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柄控制的电热锅,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热锅是目前家庭中常见的烹饪电器,并且以其使用方便,不受燃气限制等优点受到使用者的广泛欢迎。在现有技术中,电热锅还存在有如下缺陷:(1)现有技术的电热锅的控制电路一般设置在锅体的底部,因此在操作不方便,且容易漏电。(2)电热锅的电源插孔普遍设置在外锅体的底部,因此锅内一旦进水则会发生短路现象,危及人身安全,烧坏电热锅的控制电路,或者会发生火灾,造成较大的损失。(3)现有技术中温控器一般采用常规的双金属片温度温控器,因此需要在外锅体的底部开口,当温控器出现故障之后,将底部开口打开,然后进行温控器的更换。由于需要在外锅体的底部开口,因此增加了工艺的复杂程度,同时也增加了成本,并且影响了电热锅整体的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将控制部分设置在手柄上,密封效果大大提高,因此大大提高了防水性能的手柄控制的电热锅。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手柄控制的电热锅,包括锅体以及固定在锅体上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体为内锅体和外锅体组成的复合锅体,外锅体固定在内锅体外部;在内锅体底部设置有发热盘,发热盘包括电热管和与之配合的导热板,所述的手柄为控制手柄,控制手柄上固定有控制元件,控制元件与发热盘中的电热管组成控制电路。
优选的,在所述的发热盘中,电热管为一根或套设的多根电热管,所述的导热板包括紧贴内锅体固定的锅底导热板和固定在锅底导热板底部的电热管导热板,电热管设置在锅底导热板和电热管导热板之间,在加热管导热板上设置有与电热管配合的凹糟。
优选的,所述的外锅体的上边沿与内锅体的上边沿平齐固定或外锅体固定在内锅体的中下部。
优选的,在所述的内锅体的底部设置将电热管包裹在内的底座,并在底座和控制手柄之间设置外罩。
优选的,所述的控制手柄包括握持部以及固定在握持部前端的固定块,握持部固定在固定块后端面的上端且与固定块为一体设计,握持部为向上拱起的曲线状,控制手柄中部为用于控制元件走线的手柄内腔,手柄内腔自握持部的后端向前延伸至固定块的前端面。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块的前端面为与锅体配合的弧形面。
优选的,所述的控制元件包括船型开关、电源插孔、温控器、温控器指示灯以及电源指示灯,温控器指示灯并联在温控两端,温控器设置在所述固定块后端面的下端;船型开关设置有多个,并排设置在握持部后部,电源插孔设置在握持部的后端面上。
优选的,在所述的固定块的两侧以及下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与锅体固定的固定孔。
优选的,所述的温控器为压力式可调温控器,在压力式可调温控器中,用于感温的压力腔固定在内锅体的底部,用于传导温度的导压管自压力腔处延伸至温控器处。
优选的,所述的内锅体为弧形面或边沿向下弯曲的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在本手柄控制的电热锅中,由于控制元件以及控制电路设置在控制手柄内,因此控制元件以及控制电路与外锅体隔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大大降低了控制电路以及控制元件与水接触的可能性;而电热管固定在内锅体的底部,因此即使外锅体与内锅体之间的空腔内进水,也不会与控制电路发生接触,因此大大提高了本手柄控制的电热锅的防水性能。
2、通过将控制部分设置在控制手柄上,方便烹饪时的操作,提高了效率。
3、握持部为向上拱起的弯曲式或直线式设计,因此提高了抓握时的舒适度。
4、固定块的前端面为弧形面,方便与外锅体弧形的外表面配合固定。
5、控制手柄为中空的设计,其内部为手柄内腔,通过设置手柄内腔,方便控制元件的走线。
6、温控器采用压力式可调温控器,当压力式可调温控器出现故障后,仅需打开手柄空腔即可修复,由于控制部分设置在控制手柄空腔处,因此无需在外锅体底部开孔,降低了工艺的复杂程度,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并且保证了电热锅整体的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实施例1正视图。
图2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实施例1仰视图。
图3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控制手柄仰视图。
图4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控制手柄右视图。
图5为手柄控制的电热管导热板正视图。
图6为手柄控制的电热管导热板侧视图。
图7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控制电路原理图。
图8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控制实施例2正视图。
