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轨距调整车。
背景技术:
列车在线路上运行,对钢轨产生横向作用力,轨距偏差将引起列车蛇行。对无碴线路,中国验标中要求轨距偏差±1mm,轨距变化率1/1500,轨距精调是无碴线路铺设与工务日常养护的重要内容,需运用全站仪、精调小车等先进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把控,轨距调整时主要有人工撬棍模式和轨距调整器模式两种。
人工撬棍模式是传统的铁路线路轨距调整方式,该方式不需要专门的轨距调整设备,通过操作人工采用撬棍来实现。对工人的熟练程度要求高,而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适合小规模调整养护。
轨距调整器模式使用轨距尺、轨距调整器、内燃机螺栓扳手、撬棍等工具调整轨距及固定钢轨。轨距精调作业可以分为5步进行:1.用扳手扭松螺丝。2.放好轨距块及垫片。3.多个轨距调整器按照约60cm的距离依次挂到2个枕轨之间,对照轨距尺示数,用轨距调整器将铁轨固定。4.用内燃机螺栓扳手锁紧螺丝。5撤卸轨距调整器,往前继续下一段调整。虽然比人工撬棍模式效率高,但是上述操作复杂而且现场混乱,有待改进的地方。
中国专利cn103526656b公开了一种钢轨轨距调整器,包括左缸体、右缸筒以及用于夹紧两侧钢轨的左夹紧件和右夹紧件,左缸体和右缸筒之间设有绝缘件,左缸体和右缸筒通过一螺纹连接件固定连接;左缸体依次设有液压缸、换向阀和手动泵,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左夹紧件固定连接,右缸筒中设有可在右缸筒中移动并可锁紧固定的滑动拉杆,滑动拉杆的端部与所述右夹紧件固定连接。这种机构通过人工为手动泵提供动力,对钢轨进行调整时,调整作业工人劳动强度大,自动化水平低,效率低下。由于采用的液压系统进行钢轨调整,液压缸无极调节的性能无法保证精调作业,容易调整不足或者过调,造成调整作业繁琐,操作流程费时。并且由于采用的是从下方固定钢轨的方式,无法实现钢轨偏差点的连续调整作业,调整精度不高,难以实现长距离高铁线路的检修与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提高操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电动轨距调整车。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动轨距调整车,由经抱紧机构连接的电动扳手车及测量调整车,
所述的电动扳手车在单条铁轨上推行,包含车架,设置在车架下方的一对双边绝缘轮,所述的车架上设有电控箱、直流电机、双螺套扳手、监视器及操纵杆,
所述的测量调整车包括轨距测量装置及轨距调整器,所述的轨距调整器与轨距测量装置并排安装跨在基准轨及调整轨上,由轨距测量装置的结果控制轨距调整器去调整轨道之间的距离,测量调整车在两根铁轨上推行。
所述的抱紧机构在通电时工作将电动扳手车及测量调整车连接成为一整体。
所述的抱紧机构为设置在电动扳手车车架上的两个电磁铁,通过通电吸合设置在测量调整车相对应的磁极板。
所述的电控箱内设有控制箱及锂电池,所述的直流电机通过齿轮换向机构与双螺套扳手连接。
所述的测量调整车设有3个绝缘轮,其中一个为单边轮,靠近电动扳手车的螺套处,与电动扳手车的两个双边绝缘轮在同一铁轨上,另外两个为双边轮,设置在在另一条铁轨上。
所述的轨距测量装置的测量点位于铁轨顶面下16mm处。
所述的轨距测量装置固定在测量调整车后端,其测量位置靠近待紧固的螺栓,轨距测量装置采用激光测距方式,测量调整车的单边轮与后端双边轮用一根横梁连接,横梁下靠近两边铁轨处分别设有一个激光传感器,测量铁轨内边缘到传感器的距离,两个激光传感器由一根金属轴连接该,金属轴一端固定在横梁上,靠近待紧螺栓处的另一端通过步进电机控制,保证测量方向与铁轨垂直。
所述的轨距调整器由两端的v型卡及连接在两个v型卡之间的电动液压伸缩杆、拉压传感器及两根连接杆构成,
所述的连接杆与v型卡连接,所述的电动液压伸缩杆设置在两根连接杆中间,两端通过拉压传感器与连接杆连接,
所述的v型卡的宽度都略大于铁轨宽度并卡接在铁轨上,与轨距调整器的基座相连接,基座内装有滑块和滑槽的导向机构,v型卡在基座内横向滑动。
所述的基座固定于支架上,该支架上有两个吊架分别挂住两个电动推缸,电动推缸控制整个轨距调整器的升降。支架上设有滑块和滑槽的导向机构,用于基座升降的导向。
