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利涉及水利、路基、边坡、环保等设施的防渗加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沥青心墙开裂闭合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沥青混凝土心墙在水利、环保等领域的防渗处理中有一些应用,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为分层碾压或浇注,即使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很好,过度层施工达标,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蓄水、基础变形、含水量变化等原因往往导致沥青混凝土心墙变形很大,可能导致结构出现开裂透水等问题。由于设计施工过程中对该问题没有应急备用措施,开裂透水问题难以解决,甚至不得不在损坏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周围重新布置心墙,技术难度较大且产生巨大的工程费用。
沥青作为心墙材料,不仅有防渗、可承受一定变形的材料特性,而且其冷凝硬化过程可逆,因而可以考虑将该特性应用于解决沥青心墙开裂透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专利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沥青心墙开裂闭合方法,该技术可大幅降低沥青心墙结构的开裂处理难度,且充分利用了沥青材料的裂缝可闭合性,提高了结构适应基础不均匀沉降及抵抗低温的能力。
本专利的技术方案如下:
沥青心墙开裂闭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沥青心墙6中布置加热导管,通过在导管中注入热油,加热熔化沥青心墙6,沥青硬化后裂缝愈合,沥青心墙6重新形成无裂缝体。
所述加热导管在沥青心墙6内整体布置或将沥青心墙6分成多个加热区布置。
所述加热导管根据沥青心墙6宽度的不同,纵向导管2的横向布置根数n=1~5,沿沥青心墙6高度取相同值或不同值。
所述加热导管由多根不同方向导管相互连通而成,每根导管可由一根长管或多根短管现场拼接而成;横向导管1的直径d1=1~5cm,纵向导管2的直径d2=1~5cm,竖向导管3的直径d3=2~10cm。
所述纵向导管2的横向间距w=10~50cm,纵向导管2的垂向间距b=10~50cm。
附图说明
图1沥青心墙防开裂导管布置示意图
图2沥青心墙防开裂导管正面示意图
图3沥青心墙防开裂导管侧面示意图
图中数字及符号:1—横向导管;2—纵向导管;3—竖向导管;4—热油入口;5—热油出口;6—沥青心墙;d1—横向导管1的直径;d2—纵向导管2的直径;d3—竖向导管3的直径;b—纵向导管2的垂向间距;w—纵向导管2的横向间距;l—纵向导管2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做进一步说明:
本专利提供了沥青心墙开裂闭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沥青心墙6中布置加热导管,通过在导管中注入热油,加热熔化沥青心墙6,沥青硬化后裂缝愈合,沥青心墙6重新形成无裂缝体。所述加热导管在沥青心墙6内整体布置或将沥青心墙6分成多个加热区布置。所述加热导管根据沥青心墙6宽度的不同,纵向导管2的横向布置根数n=1~5。所述加热导管由多根不同方向导管相互连通而成,每根导管可由一根长管或多根短管现场拼接而成;横向导管1的直径d1=1~5cm,纵向导管2的直径d2=1~5cm,竖向导管3的直径d3=2~10cm。所述纵向导管2的横向间距w=10~50cm,纵向导管2的垂向间距b=10~50cm。
已知要建造的沥青心墙纵向长度为100m,高度为50m,沥青心墙横向宽度从顶面到底面为线性变化,顶面横向宽度为60cm,底部横向宽度为200cm。
1)将沥青心墙沿心墙纵向分成5个加热分区,每个分区纵向长度为20m,每个分区纵向导管2的长度l取19.6m,如图2。
2)根据热力学计算,在每个加热分区内,纵向导管2的横向布置根数n=4,如图1;纵向导管2的横向间距w为线性变化,心墙顶部4排间距取值均为15cm,心墙底部4排取值均为50cm;纵向导管2垂向间距b=30cm,如图3。
3)横向导管1的直径d1=2cm,纵向导管2的直径d2=2cm,竖向导管3的直径d3=5cm,如图2和图3。
4)沥青心墙6在外力、基础变形、冻融等条件下,可能在该分区出现开裂和渗漏现象。为此,从热油入口4注入热油,热油出口5导出热油。让热油循环进入开裂沥青心墙6内,加热沥青心墙6中的沥青使之熔化。熔化的沥青在冷却硬化后裂缝愈合,重新形成无裂缝体,如图1。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法,对本专利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说明。所应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的范围。凡在本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本专利提供了沥青心墙开裂闭合方法,即在沥青心墙中布置加热导管,通过在导管中注入热油,加热熔化沥青心墙中的沥青,熔化的沥青在冷却硬化后裂缝愈合,重新形成无裂缝体。该技术大幅提高了沥青心墙的开裂愈合和防渗漏能力,避免了沥青心墙开裂后难以处理甚至必需重新布置心墙的问题。本专利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符合专利要求,故依法提出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