图9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控制实施例3正视图。
图10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控制实施例4正视图。
图11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控制实施例6正视图。
图12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控制实施例7正视图。
图13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控制实施例8正视图。
图14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控制实施例9正视图。
图15为手柄控制的电热锅控制实施例10正视图。
其中:1、外锅体 2、控制手柄 3、内锅体 4、发热盘 5、固定孔 6、温控器 7、握持部 8、船型开关 9、电源插孔 10、手柄内腔 11、压力腔 12、导压管 13、外罩 14、底座 15、凹槽 16、电源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15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图1~2所示,一种手柄控制的电热锅,包括内锅体3和外锅体1组成的锅体,外锅体1包裹固定在内锅体3底部,在本实施例中,外锅体1采用全包裹的结构,即外锅体1的上边沿周圈与内锅体3的上边沿周圈平齐固定。外锅体1组成本手柄控制的电热锅的外壳,内锅体3的上表面为本手柄控制的电热锅的烹饪面,在内锅体3的下表面上固定有发热盘4,发热盘4在通电后对内锅体3进行加热。外锅体1可以采用与内锅体3相同的不锈钢材质,也可以是塑料等其他材料制成,外锅体1也可以由固定座代替。
发热盘4包括锅体导热板、电热管以及电热管导热板,其中锅体导热板为平面板,紧贴内锅体3的底面固定,电热管导热板固定在锅体导热板的底部,电热管固定在锅体导热板与电热管导热板之间。电热管可以设置一根或套装的2~20根,在电热管导热板上设置有与电热管配合的凹槽15,如图5~6所示。发热盘4中电热管的接线端沿内锅体3向上弯曲后延伸至控制手柄2内,在控制手柄2内完成接线。
在压力式可调温控器中,包括用于感温的压力腔11和用于传导压力的导压管12,其中压力腔11固定在内锅体3的底部,导压管12自压力腔11处延伸至控制手柄2处,由于压力式可调温控器的压力腔11以及导压管12属于不通电的长寿命元件,因此当压力式可调温控器出现故障后,仅需更换其通电部分即可,由于控制部分设置在控制手柄2处,因此无需在外锅体1底部开孔,只需打开控制手柄2即可,因此降低了工艺的复杂程度,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并且保证了电热锅整体的美观。
在外锅体1的一侧固定有控制手柄2,在控制手柄2设置有控制元件,控制元件以及固定在内锅体3上的发热盘4中的电热管连接组成本手柄控制的电热锅的控制电路,在本手柄控制的电热锅中,由于控制元件以及控制电路设置在控制手柄内,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大大降低了控制电路以及控制元件与水接触的可能性;同时外锅体1与内锅体3之间间隔形成空腔,而发热盘4固定在内锅体3的底部,因此即使外锅体1与内锅体3之间的空腔内进水,也不会与发热盘4中电热管的接线端发生接触,因此大大提高了本手柄控制的电热锅的防水性能。
如图3~4所示,控制手柄2包括握持部7以及握持部7前端的固定块,握持部7与固定块为一体设计,控制手柄2为中空的设计,其内部为手柄内腔10,手柄内腔10自握持部7的后端向前延伸到固定块的前端面。握持部7为向上拱起的弯曲式设计或直线设计,因此提高了抓握时的舒适度。握持部7固定在固定块后端面的上端,固定块的前端面为弧形面,方便与外锅体1弧形的外表面配合固定。在固定块的两侧及底部分别设置有固定孔5,通过固定孔5实现控制手柄2与外锅体1的固定连接。用于连接控制手柄2中控制元件的导线从手柄内腔10中走线,并与固定在内锅体3底部的发热盘4中的电热管连接,实现对发热盘4中电热管的控制。在控制手柄2的上方设置有同时接入控制电路中的电源指示灯16。
在固定块后端面的下部设置有温控器6,在握持部7的后部并排设置有多个船型开关8,在握持部7的后端面上还设置有用于引入供电电源的电源插孔9,温控器6、握持部7以及船型开关8组成上述的控制手柄2中的控制元件。在本手柄控制的电热锅中,船型开关8采用市售常见的内置指示灯的开关,当相应的船型开关8接通之后其内部的指示灯亮起,对船型开关8的工作状态进行指示。
如图7所示,在本手柄控制的电热锅的控制电路中,火线L串联熔断器FU1和开关S4之后同时并联开关S1~S3的一端,开关S1~S3的另一端分别并联电阻R1~R3之后连接到零线N,在电阻R1~R3的两端分别并联有指示灯L1~L3,指示灯L1~L3分别为开关S1~S3内部自带的指示灯。在图7所示的电路原理图中,电阻R1~R3为上述的发热盘4中的电热管,即在本手柄控制的电热锅中,设置有三支电热管,开关S1~S3为上述的船型开关8,用于实现将不同的电热管接入供电回路中。开关S4为上述的温控器6,在开关S4的两端并联有指示灯L2,指示灯L2为温控器指示灯,当温控器S4故障时温控器指示灯亮起,通过温控器6可以对烹饪时的工作温度进行调节。指示灯L1为上述的电源指示灯16.
