字状的空气通路24吹出的空气彼此之间不会相互干涉。
流量调整阀26的开闭量由控制盘(控制装置)31控制。该控制装置31基于控制油墨量的油墨供给装置的数据、印刷物的输送速度、各辊5、6、7、8的旋转速度等来控制流量调整阀26的开闭量。
通过喷吹空气,附着在喷吹有空气的移水用辊8的一部分上的润湿水的量减少。因此,通过根据图案面积来调整空气吹出部11中的吹向辊的空气喷吹量,而能够恰当地供给润湿水,印刷品质提高。
通过调整流量调整阀26的开闭量来使空气的喷吹量增减。并且,通过增大空气的喷吹量而能够减少润湿水的量,通过减少空气的喷吹量而能够增大润湿水的量。
像这样,根据上述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1,从靠版水辊6向印版滚筒2的印版面供给的润湿水的量由调整空气喷吹量的空气吹出部11独立地调整。因此,能够根据印刷物的宽度和图案面积来调整印刷物的宽度方向上的润湿水的量。因此,与印刷物的宽度方向上的油墨量控制相对应地来调整与印刷物的宽度方向相对应的靠版水辊6的轴向位置上的润湿水的量,能够进行与期望的油墨量供给相应的期望的润湿水的供给。由此,能够根据印刷物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来局部地调整润湿水的量,能够防止在印刷物的两端部或图案面积的分布在左右大幅不同的情况等下尤其容易发生的品质劣化。
此外,在图1中,空气流动的方向为与移水用辊8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但优选空气流动的方向为与移水用辊8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优选将由空气导入管25、流量调整阀26及导入侧连结管27构成的空气导入单元、和由空气排出管28、排出侧连结管29及吸引风扇(吸引装置)30构成的空气排出单元交换。
例如如图3所示,在使用上述润湿装置1的印刷机的油墨供给装置90中,与构成墨斗91的墨斗辊92接近地配置有沿墨斗辊92的长度方向分割的多个传墨辊93,各传墨辊93独立地在与墨斗辊92接触的传墨位置和从墨斗辊92分离而与匀墨辊94接触的非传墨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在每隔规定间隔的传墨时刻,切换所需的传墨辊93的位置来传出油墨,并对每个传墨辊93,通过控制从与墨斗辊92接触到分离为止的墨斗辊92的旋转角度,来控制从墨斗辊92向传墨辊93传出的油墨的周长(一次旋转中的接触长度)。
根据这样的油墨供给装置90,最佳的油墨量根据印刷物的图案且根据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与此相应地按每个传墨辊93来控制油墨量,由此,油墨量的控制精度提高。
在图4中示出润湿水装置1的控制装置31。润湿水装置1的控制装置31经由中继转换器而与油墨供给装置用控制装置10连接,从油墨供给装置用控制装置10接收油墨供给装置用控制装置10中的油墨控制数据(图表值及其他必要的数据)来进行润湿水量的控制。
在油墨供给装置90中,如上述那样,接触旋转角度的控制通过控制从输出针对传墨辊93的朝向传墨位置的切换指令(接触指令)到输出朝向非传墨位置的切换指令(非接触指令)为止的时间(接触指令时间)来进行,传墨辊93的位置切换通过切换阀95的开关来进行。其结果为,向印刷面供给的油墨量根据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而被调节。
油墨供给装置用控制装置10具有:设定油墨量的目标值的目标值设定机构96、和根据在目标值设定机构96中设定的油墨量的目标值来决定切换阀95的开关的时间的切换阀开关运算机构97。
当要印刷的图案被示出后,使用图案面积读取装置来读取图案面积率,由此计算出与油墨供给量相对应的图表值,将该图表值换算成传墨辊93与墨斗辊92的接触长度,并用于油墨供给的控制。图表值为表示按各传墨辊93以何种程度来使用规定颜色的油墨的油墨量的目标值,在不使用规定颜色的情况下为0%,在最大限度使用的情况下为100%,以%来表示。因此,根据各传墨辊93所对应的部位的图案面积来设定成30%、40%、10%等。基于该以%表示的图表值来控制传墨辊93的传墨时间(墨斗辊92与传墨辊93的接触时间即打开切换阀95的时间)。若使用的颜色为八种颜色,则使用八个印版滚筒(由多个传墨辊93构成的单元为八个),图表值按各颜色(各印版滚筒=传墨辊单元)且按各传墨辊93来设定。
在目标值设定机构96中,按每个传墨辊(93)且按各颜色设定图表值(即目标值),根据该目标值来求出第1到第N个传墨辊93的接触长度的目标值。
