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喝水用杯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躺着喝水的杯子。
背景技术:
水杯作为人们频繁使用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其样式也多种多样,以盖杯居多。有的为了方便儿童等,在杯盖上设置吸管,此种杯子在使用时,为了防止漏水,都使杯体处于口部朝上、底部朝下的正向放置状态,依靠人体嘴部的抽吸力将杯体内盛放的水吸到吸管内,然后抽吸到嘴内。众所周知,此种水杯随着吸管的加长,所需要的吸力也随之增大,这对体质虚弱的卧床病人是非常大的考验,需要增大病人的额外体力消耗,不利于康复。
为此,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110209316.8公开了一种水杯,其在杯体底部设置有一个可伸缩的吸管,并在杯体内设置一插孔座,吸管的内端头刚好能插入插孔座,依靠插孔座实现吸管的通断,即吸管的内端头脱离插孔座后,杯体内的水流入吸管,可以从吸管的外端头流入嘴里,从而实现卧饮。但是,此种水杯在将吸管插入插孔座后,吸管内仍储存了较多的水,需要卧床人员在饮用完吸管内的水后,方可抽离吸管;否则,吸管内的水就会洒落在病人的衣服或者床被上。这就需要病人和服侍人员之间密切配合,操作不便。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510453742.4还公开了一种便于卧床病人饮水用饮水杯,其在杯体下部螺纹连接有一顶部敞口的空心杯座,杯座中固定有“L” 型结构且上端口密封的硬质通水管,杯体的底壁上设有空心筒状的密封部,硬质通水管的上部开设有透水孔且穿设在密封部的空心内。依靠杯座旋转,带动硬质通水管的上部上下移动,实现密封部对透水孔的开关。此种饮水杯除存在同201110209316.8一样的问题外;还由于杯体密封,随着饮水的增多,需要向杯体内补气,以维持杯内气压,正常饮水,而补充的气体只能由硬质通水管进行,如此气体就将硬质通水管内的水暂时顶出,产生声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于卧式饮水的水杯盖及水杯,能适合于在躺着的情况下自由控制杯子内水路的通断,不漏水,方便喝水。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方案是:发明一种适合于卧式饮水的水杯盖,包括盖体,其特征在于:盖体包括压盖、转动盖和底盖,底盖中部开口,转动盖位于底盖上方,转动盖的中部与压盖铰接、一端扣在底盖的开口处,在压盖上设置水嘴,所述的水嘴与底盖的开口相连通,压盖底部和转动盖上部之间设置弹簧,当弹簧复位时,转动盖能把底盖上的开口密封住。
优选的,包括把手,把手铰接到转动盖的另一端。压盖和底盖之间通过螺栓相固定联接。
把手的下端外侧上开设盖槽,当把手翻转贴到压盖上时盖槽恰好能盖住水嘴。杯体的底部联接密封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压盖上铰接旋转盖,倾斜杯体,当按动把手时,旋转盖从底盖中打开,杯子里的水就会流出,外面的空气从水路上方的剩余空间内进入杯体内,维持杯体内外气压平衡,保证杯子里的水自然流出,不需要抽吸避免了呛水,尤其是对于卧床的体弱病人,更加方便,利于病人康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螺栓;2、压盖;2-1、水嘴;3、螺栓;4、弹簧;5、销轴;6、小轴;7、把手;7-1、盖槽;8、转动盖;9、底盖;10、杯体;11、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所示,在杯体1的下方拧上密封盖11,杯体1的上方敞口处装配底盖9,底盖9的中部开口,底盖9通过螺栓1、3与压盖2联接在一起。转动盖8位于底盖9上方,转动盖8的中部与压盖2通过销轴5铰接,转动盖8的一端扣在底盖9上的开口处、另一端通过小轴6铰接把手7,把手的下端外侧上开设盖槽,在压盖2上设置水嘴2-1,当把手7翻转贴到压盖2上时盖槽7-1恰好能盖住水嘴2-1。压盖2底部和转动盖8上部之间设置弹簧4,当弹簧4复位时,转动盖8能把底盖上的开口密封住。
旋开密封盖11,向杯体内倒入水,然后拧紧密封盖。人在躺着的情况下,将杯子倾斜,按动把手7,转动盖8绕销轴5转动,转动盖的一端偏转后与杯口之间出现缝隙,水路打开,从水嘴2-1流入嘴中。在此过程中,缝隙上方的空气进入杯子内,维持杯体内外气压平衡,保证里面的水自然流出。
喝完水后,绕小轴6转动把手7,把手7旋转后贴合在压盖2上,把手7上的盖槽7-1恰好扣在水嘴2-1上,保证了水嘴的卫生。
需要清洗杯盖时,拧下螺栓1、3,先将压盖2取下,然后再将转动盖8、底盖9取下清洗即可。
本发明阐述的水杯可以用来喝小米粥等稀饭。把手旋转后贴合在压盖上,将杯子倒置压盖朝下放置在桌面上,旋开密封盖,向杯体内倒入小米粥,然后拧紧密封盖。杯子倒置的情况下,固体的小米颗粒下沉到杯口处,如此杯子倾斜后,按动把手小米粥流出。此时首先喝到的是小米颗粒,而现有的杯子喝小米粥时,小米颗粒沉底,首先喝到的是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组合、变更或改型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