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后,向粉碎腔6内补充一定量的水,电机8带动粉碎装置8将水和剩余的浆液搅匀,进行下一次排浆,循环重复进行,使得粉碎腔6内的浆液逐渐被稀释,最终将粉碎腔6内的浆液全部排完。很显然地,后次排出浆液的密度小于前一次排出浆液的密度,并且由于制浆工艺的限制,前后两次排浆过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
[0034]该豆浆机适用于制作豆浆、咖啡及黑米汁、玉米汁、果汁等各种冷饮或热饮。
[0035]为了保证饮品的食用口感,使得浆液混合更充分、更均匀,本实用新型方案为在接浆杯中设置了带导流筒的均质装置,主要为了解决上述由于制浆工艺的限制导致的浆液分层现象。下面以制作豆浆作为示例,具体介绍均质装置的安装结构、参数设置及其具体地使用方法。
[0036]实施例一
[0037]在该实施例中,接浆杯10内设有均质装置141,排浆时,浆液通过均质装置进入接浆杯内。其中接浆杯10的上端盖设有上盖组件101,上盖组件101上设有缺口,用于将排浆管13排出的浆液通过,均质装置141固定在上盖组件101上,其安装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该均质装置的安装方式为,均质装置通过磁铁吸附在上盖组件上,在均质装置的引流部的边缘设置有螺钉,与之配合地,在上盖组件上隐藏设有磁铁。安装时,通过磁性吸附作用,将均质装置固定在上盖组件上。除了磁性吸附外,还可以通过吸盘等其他合理的结构来实现。
[0038]关于均质装置的详细结构及各元件的装配关系如图3所示,均质装置141主要由引流部1411和导流筒1412构成,引流部1411呈漏斗状,引流部还包括连接板,并且引流部设在导流筒1412的上端开口处,该导流筒的上端开口位于上文中所述的上盖组件的缺口的下方,连接板位于远离上述缺口的一侧,并且引流部与导流筒1412—体制成。另外,引流部的连接板的外边沿处设有三个呈中心对称结构的螺钉,其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与上盖组件内隐藏的磁铁配合,使得均质装置吸附在上盖组件上;另一方面由于螺钉的对称放置,有利于均质装置更牢固地固定,防止均质装置脱落或者松动摇晃;同时,该种设计方式使得用户不需要参照说明书或者指导,即可自行装配使用,结构简单易操作。
[0039]对于导流筒1412的设置,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汇聚浆液、起到引流的作用,保证排出的浆液进入接浆杯内的速度。
[0040]首先,为了更好地实现均质效果,最大程度的保证豆浆的饮用口感,需要对导流筒的出浆口与接浆杯底的距离进行限定,优选范围为2mm-15mm。该范围设置原因在于,出浆口与接浆杯底的高度设置影响着导流筒出浆口流出的浆液流速,冲击接浆杯底部的压力,最终影响着浆液的扩散程度。
[0041]其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每次排出的浆液集中从排浆口流出,冲击接浆杯底部,较大的冲击力使得浆液在接触杯底的同时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造成浆液主要沿两个方向流动,一方面,浆液会沿着与导流筒垂直的方向向外冲击扩散,另一方面,由于浮力的作用,浆液会随着较大的冲击反作用力上浮。因此很明显地,在后一次排浆过程中,由于浆液冲击杯底的作用会激起原先沉在杯底的浆液外扩并且上浮,并且由于后次排出的浆液密度相比前次排出浆液较小,浆液本身会自动上浮,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次排出浆液的混合,由此达到均质的目的,使得制浆均匀,有效地解决浆液分层的问题,保证制浆口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导流筒的出浆口距离接浆杯底部的距离设置,使得一方面保证浆液对接浆杯底部的冲击力,另一方面,随着排浆过程的多次进行,接浆杯内的浆液会淹没过导流筒的出浆口,该设计仍然能够保证后一次的排浆过程能较好的冲击沉积在接浆杯底部的浆液,使得浆液外扩并且上浮,使得每一次排浆都能实现较佳的均质效果。