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当需要使用本手柄控制的电热锅进行烹饪时,首先将外部电源插入控制手柄2后部的电源插孔9中。操作人员根据烹饪要求选择相应数量的电热管,并通过对开关S1~S3的操作,将不同数量的电热管接入电路中。
在烹饪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调节温控器6对烹饪面的温度进行选择,以保证合适的烹饪温度。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2中,外锅体1与内锅体3之间未采用全包裹的结构,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锅体1的上边沿周圈未与内锅体3的上边沿周圈平齐设置,外锅体1的上边沿前端固定在内锅体3的中下部,即采用了半包裹的结构。此时发热盘4的接线端和导压管12从外锅体1中引出后连接至控制手柄2处,并在外锅体1和控制手柄2之间设置外罩13,外罩13将从外锅体1中引出的发热盘4和导压管12包裹。实施例2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外锅体由底座14进行代替,底座14将发热盘4以及压力式可调温控器的压力腔11进行包裹,此时发热盘4中的电热管的接线端和导压管12从底座中引出后连接至控制手柄2处,并在底座和控制手柄2之间设置外罩13,外罩13将从底座中引出的发热盘4和导压管12包裹。实施例3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包括内锅体3以及设置在内锅体3底部的底座14,控制手柄2设置在底座的侧部,底座14即起到外锅体1的作用,内锅体3的烹饪面为平面,电热管固定在内锅体3的底面。电热管的接线端延伸至控制手柄2内完成接线。实施例4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5中,在外锅体1上设置有锅耳,锅耳与控制手柄2相对设置在外锅体1的另一端,因此更有利于对锅体的移动。
实施例6:
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体3的锅底与锅口的尺寸相同的设计,其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相同,发热盘4中的电热管的接线端位于内锅体3的底部,此时在电热管的接线端处涂敷高温密封胶,然后将连接导线从高温密封胶中引出与控制手柄2中的线路连接。实施例6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7:
实施例7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体3的底面采用半球形的弧状设计,发热盘4中的电热管与内锅体3的底面配合弯折成圆弧状,发热盘4的接线端位于内锅体3的底部,此时在电热管的接线端处涂敷高温密封胶,然后将连接导线从高温密封胶中引出与控制手柄2中的线路连接。实施例7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8:
实施例8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盘4中电热管的接线端向上弯折与内锅体3的底面与侧面的过渡圆弧相配合,此时在电热管的接线端处涂敷高温密封胶,然后将连接导线从高温密封胶中引出与控制手柄2中的线路连接。实施例8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9:
实施例9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盘4的接线端在圆弧段开口处的外延段向上弯折后再次向水平方向弯曲。此时在内锅体3的接线端处涂敷高温密封胶,然后将连接导线从高温密封胶中引出与控制手柄2中的线路连接。实施例9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0: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船型开关8未设置在控制手柄2握持部7的下方,而是设置在握持部7的上表面,本实施例其余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