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市政排水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碎渣式雨水口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主要由路面雨水收集设施、雨水输送设施、雨水排放设施等组成。路面雨水收集设施位于整个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起端,主要包括雨水口等,其主要功能是收集路面雨水并将其排入雨水输送设施后最终输送至雨水排放设施排放至下游水体。雨水落到地面并流入雨水口的过程中,通常会携带地面上大量渣土,传统的雨水口一般不会对上述的含渣土雨水进行任何处理就直接收集后排入下游的雨水输送设施和雨水排放设施中。大量实际工程案例表明雨水中大粒径的渣土常会沉积于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中致其堵塞,而绝大部分小粒径的渣土常会因雨水的冲刷和携带作用流走而不致沉积于雨水管网系统中,上述沉积于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中的大粒径渣土不仅会减小管道的过流能力也会增大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维护的工作量。为减轻大粒径的渣土对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不利影响,需从该系统的起端——雨水口对其进行处理,通过破碎作用使之粒径减小从而能被雨水冲走而不致沉积于雨水管网系统。另外,由于雨水口所排入的雨水输送设施(主要是雨水管道)一般埋深都较深,因此雨水由地面流入雨水口后进入该管道时都会大幅跌水,导致大量能量的浪费,而常规雨水口也未对该部分能量进行利用,故可利用其进行上述碎渣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碎渣式雨水口装置,主要是对雨水中含有的大粒径渣土进行破碎,以减少其沉积于管道并形成堵塞,本发明雨水口装置无需外加电能,利用雨水跌落的势能差为碎渣设备提供能量。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碎渣式雨水口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井室以及覆盖在所述井室上端口且呈通透网格状的井盖,所述井室侧壁底部设有出水管道,所述井室内设有上端开口的内井腔,所述内井腔的顶部设有盖住其上端口的盖板,所述内井腔的侧壁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内井腔与所述井室的内壁之间形成外井腔,所述外井腔内设有至少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第一碎渣装置,所述外井腔内还设有将从所述井盖进入的雨水及其携带的渣土导流至对应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的导流组件。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的一端穿过所述内井腔的侧壁并伸入所述内井腔内,另一端与所述井室内壁连接,所述第一碎渣装置位于所述内井腔的一端设有第一动力部,所述第一动力部位于所述进水口的下方,从所述进水口溢流进入的雨水下落驱动第一动力部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碎渣装置转动,对沉积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上的渣土完成破碎。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自动碎渣式雨水口装置,对雨水中的大粒径的渣土进行处理,通过破碎作用使之粒径减小以减轻该部分渣土对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不利影响,降低了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维护工作量。另外,本雨水口装置充分利用路面雨水从地面落入到雨水管道中势能跌差作为碎渣装置运行的能量,实现了无外加电能条件下的自动碎渣,降低了运行能耗。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内井腔包括多块顺次首尾连接的内隔板,所述内隔板的底端固定在所述井室的底板上,所述盖板盖住所有所述内隔板的上端形成的开口区域,每块所述内隔板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进水口和至少一个所述出水口。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内隔板形成内井腔侧壁对进入所述井室的雨水进行分配,并利用分配后的雨水进入内井腔下落的重力势能带动第一碎渣装置转动,从而实现对分配后的雨水中的渣土进行破碎,无需外加电能即可完成碎渣。
进一步:所述盖板呈中间高四周低的锥状。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盖板设置为中间高四周低的锥状,便于从所述井盖进入的雨水更加顺利的进入外井腔,避免雨水及渣土在所述盖板上滞留造成排水不便。
进一步:所述内井腔内设有水平挡板,所述水平挡板的四周分别与所述内井腔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水平挡板高于所述第一动力部,所述水平挡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数量相同的第一碎渣落水口,在所述水平挡板与所述第一动力部之间对应每个所述第一碎渣落水口分别设有第一碎渣落水管,所述第一碎渣落水管的上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碎渣落水口连通,下端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动力部处。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水平挡板可以使得从所述进水口溢流进入的雨水通过所述第一碎渣落水口和第一碎渣落水管准确的滑落至所述第一动力部,并带动所述第一碎渣装置转动,这样使得雨水下落的势能利用率更高,更好的驱动第一碎渣装置转动,以便取得更好的碎渣效果。
进一步:所述第一碎渣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一破碎部,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穿过所述内隔板并伸入所述内井腔内,所述第一动力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内井腔内的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一碎渣落水管的下方,所述第一破碎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上并位于所述外井腔内,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内井腔的雨水进入所述第一碎渣落水口后流经所述第一碎渣落水管下落至所述第一动力部并驱动其转动,所述第一动力部驱动所述第一转轴带动第一破碎部一同转动,对沉积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上的渣土完成破碎。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第一转轴受到第一动力部的驱动而转动,且所述第一转轴转动的同时带动所述第一破碎部转动,从而实现对渣土的破碎。
