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座式单轨地下段轨道墙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单轨交通轨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跨座式单轨地下段轨道墙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跨座式单轨系统是车辆骑跨在轨道梁上运行的一种新型轨道交通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投资造价低、建设周期短、适应能力强、环境影响小,适合于我国广大的中等城市。跨座式单轨虽然以高架桥梁结构为主,但是在城市中心地段,尤其是市区繁华地段,受地面空间的制约,跨座式单轨将局部进入地下。跨座式单轨进入地下后,为了保证轨道的制造精度,目前隧道内采用了支墩和预制轨道梁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使列车荷载和轨道梁自身荷载集中作用于支墩上,导致支墩基础尺寸大,从而要求隧道的断面尺寸较大,提高了工程造价,降低了跨座式单轨的经济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跨座式单轨地下段轨道墙结构,在满足轨道制造精度的前提下,能够解决分散列车荷载和结构自重荷载,避免所有荷载集中作用于支墩基础,缩小隧道端面的问题。
[000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跨座式单轨地下段轨道墙结构,其包括:上部预制墙和下部现浇墙及基础结构;其中,所述上部预制墙为预制结构,内部钢筋向下延伸且探出所述预制结构的下表面;所述下部现浇墙为现场浇筑的结构,其内部包含所述上部预制墙的所述内部钢筋,所述下部现浇墙探入所述基础结构内,且与所述基础结构为一体化浇筑结构。
[0005]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沿所述轨道墙结构的纵向延伸方向,所述上部预制墙由多个上部预制墙子单元串联而成,所述上部预制墙子单元的长度在I米-20米范围内。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相邻两个所述上部预制墙子单元之间设置后浇带,所述后浇带为砼浇筑结构。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后浇带的长度在600-1200毫米范围内。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后浇带的中部设置变形缝,所述变形缝的长度在20-50毫米范围内。
[0009]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跨座式单轨地下段轨道墙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上部预制墙提前洞外预制,下部现浇墙和基础结构在洞内现场浇筑,上部预制墙和下部预制墙采用同一内部钢筋,整体结构结实。而且,轨道墙为长条形结构,且与下部基础结构一体化浇筑,一旦轨道墙上经过跨座式列车时,轨道墙整体受力,压力分散。避免了传统轨道梁架设在两侧的支墩上,列车经过,两侧支墩承担全部列车荷载和结构自重的情况。另一方面,轨道墙受力分散,受力也多以压力为主,弯矩很小,因此大幅减少轨道墙内部的配筋量。相比较,传统轨道梁中部弯矩较大,需要大量配筋,钢筋使用成本大。更重要的是,轨道墙与基础结构一体化就浇筑,不需要两侧支墩,取消支墩后,传统轨道梁情况下支墩占用空间在本技术中被省略,隧道端面减小。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论述,显然,在结合附图进行描述的技术方案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隧道内轨道墙结构纵端面示意图;
[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隧道内轨道墙与基础的连接示意图;
[001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上部预制墙子单元的连接示意图。
[0014]注:I上部预制墙;2后浇带;3变形缝;4基础结构;5钢筋;6下部现浇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需要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0016]考虑到目前跨座式单轨地下段建设中,轨道梁置于两侧的支墩上,列车经过时,列车的载荷及轨道梁的自身荷载均作用于支墩,导致支墩负载大,支墩的体积增大,隧道内部空间加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跨座式单轨地下段轨道墙结构。
[0017]首先,该跨座式单轨地下段轨道墙结构包括:上部预制墙和下部现浇墙及基础结构;其中,上部预制墙为预制结构,内部钢筋向下延伸且探出预制结构的下表面;下部现浇墙为现场浇筑的结构,其内部包含上部预制墙的内部钢筋,下部现浇墙探入基础结构内,且与基础结构为一体化浇筑结构。
[0018]上部预制墙提前洞外预制,下部现浇墙和基础结构在洞内现场浇筑,上部预制墙和下部预制墙采用同一内部钢筋,整体结构结实。而且,轨道墙为长条形结构,且与下部基础结构一体化浇筑,一旦轨道墙上经过跨座式列车时,轨道墙整体受力,压力分散。避免了传统轨道梁架设在两侧的支墩上,列车经过,两侧支墩承担全部列车荷载和结构自重的情况。另一方面,轨道墙受力分散,受力也多以压力为主,弯矩很小,因此大幅减少轨道墙内部的配筋量。相比较,传统轨道梁中部弯矩较大,需要大量配筋,钢筋使用成本大。更重要的是,轨道墙与基础结构一体化就浇筑,不需要两侧支墩,取消支墩后,传统轨道梁情况下支墩占用空间在本技术中被省略,隧道端面减小。
[0019]接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0020]跨座式单轨地下段轨道墙结构,如图1-3所示,其包括轨道墙及基础结构4,轨道墙陷入基础结构4内。基础结构4接触面以上的轨道墙称为上部预制墙1,接触面以下的轨道墙称为下部现浇墙6。其中,上部预制墙I为预制结构,洞外预制,可以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预制,也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上部预制墙I内设置钢筋5,并预留该钢筋5,使钢筋5(多根)向下延伸且探出预制结构的下表面,探入基础结构4的基础面以下,其外部浇筑钢筋混凝土,称为下部现饶墙6,在饶筑下部现饶墙6时,同时饶筑基础结构4。
[0021]其中,上部预制墙I采用分段预制,沿轨道墙结构的纵向延伸方向,上部预制墙I由多个上部预制墙I子单元串联而成。上部预制墙I子单元均洞外提前预制,每段长度根据线性控制和施工条件确定,根据工程经验值,可控制在I米-20米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