位于基准轨上的v型卡在基座内通过两侧限位弹簧限位,位于调整轨上的v型卡固定于另一侧基座内,在电动液压伸缩杆泄压时,限位弹簧使v型卡处于铁轨正上方,v型卡内有绝缘块,使铁轨和轨距调整器不导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使用的轨距调整器使用电机为动力,与现有轨距调整普遍使用人力为动力不同,使自动调整轨距然后自动紧固螺栓成为可能。将电动扳手、轨距调整器、轨距尺三种工具结合在一起,可以替代上述轨距调整器模式3、4、5步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一种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精调养护工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铁轨上作业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双螺套电动扳手车、2-测量调整车、3-电动抱紧机构、4-控制箱、5-锂电池、6-直流电机、7-双螺套扳手、8-监视器、9-操纵杆、10-电控箱、11-齿轮换向机构、12-磁极板、13-单边轮、14-激光传感器、15-金属轴、16-步进电机、17-v型卡、18-电动液压伸缩杆、19-拉压传感器、20-连接杆、21-基座、22-吊架、23-电动推缸、24-限位弹簧、25-导向机构、26-测量调整车双边轮、27-导向机构、30-电动扳手车双边轮、50-基准轨、51-调整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一种电动轨距调整车,其结构如图1-5所示,可拆分成双螺套电动扳手车1和测量调整车2两部分。在双螺套扳手车1上设计有电动抱紧机构3,电源断开时抱紧机构3松开,两个小车可以独立运动,当两车装配在一起,需要人力推动电动扳手车1再带动测量调整车2沿轨道运动时,电动抱紧机构3通电,两车成为一体。电动扳手车1和测量调整车2之间有电气连接,连接线包含轨距激光传感器电缆2根、步进电机电缆1根、升降电机电缆两根、液压轨距伸缩推杆电机电缆1根、拉压传感器电缆1根。
双螺套电动扳手车在调整轨上推行,由2个双边绝缘轮30支撑,轮上设计有车架,车架内有控制箱4、锂电池5、直流电机6、双螺套扳手7、测量调整车抱紧机构3、监视器8及操纵杆9。
控制箱4与锂电池5装于电控箱10内,位于双螺套电动扳手车1车架前端;所述直流电机6位于扳手电机支架上,直流电机通过齿轮换向机构11与双螺套扳手连接;测量调整车抱紧机构3为两个电磁铁,通过通电吸合测量调整车相对应的磁极板12,使两车成为一体。监视器8可查看轨距测量装置测量数据,设定标准轨距,查看轨距调整状态。
测量调整车有3个绝缘轮,其中一个靠近电动扳手车的螺套处,与电动扳手车双边轮30在同一铁轨上,为单边轮13。另外两个在另一条铁轨上,为测量调整车双边轮26,整个测量装置的测量点位于铁轨顶面下16mm处。
测量调整车分为轨距测量装置与轨距调整器。其中轨距测量装置固定在测量调整车后端,其测量位置靠近待紧固的螺栓。
轨距测量装置为激光测距方式,测量调整车的单边轮与后端双边轮用一根横梁连接,横梁下靠近两边铁轨处分别有1个激光传感器14,测量铁轨内边缘到传感器的距离。两个激光传感器由一根金属轴15连接,金属轴一端固定在横梁上,靠近待紧螺栓处的另一端通过步进电机16控制,通过步进电机微调,保证测量方向与铁轨垂直。
轨距调整器由两端的v型卡17、电动液压伸缩杆18、拉压传感器19、两根连接杆20构成。连接杆20与v型卡17连接,电动液压伸缩杆18设置在两根连接杆20中间,两端通过拉压传感器19与连接杆20连接,拉压传感器19用于监视轨距调整状态,判断是否正常进行轨距调整,并传递给控制箱信号。v型卡的宽度都略大于基准轨50和调整轨51的宽度并卡接在铁轨上,与基座21相连接,基座内装有滑块和滑槽的导向机构27,v型卡可在基座21内横向滑动。两个v型卡宽度都略大于铁轨宽度。
基座固定于支架上,支架上有两个吊架22分别挂住两个电动推缸23,电动推缸控制整个轨距调整器的升降。支架上设有滑块和滑槽的导向机构25,用于基座21升降的导向作用。
位于基准轨50上的v型卡在基座内通过两侧限位弹簧24限位,位于调整轨51上的v型卡固定于另一侧基座内。在电动液压伸缩杆18泄压时,限位弹簧24使v型卡处于铁轨正上方。v型卡内有绝缘块,使铁轨和轨距调整器不导电。
本发明在使用时,操作员将双螺套电动扳手车1和测量调整车2搬至铁轨上,电动抱紧机构3通电,使两车装配在一起,并将设备推行至需要调整的位置,在该位置使螺套与螺栓对准。监视器8端按下工作按钮,电动抱紧机构3松开,两车独立,并控制两电动推缸推杆23同时伸长,使轨距调整器下压到铁轨下边缘。激光传感器14开始测量到两铁轨的距离,控制器控制步进电机16调整测量装置角度,保证测量装置与铁轨垂直,将测量数据实时传输到控制箱4与预设的标准轨距进行计算,控制箱4控制电动液压伸缩杆18伸长或缩短,使两个v型卡17一侧顶住铁轨下边缘进行轨距调整。待轨距调整到预设的标准轨距之后,分别压下操纵杆9,通过控制直流电机6转速,使电机经换向装置和双螺栓扳手内部减速机构的变换后,扭矩达到拧紧螺栓的准确值,分别拧紧两侧螺栓。待调整结束、螺栓拧紧后,放松操纵杆9,电动液压伸缩杆18回复,基准轨上的v型卡在基座内的限位弹簧24作用下回复到铁轨中间位置,拉压传感器19监控整个调整过程是否过载。调整完成后,启动电动推缸23上拉轨距调整器装置,电动抱紧机构3电磁铁通电,使两车重新装配在一起,继续推行到下一位置,进行轨距调整。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