进一步:所述第一动力部由若干沿着所述第一转轴环形布设的旋转片组成,所述第一破碎部由若干沿着所述第一转轴环形布设的第一破碎片组成。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环形布设的旋转片,可以使得进入所述第一碎渣落水口并从所述第一碎渣落水管下落的雨水驱动所述第一动力部连续地旋转起来,驱动第一转轴连续地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破碎部上的破碎片连续地转动,从而实现渣土破碎。
进一步:所述第一碎渣装置还包括两个圆弧形的第一滑渣槽,两个所述第一滑渣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一滑渣槽分别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的下方,并形成供破碎后的渣土下落的第一排水孔。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滑渣槽可以使得经过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碎渣后的渣土一并顺势向下滑落,避免碎渣后的渣土四处飞溅。
进一步: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中部向下凹陷并设有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数量相同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两端分别向下延伸设置有第一夹板,所述第一碎渣装置设置在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板之间的区域内。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中部凹陷并设置所述第一开口,可以使得下落至所述第一导流板的雨水中携带的渣土顺利的下滑至所述第一碎渣装置处,且将所述第一碎渣装置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夹板之间,可以使得雨水中的所有渣土都经过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破碎,而不能从其他通道直接下落至井室底部。
进一步:所述外井腔内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分别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对应并可自由转动的第二碎渣装置,所述第二碎渣装置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夹板之间的区域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的下方,所述第二碎渣装置的一端穿过所述内井腔的侧壁并伸入所述内井腔内,另一端与所述井室内壁连接,所述第二碎渣装置位于所述内井腔的一端设有第二动力部;所述水平挡板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碎渣装置数量相同的第二碎渣落水口,在所述水平挡板与所述第二动力部之间对应每个所述第二碎渣落水口分别设有第二碎渣落水管,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的上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碎渣落水口连通,下端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二动力部处。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第二碎渣装置,可以对经过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破碎后的渣土进行再次破碎,进一步减小渣土的颗粒尺寸,避免堵塞城市雨水管网系统。
进一步:所述第二碎渣装置包括第二转轴和第二破碎部,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穿过所述内隔板并伸入所述内井腔内,所述第二动力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内井腔内的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的下方,所述第二破碎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上并位于所述外井腔内,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内井腔的雨水进入所述第二碎渣落水口后流经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下落至所述第二动力部并驱动所述第二动力部转动,所述第二动力部驱动所述第二转轴带动所述第二破碎部一同转动,对经过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破碎后滑落至所述第二碎渣装置的渣土进行二次破碎。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从所述进水口进入的雨水从所述第二碎渣落水口进入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后达到所述第二动力部,并驱动所述第二动力部带动所述第二转轴转动,所述第二转轴带动所述第二破碎部转动,对经过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破碎后滑落至所述第二碎渣装置的渣土进行二次破碎。
进一步:所述第二动力部由若干沿着所述第二转轴环形布设的旋转片组成,所述第二破碎部由若干沿着所述第二转轴环形布设的第二破碎片组成。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环形布设的旋转片,可以使得进入所述第二碎渣落水口并从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下落的雨水驱动所述第二动力部连续地旋转起来,驱动第二转轴连续地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破碎部上的破碎片连续地转动,从而实现渣土二次破碎。
进一步:所述第二碎渣装置还包括两个圆弧形的第二滑渣槽,两个所述第二滑渣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碎渣装置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二滑渣槽分别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碎渣装置的下方,并形成供二次破碎后的渣土下落的第二排水孔。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第二滑渣槽可以使得经过所述第二碎渣装置碎渣后的渣土一并顺势向下滑落,避免碎渣后的渣土四处飞溅。
进一步:对应每个所述内隔板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一碎渣装置和一个所述第二碎渣装置,且所述第二碎渣装置位于对应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的正下方。
