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沉井节段压入过程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停车位稀缺且用地情况紧张的地区,建造一种立体车库是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立体车库可以是采用地下垂直升降类机械型车库,并采用四升降井布置方案,关于升降井的施工方案,目前通常采用普通沉井工法进行施工;沉井的受力组成部分主要由刃脚、井壁、内隔墙、底板等构成。当在井内挖土时,依靠自身重力克服井壁摩阻力后下沉到设计标高,然后经过混凝土封底并填塞井孔,使其成为桥梁墩台或其它结构物的基础。
目前普通沉井工法存在的问题是:a) 施工中易发生不均匀开挖导致沉井倾斜;b) 施工过程不可控,减摩及配重助沉效果甚微,易发生下沉困难或突沉等,容易超挖;地表沉降和地中水平位移明显,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c)考虑不排水下沉法时浮力过大,下沉系数(下沉力/抵抗力)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控制沉井节段压入过程的装置,该装置通过设置抱箍以及压力组件对沉井的沉降过程进行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沉井工法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用于控制沉井节段压入过程的装置,固设于沉井端口,所述系统包括抱箍以及压力组件;所述抱箍设置在所述沉井端口外缘的土层表面;所述压力组件包括压顶钢架、反力地锚以及牵引机构;所述压顶钢架设置在沉井节段的上端部,若干所述反力地锚环绕设置在所述沉井端口外缘的土层内部,所述反力地锚通过所述牵引机构连接所述压顶钢架。
所述牵引机构包括锚索以及穿心千斤顶;所述锚索的一端连接所述反力地锚,所述锚索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穿心千斤顶连接所述压顶钢架。
所述反力地锚为钻孔灌注桩。
所述压顶钢架的下表面设置有和所述沉井节段的顶部边沿相配合的钢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采用抱箍可以阻止沉井发生沉降,施工人员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使用抱箍阻止沉井节段发生沉降;(2)压力组件可以调节沉井节段的沉降速度以及姿态,解决了沉井节段的沉降过程难以控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沉井节段连接至沉井顶端时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沉井节段压入土层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沉井节段压入土层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沉井节段压入土层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4,图中标记1-12分别为:沉井1、沉井端口2、沉井节段3、抱箍4、压力组件5、土层6、压顶钢架7、反力地锚8、牵引机构9、锚索10、穿心千斤顶11、钢帽12。
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沉井节段压入过程的装置,该装置固设于沉井1顶部的沉井端口2,用于在沉井节段3压入土层6的过程中调节沉井1的沉降速度以及姿态。本实施例中,用于控制沉井节段压入过程的装置具体包括:抱箍4以及压力组件5。
如图1至图4所示,抱箍4设置在沉井端口2外缘、土层6的表面;抱箍4为类矩形,环绕在沉井1的周围;当抱箍4固定安装至沉井1的侧面时,由于抱箍4的底部抵靠在土层6的表面,因此抱箍4使得沉井1无法继续向土层内部沉降;沉井1停止沉降后可以再对沉井1进行进一步施工;抱箍4可以避免沉井1发生意外沉降,影响沉井1的施工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抱箍4是由两半片抱箍对称拼接在沉井1的外壁面,并通过螺栓进行锁紧固定,基于沉井1具有较大的重量和尺寸,为了确保抱箍4锁紧后对于沉井1具有足够的夹持力,两半片抱箍之间的锁紧装置可以考虑由螺栓锁紧改为由液压装置进行锁紧,采用液压装置更便于抱箍4对沉井1进行锁紧或松开,便于沉井1的压入或定位的需求。
如图2和图3所示,压力组件5包括压顶钢架7、反力地锚8以及牵引机构9;压顶钢架7由型钢焊接制成;压顶钢架7架设置在沉井1顶端的沉井节段3的上端部,压顶钢架7用于向其下方的沉井节段3施加向下的压力,从而增加沉井1的沉降速度。若干反力地锚8环绕设置在沉井端口2外缘的土层6内部;反力地锚8通过牵引机构9连接压顶钢架7。
在本实施例中,反力地锚8为钻孔灌注桩;牵引机构9包括锚索10以及穿心千斤顶11;锚索10的一端连接反力地锚8,锚索10的另一端通过穿心千斤顶11连接压顶钢架7的边缘。当穿心千斤顶11收缩时,压顶钢架7向其下方的沉井节段3施加向下的压力,沉井1在压顶钢架7的作用下加速向土层6的内部沉降。
此外,每个穿心千斤顶11通过比例调速阀连接至液压油泵,各比例调速阀由PLC控制器同步控制。在位于沉井1顶端的沉井节段3压入土层6的过程中,PLC控制器通过传感器检测沉井1的姿态;当沉井1的姿态由于沉降不均匀产生倾斜时,PLC控制器通过比例调速阀调节各个穿心千斤顶11向下的拉力,使得压顶钢架7向沉井1沉降较大的一侧施加更小的压力,同时压顶钢架7向沉井1沉降较小的一侧施加更大的压力;通过调节压力,可以调节沉井1不同侧边的沉降速度,继而调整沉井1向土层6内部沉降过程中的姿态。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构成沉井1的各个沉井节段3均由混凝土制成;为了防止压顶钢架7在施工过程中破坏沉井节段3的顶部边沿,在沉井节段3和压顶钢架7之间设置有若干钢帽12;钢帽12用于增加沉井节段3与压顶钢架7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沉井节段3的顶部边沿在压顶钢架7的压迫下碎裂。
如图2所示,沉井1包括若干节沉井节段3,在施工过程中,将沉井节段3逐节压入土层6内部,每节沉井节段3的压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如图1所示,将待压入的沉井节段3连接至已压入土层的沉井1的顶端,从而形成延长后的沉井1;在此过程中抱箍4固定安装在已压入土层的沉井1的外缘并箍紧,此时抱箍4用于避免沉井1在沉井节段3的连接过程中发生沉降;
2)如图2和图3所示,将压顶钢架7搭设在完成连接的沉井节段3的顶端,且钢帽12套设于沉井节段3的顶部构成配合,同时解除沉井1外缘的抱箍4;
3)如图2和图3所示,沉井节段3以及沉井1在其自重以及压顶钢架7的作用下向土层6内部整体沉降;在沉降过程中,使用压力组件5调节沉井节段3的沉降速度以及姿态;
4)如图4所示,待沉井节段3压入土层指定深度后,再次于土层6表面安装抱箍4并箍紧沉井节段3的外缘部,以便阻止沉井1以及沉井节段3继续沉降;同时移除沉井节段3顶端的压顶钢架7以便后续施工。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的沉井节段压入完成。
本实施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采用抱箍可以阻止沉井发生沉降,施工人员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使用抱箍阻止沉井节段发生沉降;(2)压力组件可以调节沉井节段的沉降速度以及姿态,解决了沉井节段的沉降过程难以控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