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纸盒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全自动纸盒辅助上料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购买的商品也在不断增多,而包装作为产品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纸盒则是现在人们较为经常使用的包装材料,但是纸盒往往需要再经过加工后,才能够进行使用,但是用于纸盒加工大都为一体成型大型机构,并不具备自主上料的功能,因此采用人工上料的方式,极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便于人们使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全自动纸盒辅助上料机构,以解决上述提出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全自动纸盒辅助上料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纸盒辅助上料机构,包括输料机构的支架,所述输料机构包括上料部和下料部,其中所述支架位于上料部的一端的两侧壁均卡接固定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位于支架外侧的侧壁中部固定安装有转动杆,其中所述转动杆的外侧滑动套接有副齿轮,所述副齿轮的底部靠近支架一侧固定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件位于支架外侧的侧壁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板,其中位于支撑板的顶面位置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端固定安装有主齿轮,且主齿轮与副齿轮啮合连接,所述安装架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储料架,且储料架的一侧为敞口,其中储料架靠近敞口的一侧卡接固定有挡板。
优选的,所述安装件为U型板状立方体,且两侧对称开设有螺纹孔,其中支架的侧壁与螺纹孔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孔,所述安装件和支架通过螺栓、螺纹孔和装槽孔螺纹固定。
优选的,所述安装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在支架的两侧对称设置。所述安装件、支撑板、转动杆、驱动电机、主齿轮和副齿轮均为一一对应结构,且数量均为两组,其中安装件和支撑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储料架的顶面和与顶面垂直的一侧壁均为敞口,其中与两侧副齿轮相对应的侧壁底面开设有安装滑槽,且通过安装滑槽滑动卡接有挡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全自动纸盒辅助上料机构,通过采用在输料机构的支架两侧设置安装件的方式,通过卡接和螺纹进行双重固定,结构更加稳固,并且通过加入驱动电机、主齿轮和副齿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主齿轮带动副齿轮进行转动,从而使得与副齿轮固定连接的储料架进行旋转,同时通过储料架进行纸盒材料的存放,从而使得存放的材料倾斜倒入输料机构,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安装件、3转动杆、4副齿轮、5安装架、6支撑板、7驱动电机、8主齿轮、9储料架、10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全自动纸盒辅助上料机构,包括输料机构的支架1,所述输料机构包括上料部和下料部,其中所述支架1位于上料部的一端的两侧壁均卡接固定有安装件2,所述安装件2位于支架1外侧的侧壁中部固定安装有转动杆3,其中所述转动杆3的外侧滑动套接有副齿轮4,所述副齿轮4的底部靠近支架1一侧固定安装有安装架5,所述安装件2位于支架1外侧的侧壁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板6,其中位于支撑板6的顶面位置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7,所述驱动电机7的转轴端固定安装有主齿轮8,且主齿轮8与副齿轮4啮合连接,所述安装架5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储料架9,且储料架9的一侧为敞口,其中储料架9靠近敞口的一侧卡接固定有挡板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安装件2为U型板状立方体,且两侧对称开设有螺纹孔,其中支架1的侧壁与螺纹孔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孔,所述安装件2和支架1通过螺栓、螺纹孔和装槽孔螺纹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安装件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在支架1的两侧对称设置。所述安装件2、支撑板6、转动杆3、驱动电机7、主齿轮8和副齿轮4均为一一对应结构,且数量均为两组,其中安装件2和支撑板6为一体成型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储料架9的顶面和与顶面垂直的一侧壁均为敞口,其中与两侧副齿轮4相对应的侧壁底面开设有安装滑槽,且通过安装滑槽滑动卡接有挡板10。
工作原理:当人们使用该全自动纸盒辅助上料机构,通过采用在输料机构的支架1两侧设置安装件2的方式,通过卡接和螺纹进行双重固定,结构更加稳固,并且通过加入驱动电机7、主齿轮8和副齿轮4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主齿轮8带动副齿轮4进行转动,从而使得与副齿轮4固定连接的储料架9进行旋转,同时通过储料架9进行纸盒材料的存放,从而使得存放的材料倾斜倒入输料机构,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