进一步:对应每个所述内隔板分别间隔设有两个所述第一碎渣装置,且所述第一碎渣装置分别设置在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板之间的区域内,所述第二碎渣装置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的中间位置处并位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分隔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分隔导流板为门形结构且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夹板之间,且所述分隔导流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夹板之间分别形成第一排水筒,所述第一碎渣装置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水筒内;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夹板下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中部内陷并设有第二开口,且所述第二开口的两端分别向下延伸设有第二夹板,两个所述第二夹板之间形成第二排水筒,所述第二碎渣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水筒内。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分隔导流板和两个所述第一夹板可以分别形成两个所述第一排水筒,这样每个所述第一碎渣装置在对应的第一排水筒内可以同时对雨水中的渣土进行破碎,并且所述第二导流板可以将经过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破碎后的渣土导流至所述第二排水筒内,由所述第二碎渣装置对渣土进行二次破碎,起到更好的破碎效果。
进一步:所述第二碎渣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碎渣装置上的所述第二破碎部相互交错咬合设置;且第二碎渣装置的相邻破碎片之间的空间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的相邻破碎片之间的空间尺寸。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两个所述第二碎渣装置相互交错咬合设置,可以使得从对应的所述第二碎渣落水口进入并从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下落的雨水驱动对应的所述第二动力部产生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起到更好的破碎效果。第二碎渣装置是对第一碎渣装置碎渣后渣土进行再次破碎,破碎后的渣土尺寸进一步减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自动碎渣式雨水口装置俯视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c-c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自动碎渣式雨水口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a'-a'剖视图;
图7为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8为图5中的c'-c'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井盖,2、井室,3、内隔板,4、内井腔,5、外井腔,6、盖板,7、底板,8、进水口,9、出水口,10、水平挡板,11、第一碎渣落水口,12、第二碎渣落水口,13、第一碎渣落水管,14、第二碎渣落水管,15、第一碎渣装置,16、第一转轴,17、第一动力部,18、第一破碎部,19、第一破碎片,20、第二碎渣装置,21、第二转轴,22、第二动力部,23、第二破碎部,24、第二破碎片,25、第一旋转法兰,26、第二旋转法兰,27、第一排水筒,28、第一导流板,29、第二排水筒,30、第二导流板,31、出水管道,32、第一滑渣槽,33、第一排水孔,34第二滑渣槽,35、第二排水孔,36、分隔导流板,37、第一开口,38、第一夹板,39、第二开口,40、第二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至4所示,一种自动碎渣式雨水口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井室2以及覆盖在所述井室2上端口且呈通透网格状的井盖1,所述井室2侧壁底部设有出水管道31,所述井室2内设有上端开口的内井腔4,所述内井腔4的顶部设有盖住其上端口的盖板6,所述内井腔4的侧壁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进水口8和出水口9。
所述内井腔4与所述井室2的内壁之间形成外井腔5,所述外井腔5内设有至少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第一碎渣装置15,所述外井腔5内还设有将从所述井盖1进入的雨水及其携带的渣土导流至对应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的导流组件。
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的一端穿过所述内井腔4的侧壁并伸入所述内井腔4内,另一端通过第一旋转法兰25与所述井室2内壁连接,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位于所述内井腔4的一端设有第一动力部17,所述第一动力部17位于所述进水口8的下方,从所述进水口8溢流进入的雨水下落驱动第一动力部17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转动,对沉积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上的渣土完成破碎。
外部雨水及其携带的渣土从所述井盖1进入后经过所述盖板6流向外井腔5,雨水中的渣土由所述导流组件滑至第一碎渣装置15并沉积于其上,雨水会沉积于所述外井腔5并使得外井腔5内的水位升高,直至从所述出水口8溢出并进入所述内井腔4,并带动所述第一动力部17驱动整个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转动,完成渣土破碎,破碎后的渣土下沉至所述外井腔5的底部,进入内井腔4的雨水经过所述第一动力部17后下落至所述内井腔4的底部,并从所述出水口9流入所述外井腔5,并将位于所述外井腔5底部破碎后的渣土流经所述出水管道31带出并排入下游雨水输送设施。
本发明的自动碎渣式雨水口装置,对雨水中的颗粒粒径较大的渣进行处理,通过破碎作用使之粒径减小从而减少了该部分渣土对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不利影响,降低了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维护工作量。另外,本雨水口装置充分利用路面雨水从地面落入到雨水管道中势能跌差作为碎渣装置运行的能量,实现了无外加电能条件下的自动碎渣,降低了运行能耗。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井腔4包括多块顺次首尾连接的内隔板3,所述内隔板3的底端固定在所述井室2的底板7上,所述盖板6盖住所有所述内隔板3的上端形成的开口区域,每块所述内隔板3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进水口8和至少一个所述出水口9。通过内隔板形成内井腔4侧壁对进入所述井室2的雨水进行分配,并利用分配后的雨水进入内井腔4下落的重力势能带动第一碎渣装置15转动,从而实现对分配后的雨水中的渣土进行破碎,无需外加电能即可完成碎渣。
实际中,所述内隔板3的数量为四块,且所述内隔板3垂直设置于所述井室2底部,这样顺次首尾连接的内隔板3既可形成一个上下开口的正方体筒状区域,加上所述盖板6和底板7即形成所述内井腔4。所述内隔板3的数量也可以更多或者更少,形成多棱柱状或者圆筒状,这里不再举例说明。
