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73091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纺织材料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纺织纤维是构成面料的基本材料,它有两大类: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天然纤维主要有棉、麻、丝、毛。化学纤维是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兴起的,目前已经成为纺织纤维的主体。各种纺织纤维中,纤维素纤维对碱的抵抗能力较强,而对酸的抵抗能力很弱。蛋白质纤维的耐化学性能与纤维素纤维不同,它对酸的抵抗力较对碱的抵抗力强,蛋白质纤维无论在强碱还是弱碱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操作,甚至导致分解。合成纤维的耐化学性能要比天然纤维强,如丙纶和氯纶的耐酸、耐碱性能都非常优良。所以本发明致力于研发出一种有效耐酸碱侵蚀的复合纺织面料,不仅避免了单一纺织纤维成分性能的短板,同时优势组合几种不同的纺织面料,使复合纺织面料的性能得到最大化,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采用特定原料进行组合,配合相应的生产工艺,得到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其具有优良的耐酸耐碱特性,同时抗拉强度高,结实耐用,能够满足行业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大豆纤维15-25份、黄麻纤维10-15份、竹原纤维5-10份、纳米陶瓷粉4-9份、聚氨酯纤维10-15份、碳纤维8-12份、腈纶纤维5-10份、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1-2份、六甲基环三硅氧烷2-4份、柠檬酸1-4份、黄磷脂质2-3份、硼酸锌1-2份、偏硅酸三甲酯1-2份、偶联剂1-4份、分散剂2-5份、热稳定剂2-3份。

优选地,所述偶联剂选自3-丙烯酸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的分散剂选自油酸酰、三硬脂酸甘油酯、己烯基双硬脂酰胺、聚乙烯蜡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的热稳定剂选自软脂酸锌、月硅酸钙、环烷酸钡和蓖麻油酸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重量份称取各原料;

(2)将大豆纤维、黄麻纤维、竹原纤维、柠檬酸浸泡于3%的双氧水中消毒活化,浸泡2-3小时后,于65-70℃烘干,超声粉碎30分钟,超声功率为200-250kw;

(3)将聚氨酯纤维、碳纤维、腈纶纤维、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六甲基环三硅氧烷、黄磷脂质、偏硅酸三甲酯、偶联剂加入反应釜,搅拌混匀,加热至220-260℃,搅拌保温45分钟,搅拌速度350-400转/分钟;

(4)将步骤(2)中的粉碎物、步骤(3)的反应物和硼酸锌、纳米陶瓷粉、分散剂依次加入高压匀质机,混合搅拌均匀,加热至200℃,充入水蒸气,保温静置25分钟;

(5)将步骤(4)的混合物降压至与外界大气压一致,加热至260℃,继续保温10分钟;

(6)向步骤(5)的混合物中加入热稳定剂,搅拌均匀后注入反应釜,混合搅拌,搅拌速度为50-100转/分钟,反应时间为15分钟,反应温度为260℃;

(7)将步骤(6)中的反应物在密闭环境下纺丝,通过牵拉处理,脱气干燥,冷却至室温即得成品。

优选地,所述高压匀质机压强为5-10mpa。

优选地,所述纺丝速度为1600-1800m/min。

优选地,所述烘干温度为60-65℃,烘干时间1-2小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以大豆纤维、黄麻纤维、竹原纤维、聚氨酯纤维、碳纤维、腈纶纤维、纳米陶瓷粉为主要成分,通过加入柠檬酸、硼酸锌、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六甲基环三硅氧烷、黄磷脂质、偏硅酸三甲酯、偶联剂、分散剂、热稳定剂,辅以消毒活化、超声粉碎、加热反应、高压匀质、牵拉纺丝、脱气干燥等工艺,使得制备而成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其具有优良的耐酸耐碱特性,同时抗拉强度高,结实耐用,能够满足行业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本发明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原料廉价、工艺简单,适于大规模工业化运用,实用性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按照重量份称取大豆纤维15份、黄麻纤维10份、竹原纤维5份、纳米陶瓷粉4份、聚氨酯纤维10份、碳纤维8份、腈纶纤维5份、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1份、六甲基环三硅氧烷2份、柠檬酸1份、黄磷脂质2份、硼酸锌1份、偏硅酸三甲酯1份、3-丙烯酸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份、油酸酰2份、软脂酸锌2份;

(2)将大豆纤维、黄麻纤维、竹原纤维、柠檬酸浸泡于3%的双氧水中消毒活化,浸泡2小时后,于65℃烘干,超声粉碎30分钟,超声功率为200kw;

(3)将聚氨酯纤维、碳纤维、腈纶纤维、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六甲基环三硅氧烷、黄磷脂质、偏硅酸三甲酯、3-丙烯酸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加入反应釜,搅拌混匀,加热至220℃,搅拌保温45分钟,搅拌速度350转/分钟;

(4)将步骤(2)中的粉碎物、步骤(3)的反应物和硼酸锌、纳米陶瓷粉、油酸酰依次加入高压匀质机,混合搅拌均匀,加热至200℃,充入水蒸气,保温静置25分钟,高压匀质机压强为5mpa;