[0042]总的来说,出浆口离杯底越近,后一次排浆时,将沉积在杯底的浆液激起上浮并且进行向外扩散的可能就越大,那么前后两次排浆后的浆液混合的就越充分,均质效果则越好,而相应地,若距离过近,由于压强的作用,虽然上浮的作用或有所加强,但是会一定程度上减小受冲击向外扩散的面积,从而限制混合作用。因此选择导流筒的出浆口距离接浆杯底的距离的优选范围为2mm-l 5mm,更加优选地,选择该距离的范围为3mm_l 2mm,对于常规大小的接浆杯,在上述范围内,浆液从导流筒的出浆口排出的速度适中,浆液的均质效果最佳。
[0043]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浆液从出浆口排出的流速,要求浆液冲击具有足够的压强和加速度,首要的影响因素为导流筒的长度,限制该范围为不小于接浆杯深度的二分之一,在该实施例中,导流筒的长度为大于接浆杯深度的三分之二,并且导流筒的上端开口位于接浆杯的杯口附近,始终保证浆液的排浆速度。另外,该导流筒的形状为圆柱形,而对于其相关参数,例如尺寸大小、设置深度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浆液的流速适中,既不会因为导流筒口径太小引起浆液外溅,造成危险,也不会因为口径过大造成浆液流速过缓,最终影响出浆口浆液的流速,导致均质效果不佳。
[0044]而对于引流部1411,其为两端非对称结构,靠近导流筒上端开口处的一侧倾斜的程度较大,坡度较大,而连接板处的倾斜程度较小,坡度较平缓,面积也相对较大。对于倾斜平缓面的设置,其作用在于,当熟化后的浆液通过均质装置进入接浆杯内时,由于浆液的初始流速较快,倾斜面的存在对排浆过程起到缓冲作用,能够抑制浆液溢出导致的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由于引流部的倾斜面的设置,使得未进入导流筒的浆液能顺着斜面汇聚到导流筒内,起到回收浆液的作用,避免浆液的浪费;而另一侧倾斜程度较大的设置主要起到阻挡浆液外漏的作用。
[0045]基于之前介绍的豆浆机的工作原理,在设置有均质装置后,豆浆机的排浆阶段的工作过程如下所示:
[0046]接浆杯放置在排浆管的下方,豆浆机排浆管的出口正对均质装置的导流筒的上端开口,导流筒靠近接浆杯的杯体内壁放置,如图4所示。当豆浆机制浆结束后,开启排浆阀,在粉碎腔内熟化的浆液从排浆管流出,经过导流筒引流,从导流筒的排出口排出后进入接浆杯中,浆液的流动轨迹如图4中的箭头所述。对于由于快速排浆流到引流部的浆液,会逐渐沿引流部的斜面汇聚流入导流筒内。由于均质装置的设置,尤其是由于导流筒的存在,使得浆液从排浆管排出后,分别处于两个空间内,即空间I和空间2,其中空间I为导流筒内,空间2为导流筒外的接浆杯内空间。在第一次排浆过程中,先排出的浆液首先进入导流筒的空间I内,然后通过导流筒的出浆口进入空间2内,由于开始排出的浆液较浓,最终沉积在接浆杯10底部。接着对于第二次排浆过程,浆液从空间I通过出浆口流入空间2内,由于第二次排出的浆液密度较第一次要小,冲击接浆杯10底部的浆液使其向外扩散并且向上浮动,即第二次排出的浆液与第一次排出的浆液进行混合。而对于第三次排出的浆液,其密度又较前两次混合后的密度小,当受到第三次排浆过程的冲击,原先沉积在杯底的浆液会从杯底向外扩散并且向上浮动,与前两次混合后的浆液进行混合均质,依此类推,后一次排出的浆液都会与先前排出浆液混合,因此最终达到较好的均质效果,有效地解决分层问题,保证用户的饮用口感。另外,由图中可以看出,导流筒位于引流部的一侧,在使用时,导流筒的出浆口靠近接浆杯的内壁,除了具有上文中介绍的浆液冲击杯底的反作用力,还具有浆液冲击接浆杯内壁产生的另一个反作用力,能够增强浆液的混合和均质效果。
[0047]当使用完成后,均质装置很容易拆卸下来,用户既能够很方便地对其进行清洗,以及后续的收纳,还能够将该均质装置与茶壶等器件配合使用,将其作为过滤漏斗用来过滤茶叶、油等等。
[0048]实施例二
[0049]豆浆机的整机结构如实施例一中所述,其差别在于均质装置的安装位置,该实施例中,均质装置通过支撑装置设于接浆杯内。均质装置的结构及其安装位置如图5所示。
[0050 ]如图5中接楽杯中放置均质装置142,该均质装置142包括引流部1421、竖向设置的导流筒1422以及支撑装置1423。其中导流筒1422为长管形的圆柱体,支撑装置1423包括环形支撑架,该环形支撑架位于导流筒的出浆口附近,而为了保证支撑装置的固定效果,在支撑架上还设有多个竖向分布的钢丝支撑条,这些支撑条的一端固定在环形支撑架上,另一端固定于引流部的下端。该均质装置整体为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支撑条的外侧与接浆杯的内壁相抵靠,既达到稳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