优选地,所述盖板6呈中间高四周低的锥状。通过将所述盖板6设置为中间高四周低的锥状,便于从所述井盖1进入的雨水更加顺利的进入外井腔5,避免雨水及渣土在所述盖板6上滞留造成排水不便。
这里,所述盖板6可呈圆锥状,也可呈棱锥状,只要能将进入所述井室2的雨水顺利的导流至所述外井腔5即可。
优选地,所述内井腔4内设有水平挡板10,所述水平挡板10的四周分别与所述内井腔4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水平挡板10高于所述第一动力部17,所述水平挡板1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数量相同的第一碎渣落水口11,在所述水平挡板10与所述第一动力部17之间对应每个所述第一碎渣落水口11分别设有第一碎渣落水管13,所述第一碎渣落水管13的上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碎渣落水口11连通,下端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动力部17处。通过所述水平挡板10可以使得从所述进水口8溢流进入的雨水通过所述第一碎渣落水口11和第一碎渣落水管13准确的滑落至所述第一动力部17,并带动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转动,这样使得雨水下落的势能利用率更高,更好的驱动第一碎渣装置15转动,以便取得更好的碎渣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包括第一转轴16和第一破碎部18,所述第一转轴16的一端穿过所述内隔板3并伸入所述内井腔4内,所述第一动力部17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16位于所述内井腔4内的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一碎渣落水管13的下方,所述第一破碎部18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16上并位于所述外井腔5内,从所述进水口8进入所述内井腔4的雨水由所述第一碎渣落水口11后流经所述第一碎渣落水管13下落至所述第一动力部17并驱动其转动,所述第一动力部17驱动所述第一转轴16带动第一破碎部18一同转动,对沉积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上的渣土完成破碎。所述第一转轴16受到第一动力部17的驱动而转动,且所述第一转轴16转动的同时带动所述第一破碎部18转动,从而实现对渣土的破碎。
优选地,所述第一动力部17由若干沿着所述第一转轴16环形布设的旋转片组成,所述第一破碎部18由若干沿着所述第一转轴16环形布设的第一破碎片19组成。通过环形布设的旋转片,可以使得进入所述第一碎渣落水口11并从所述第一碎渣落水管13下落的雨水驱动所述第一动力部17连续地旋转起来,驱动第一转轴16连续地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破碎部18上的破碎片连续地转动,从而实现渣土破碎。
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中,这里所述第一碎渣落水管13的下端口通常与位于对应所述第一动力部17上某一侧的所述旋转片上下对齐,而不是与所述第一转轴16对齐,这样使得下落的雨水势能更多的转化为旋转片的动能,而尽量减少所述第一转轴16对下落的雨水势能的吸收和抵消。
优选地,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还包括两个圆弧形的第一滑渣槽32,两个所述第一滑渣槽3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一滑渣槽32分别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的下方,并形成供破碎后的渣土下落的第一排水孔33。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滑渣槽32可以使得经过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碎渣后的渣土一并顺势向下滑落,避免碎渣后的渣土四处飞溅。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板28,所述第一导流板28的中部向下凹陷并设有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数量相同的第一开口37,所述第一开口37的两端分别向下延伸设置有第一夹板38,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设置在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板38之间的区域内。通过在所述第一导流板28的中部凹陷并设置所述第一开口37,可以使得下落至所述第一导流板28的雨水中携带的渣土顺利的下滑至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处,且将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夹板38之间,可以使得雨水中的所有渣土都经过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破碎,而不能从其他通道直接下落至井室2底部。
优选地,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井腔5各侧壁内设有至少一个分别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对应并可自由转动的第二碎渣装置20,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夹板38之间的区域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的下方,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的一端穿过所述内井腔4的侧壁并伸入所述内井腔4内,另一端通过第二旋转法兰26与所述井室2内壁连接,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位于所述内井腔4的一端设有第二动力部22;所述水平挡板10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数量相同的第二碎渣落水口12,在所述水平挡板10与所述第二动力部22之间对应每个所述第二碎渣落水口12分别设有第二碎渣落水管14,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14的上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碎渣落水口12连通,下端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二动力部22处。通过设置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可以对经过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破碎后的渣土进行再次破碎,进一步减小渣土的颗粒尺寸,避免堵塞城市雨水管网系统。