在切换阀开关运算机构97中,将第1到第N个传墨辊93的接触长度的目标值换算成第1到第N个切换阀95的开关时间,向第1到第N个的各切换阀95发送所需的开关信号。由此,控制成按第1到第N个的各传墨辊93得到最佳的接触长度。像这样控制成各颜色的浓度无论在哪个位置均为固定。
润湿装置1的各流量调整阀26例如分别由伺服马达32驱动。并且,润湿装置1的控制装置31具有马达旋转量运算机构33。在此,润湿装置1的控制装置31不具有专用的目标值设定机构,而是经由中继转换器等与油墨供给装置用控制装置10连接,从油墨供给装置用控制装置10接收第1到第N个传墨辊93的接触长度的目标值或用于该计算的图案面积的目标值等油墨供给量控制数据。
在马达旋转量运算机构33中,根据与第1到第N个的各传墨辊93相对应的油墨供给量控制数据,来求出与第1到第N个流量调整阀26的开闭量相对应的第1到第N个伺服马达32的马达旋转量,由此,按第1到第N的各流量调整阀26得到最佳的空气流量。
在图5到图18中,示出本发明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机的润湿装置的润湿水量调整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以下详细叙述润湿水量调整装置40。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润湿水量调整装置40具有:沿左右排列地配置的多个空气供给箱41、向某一个空气供给箱41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管42、从某一个空气供给箱41抽出空气的空气排出管43、和按各空气供给箱41设置的阀机构44。
此外,为了简化图示而仅示出共三个空气供给箱41,但可根据印刷对象来适当地设定其数量。
使空气供给箱41为后述的形状,由此在各空气供给箱41内形成有如下的大致U字状的空气通路:从第1室(空气供给室)57通过连通孔64而进入第2室(空气吹出部)58并从空气吹出部58的空气吹出口65吹出的空气,从沿着移水用辊8的第3室(空气喷吹通路)59通过,并从与第4室(空气排出室)60连通的空气输送口66排出,连通孔64的开口量由阀机构44调整。
在此,移水用辊8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与此相对,沿与其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以沿着移水用辊8的外周面逆时针前进的方式向移水用辊8上的润湿水喷吹空气。
如图6到图12所示,各空气供给箱41具有左右两面开放的壳体50,该壳体50由一端与移水用辊8相面对的一对侧壁(第1侧壁51及第2侧壁52)、将一对侧壁51、52的一端附近彼此连结的曲面状的底壁53、和将一对侧壁51、52的另一端彼此连结的平坦状的顶壁54构成。
在第1侧壁51的一端部上设有与移水用辊8接近的第1弯曲部51a、和与第1弯曲部51a相连的第2弯曲部51b,在第2侧壁52的一端部上仅设有第1弯曲部52a。各侧壁51、52的第1弯曲部51a、52a以在与移水用辊8之间存在0.5mm左右的细小间隔的方式与移水用辊8相面对。底壁53以在与移水用辊8之间存在2mm左右的空气能够通过的间隔的方式与移水用辊8相面对。在顶壁54上设有马达安装用贯穿孔54a。
在壳体50上设有:第1分隔壁55,其与各侧壁51、52平行地配置且将壳体50内分成第1侧壁侧的部分和第2侧壁侧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和第2分隔壁56,其以在第1侧壁51与第1分隔壁55之间与第1侧壁51与第1分隔壁55正交的方式配置,且将壳体50内的第1侧壁侧的部分分隔成顶壁侧的部分和底壁侧的部分这两个部分。
由此,空气供给箱41被分成:第1室57,其被第1侧壁51的顶壁侧的部分、顶壁54的第1侧壁侧的部分、第1分隔壁55的顶壁侧的部分及第2分隔壁56包围;第2室58,其被第1侧壁51的底壁侧的部分、第2分隔壁56、第1分隔壁55的底壁侧的部分及底壁53的第1侧壁侧的部分包围;第3室59,其被底壁53、第1侧壁51的第1弯曲部51a及第2侧壁52的第1弯曲部52a包围;和第4室60,其被第2侧壁52、顶壁54的第2侧壁侧的部分、第1分隔壁55及底壁53的第2侧壁侧的部分包围。
第4室60在从左右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沿着移水用辊8的外周面的圆弧状。