(5)将步骤(4)的混合物降压至与外界大气压一致,加热至260℃,继续保温10分钟;

(6)向步骤(5)的混合物中加入软脂酸锌,搅拌均匀后注入反应釜,混合搅拌,搅拌速度为50转/分钟,反应时间为15分钟,反应温度为260℃;

(7)将步骤(6)中的反应物在密闭环境下纺丝,通过牵拉处理,脱气干燥,冷却至室温即得成品,纺丝速度为1600m/min,烘干温度为60℃,烘干时间1小时。

制得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2

(1)按照重量份称取大豆纤维18份、黄麻纤维12份、竹原纤维7份、纳米陶瓷粉6份、聚氨酯纤维12份、碳纤维10份、腈纶纤维8份、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1份、六甲基环三硅氧烷2份、柠檬酸2份、黄磷脂质2份、硼酸锌1份、偏硅酸三甲酯1份、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2份、三硬脂酸甘油酯3份、月硅酸钙2份;

(2)将大豆纤维、黄麻纤维、竹原纤维、柠檬酸浸泡于3%的双氧水中消毒活化,浸泡2.4小时后,于67℃烘干,超声粉碎30分钟,超声功率为220kw;

(3)将聚氨酯纤维、碳纤维、腈纶纤维、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六甲基环三硅氧烷、黄磷脂质、偏硅酸三甲酯、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加入反应釜,搅拌混匀,加热至230℃,搅拌保温45分钟,搅拌速度370转/分钟;

(4)将步骤(2)中的粉碎物、步骤(3)的反应物和硼酸锌、纳米陶瓷粉、三硬脂酸甘油酯依次加入高压匀质机,混合搅拌均匀,加热至200℃,充入水蒸气,保温静置25分钟,高压匀质机压强为7mpa;

(5)将步骤(4)的混合物降压至与外界大气压一致,加热至260℃,继续保温10分钟;

(6)向步骤(5)的混合物中加入月硅酸钙,搅拌均匀后注入反应釜,混合搅拌,搅拌速度为65转/分钟,反应时间为15分钟,反应温度为260℃;

(7)将步骤(6)中的反应物在密闭环境下纺丝,通过牵拉处理,脱气干燥,冷却至室温即得成品,纺丝速度为1650m/min,烘干温度为62℃,烘干时间1.4小时。

制得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3

(1)按照重量份称取大豆纤维23份、黄麻纤维14份、竹原纤维9份、纳米陶瓷粉8份、聚氨酯纤维13份、碳纤维11份、腈纶纤维9份、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2份、六甲基环三硅氧烷3份、柠檬酸3份、黄磷脂质3份、硼酸锌2份、偏硅酸三甲酯2份、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3份、己烯基双硬脂酰胺4份、环烷酸钡3份;

(2)将大豆纤维、黄麻纤维、竹原纤维、柠檬酸浸泡于3%的双氧水中消毒活化,浸泡2.7小时后,于69℃烘干,超声粉碎30分钟,超声功率为240kw;

(3)将聚氨酯纤维、碳纤维、腈纶纤维、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六甲基环三硅氧烷、黄磷脂质、偏硅酸三甲酯、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加入反应釜,搅拌混匀,加热至250℃,搅拌保温45分钟,搅拌速度385转/分钟;

(4)将步骤(2)中的粉碎物、步骤(3)的反应物和硼酸锌、纳米陶瓷粉、己烯基双硬脂酰胺依次加入高压匀质机,混合搅拌均匀,加热至200℃,充入水蒸气,保温静置25分钟,高压匀质机压强为9mpa;

(5)将步骤(4)的混合物降压至与外界大气压一致,加热至260℃,继续保温10分钟;

(6)向步骤(5)的混合物中加入环烷酸钡,搅拌均匀后注入反应釜,混合搅拌,搅拌速度为90转/分钟,反应时间为15分钟,反应温度为260℃;

(7)将步骤(6)中的反应物在密闭环境下纺丝,通过牵拉处理,脱气干燥,冷却至室温即得成品,纺丝速度为1750m/min,烘干温度为64℃,烘干时间1.8小时。

制得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4

(1)按照重量份称取大豆纤维25份、黄麻纤维15份、竹原纤维10份、纳米陶瓷粉9份、聚氨酯纤维15份、碳纤维12份、腈纶纤维10份、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2份、六甲基环三硅氧烷4份、柠檬酸4份、黄磷脂质3份、硼酸锌2份、偏硅酸三甲酯2份、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4份、聚乙烯蜡5份、蓖麻油酸镉3份;

(2)将大豆纤维、黄麻纤维、竹原纤维、柠檬酸浸泡于3%的双氧水中消毒活化,浸泡3小时后,于70℃烘干,超声粉碎30分钟,超声功率为250kw;

(3)将聚氨酯纤维、碳纤维、腈纶纤维、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六甲基环三硅氧烷、黄磷脂质、偏硅酸三甲酯、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加入反应釜,搅拌混匀,加热至260℃,搅拌保温45分钟,搅拌速度400转/分钟;