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包括第二转轴21和第二破碎部23,所述第二转轴21的一端穿过所述内隔板3并伸入所述内井腔4内,所述第二动力部22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21位于所述内井腔4内的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14的下方,所述第二破碎部23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21上并位于所述外井腔5内,从所述进水口8进入所述内井腔4的雨水进入所述第二碎渣落水口12后流经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14下落至所述第二动力部22并驱动所述第二动力部22转动,所述第二动力部22驱动所述第二转轴21带动所述第二破碎部23一同转动,对经过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破碎后滑落至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的渣土进行二次破碎。从所述进水口8进入的雨水从所述第二碎渣落水口12进入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14后达到所述第二动力部22,并驱动所述第二动力部22带动所述第二转轴21转动,所述第二转轴21带动所述第二破碎部23转动,对经过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破碎后滑落至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的渣土进行二次破碎。
优选地,所述第二动力部22由若干沿着所述第二转轴21环形布设的旋转片组成,所述第二破碎部23由若干沿着所述第二转轴22环形布设的第二破碎片24组成。通过环形布设的旋转片,可以使得进入所述第二碎渣落水口12并从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14下落的雨水驱动所述第二动力部22连续地旋转起来,驱动第二转轴22连续地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破碎部23上的破碎片连续地转动,从而实现渣土二次破碎。
同理,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中,这里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14的下端口通常与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转轴21上某一侧的所述旋转片上下对齐,而不是与所述第二转轴21对齐,这样使得下落的雨水势能更多的转化为旋转片的动能,而尽量减少所述第二转轴21对下落的雨水势能的吸收和抵消。
优选地,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还包括两个圆弧形的第二滑渣槽34,两个所述第二滑渣槽3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二滑渣槽34分别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的下方,并形成供二次破碎后的渣土下落的第二排水孔35。通过设置所述第二滑渣槽34可以使得经过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碎渣后的渣土一并顺势向下滑落,避免碎渣后的渣土四处飞溅。
优选地,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对应每个所述内隔板3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和一个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且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位于对应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的正下方。当然,如图3中所示,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的数量为两个,这样情况下也可以完成对渣土进行二级碎渣。
如图5-8所示,优选地,对应每个所述内隔板3分别间隔设有两个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且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分别设置在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板38之间的区域内,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的中间位置处并位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分隔导流板36和第二导流板30;所述分隔导流板36为门形结构且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夹板38之间,且所述分隔导流板36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夹板38之间分别形成第一排水筒27,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水筒27内;所述第二导流板30与所述第一夹板38下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导流板30的中部内陷并设有第二开口39,且所述第二开口39的两端分别向下延伸设有第二夹板40,两个所述第二夹板40之间形成第二排水筒29,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水筒29内。通过所述分隔导流板36和两个所述第一夹板38可以分别形成两个所述第一排水筒27,这样每个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在对应的第一排水筒27内可以同时对雨水中的渣土进行破碎,并且所述第二导流板30可以将经过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破碎后的渣土导流至所述第二排水筒29内,由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对渣土进行二次破碎,起到更好的破碎效果。
如图5-8所示,优选地,图中示出的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上的所述第二破碎部23相互交错咬合设置,且第二碎渣装置20的相邻破碎片之间的空间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碎渣装置15的相邻破碎片之间的空间尺寸。通过两个所述第二碎渣装置20相互交错咬合设置,可以使得从对应的所述第二碎渣落水口12进入并从所述第二碎渣落水管14下落的雨水驱动对应的所述第二动力部22产生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起到更好的破碎效果。另外第二碎渣装置20是对第一碎渣装置15碎渣后渣土进行再次破碎,破碎后的渣土尺寸进一步减小。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自动碎渣式雨水口装置还可以包括更多级的碎渣装置,比如总共设置三级碎渣装置,第一级碎渣装置15的为三个,第二级碎渣装置20的数量为两个,第三级碎渣装置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当所述第三级碎渣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时,类似于图7中两个第二级碎渣装置20相互交错咬合的方式设置),整体呈倒三角形设置,当然,还可以为四级碎渣或者更多级碎渣,本发明中不在一一列举说明,这些皆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