在左右相邻的空气供给箱41的边界部分上设有将相邻的第2室58彼此分隔的第1隔壁61、和将相邻的第3室60彼此分隔的第2隔壁62。
位于左端的空气供给箱41的左开口被左盖63封闭。
在左盖63上设有与位于左端的空气供给箱41的第1室57连通的贯穿孔63a及与位于左端的空气供给箱41的第4室60连通的贯穿孔63b。在与第1室57连通的贯穿孔63a的缘部上连接有空气供给管42的一端部,空气供给管42的另一端部与空气源(省略图示)连接。在与第4室60连通的贯穿孔63b的缘部上连接有空气排出管43的一端部,空气排出管43的另一端部与吸引风扇、真空泵等吸引装置(省略图示)连接。
在第2分隔壁56的中央部上设有将第1室57和第2室58连通的截面圆形的连通孔64。在底壁53的第1侧壁侧的部分上,以与第1侧壁51临近的方式设有将第2室58内的空气朝向辊吹出的截面长方形的空气吹出口65。在底壁53的第2侧壁侧的部分上,以与第2侧壁52临近的方式设有将喷吹到辊上的空气向第4室60内输送的截面长方形的空气输送口66。
像这样,如图5所示,在空气供给箱41内形成有如下大致U字状的空气通路:与空气供给管42连通的第1室57(即空气供给室57)内的空气从第2分隔壁56的连通孔64通过,一边扩散一边流入第2室58(即空气吹出部58),并从第2室58的空气吹出口65(即空气吹出口65)流出,进入第3室60内(即空气喷吹通路59),在第3室60内沿着移水用辊8的外周面通过,从空气输送口66向与空气排出管43连通的第4室60(即空气排出室60)内流入。
各空气供给箱41的第1室57彼此及第4室60彼此相互连通,通过空气供给管42供给到处于左端的空气供给箱的第1室57的空气依次向各空气供给箱的第1室57内供给,处于各空气供给箱的第4室60内的空气通过空气排出管43并经由位于左端的空气供给箱的第4室60而被抽出。
空气供给箱41能够作为例如一体地设有隔壁61、62的合成树脂制成型品而得到,通过粘接、熔接等将空气供给箱41彼此结合,并且通过粘接、熔接等将盖63固定在两端,由此能够得到将多个空气供给箱41一体化且两端被封闭的空气供给单元。
参照图13到图17来说明配置在各空气供给箱41内的阀机构44。此外,在以下的阀机构44的说明中,为方便起见,将空气供给箱41的壳体50的顶壁侧作为上,将底壁侧作为下。
阀机构44通过增减第2分隔壁56的连通孔64的开口量来增减从连通孔64通过的空气量,如图13及图14所示,具有:伺服马达71,其安装在设有贯穿孔54a的壳体50的顶壁54上;圆形的旋转板72,其能够旋转地安装在壳体50的顶壁54的下表面上且通过伺服马达71而旋转;偏心轴73,其固定在旋转板72的外周缘部上且向下方延伸;塞体74,其嵌入偏心轴73的下端部;和压缩螺旋弹簧75,其与偏心轴73嵌合且将塞体74向下方弹压。
塞体74为圆柱状,在其上表面上形成有供偏心轴73的下端部嵌入的圆柱状的凹部。塞体74的横截面为直径比连通孔64的直径大的圆。关于压缩螺旋弹簧75,其上表面被旋转板72的下表面承接,其下表面被塞体74的上表面承接。
图15示出阀机构44的塞体74封闭连通孔64的空气通路封闭状态。当从该状态通过伺服马达71使旋转板72旋转时,如图16所示,随着旋转板72的旋转,偏心轴73的轴心沿着以旋转板72的中心轴O为中心的圆周而移动。该圆周从连通孔64的中心线穿过。
因此,如图15所示,在偏心轴73的轴心与连通孔64的中心线一致时,连通孔64被塞体74完全封闭,在该情况下,不会向润湿水喷吹空气,润湿水量成为最大。
并且,如图17所示,当旋转板72从图15所示的位置旋转150°时,塞体从连通孔64完全脱离。在该情况下,向润湿水喷吹的空气量成为最大,润湿水量成为最小。
像这样,沿与移水用辊8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向润湿水喷吹空气,并且通过阀机构44来增减连通孔64的开口量,由此能够按与空气供给箱44的宽度相对应的移水用辊8的宽度来调整润湿水量。另外通过各空气供给箱41的曲面状的底壁53而形成有供空气沿着移水用辊8的外周面流动的空气喷吹通路59,因此空气顺利地流动,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调整。
此外,在上述中,润湿水量调整装置9、40设在移水用辊8上,但也能够代替移水用辊8而设在水斗辊5上。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印刷机的润湿装置中,能够恰当地供给润湿水,因此有助于印刷性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