(4)将步骤(2)中的粉碎物、步骤(3)的反应物和硼酸锌、纳米陶瓷粉、聚乙烯蜡依次加入高压匀质机,混合搅拌均匀,加热至200℃,充入水蒸气,保温静置25分钟,高压匀质机压强为10mpa;

(5)将步骤(4)的混合物降压至与外界大气压一致,加热至260℃,继续保温10分钟;

(6)向步骤(5)的混合物中加入蓖麻油酸镉,搅拌均匀后注入反应釜,混合搅拌,搅拌速度为100转/分钟,反应时间为15分钟,反应温度为260℃;

(7)将步骤(6)中的反应物在密闭环境下纺丝,通过牵拉处理,脱气干燥,冷却至室温即得成品,纺丝速度为1800m/min,烘干温度为65℃,烘干时间2小时。

制得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对比例1

(1)按照重量份称取大豆纤维15份、黄麻纤维10份、纳米陶瓷粉4份、聚氨酯纤维10份、碳纤维8份、腈纶纤维5份、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1份、六甲基环三硅氧烷2份、柠檬酸1份、硼酸锌1份、偏硅酸三甲酯1份、3-丙烯酸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份、油酸酰2份、软脂酸锌2份;

(2)将大豆纤维、黄麻纤维、柠檬酸浸泡于3%的双氧水中消毒活化,浸泡2小时后,于65℃烘干,超声粉碎30分钟,超声功率为200kw;

(3)将聚氨酯纤维、碳纤维、腈纶纤维、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偏硅酸三甲酯、3-丙烯酸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加入反应釜,搅拌混匀,加热至220℃,搅拌保温45分钟,搅拌速度350转/分钟;

(4)将步骤(2)中的粉碎物、步骤(3)的反应物和硼酸锌、纳米陶瓷粉、油酸酰依次加入高压匀质机,混合搅拌均匀,加热至200℃,充入水蒸气,保温静置25分钟,高压匀质机压强为5mpa;

(5)将步骤(4)的混合物降压至与外界大气压一致,加热至260℃,继续保温10分钟;

(6)向步骤(5)的混合物中加入软脂酸锌,搅拌均匀后注入反应釜,混合搅拌,搅拌速度为50转/分钟,反应时间为15分钟,反应温度为260℃;

(7)将步骤(6)中的反应物在密闭环境下纺丝,通过牵拉处理,脱气干燥,冷却至室温即得成品,纺丝速度为1600m/min,烘干温度为60℃,烘干时间1小时。

制得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对比例2

(1)按照重量份称取大豆纤维25份、黄麻纤维15份、竹原纤维10份、纳米陶瓷粉9份、聚氨酯纤维15份、腈纶纤维10份、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2份、六甲基环三硅氧烷4份、柠檬酸4份、黄磷脂质3份、偏硅酸三甲酯2份、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4份、聚乙烯蜡5份、蓖麻油酸镉3份;

(2)将大豆纤维、黄麻纤维、竹原纤维、柠檬酸浸泡于3%的双氧水中消毒活化,浸泡3小时后,于70℃烘干,超声粉碎30分钟,超声功率为250kw;

(3)将聚氨酯纤维、腈纶纤维、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六甲基环三硅氧烷、黄磷脂质、偏硅酸三甲酯、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加入反应釜,搅拌混匀,加热至260℃,搅拌保温45分钟,搅拌速度400转/分钟;

(4)将步骤(2)中的粉碎物、步骤(3)的反应物和纳米陶瓷粉、聚乙烯蜡依次加入高压匀质机,混合搅拌均匀,加热至200℃,充入水蒸气,保温静置25分钟,高压匀质机压强为10mpa;

(5)将步骤(4)的混合物降压至与外界大气压一致,加热至260℃,继续保温10分钟;

(6)向步骤(5)的混合物中加入蓖麻油酸镉,搅拌均匀后注入反应釜,混合搅拌,搅拌速度为100转/分钟,反应时间为15分钟,反应温度为260℃;

(7)将步骤(6)中的反应物在密闭环境下纺丝,通过牵拉处理,脱气干燥,冷却至室温即得成品,纺丝速度为1800m/min,烘干温度为65℃,烘干时间2小时。

制得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将实施例1-4和对比例1-2的制得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进行损毁长度、耐腐蚀性(耐酸和耐碱测试)这几项性能测试。

表1

本发明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以大豆纤维、黄麻纤维、竹原纤维、聚氨酯纤维、碳纤维、腈纶纤维、纳米陶瓷粉为主要成分,通过加入柠檬酸、硼酸锌、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季胺盐、六甲基环三硅氧烷、黄磷脂质、偏硅酸三甲酯、偶联剂、分散剂、热稳定剂,辅以消毒活化、超声粉碎、加热反应、高压匀质、牵拉纺丝、脱气干燥等工艺,使得制备而成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其具有优良的耐酸耐碱特性,同时抗拉强度高,结实耐用,能够满足行业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发明的耐酸碱侵蚀的纺织面料原料廉价、工艺简单,适于大规模工业化运用,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