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水冷管道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设及混凝±冷却,特别是设及一种大体积混凝±水冷管道系统。 技术背景:
[0002] 大体积混凝±在诱筑成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混凝±表面热量散发较 快而中屯、热量散发缓慢,故会在混凝±中屯、与混凝±表面形成明显温度梯度,产生对应的 温度应力,把混凝上拉裂形成裂缝。在控制大体积混凝上裂缝产生的诸多技术手段中,最为 实用和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水冷技术。自从1931年美国呈务局第一次在欧瓦希(Owyhee) 拱巧上试验了混凝±水冷技术开始,混凝±水冷技术已经在各种大体积混凝±建设项目中 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0003] 传统的水冷技术方案自身其实是存在缺陷的;传统的水冷管道铺设方法采用单进 单出、在混凝±中迂回通过的方式,该样的设置方法既不能有针对地控制混凝±内部呈径 向的温度梯度特点,也会在顺着冷却水流向的路径中产生新的温度梯度(进水口温度低吸 热快,而出水口温度高吸热慢),该样不仅不利于降低原有的温度梯度,还会使得原本呈径 向的温度梯度变得更为复杂,难W预测和控制;再者冷却用水所适宜的温度一般在30°c左 右,温度太低会在管道周边形成"冷击"效应,加剧裂缝的形成,而温度太高又失去了换热的 效率,所W如何制备并储存适宜温度的冷却水也是施工过程中的一道难题,传统水冷方法 为求实用多直接使用常温水进行冷却,亦或者少数使用温水进行换热但又无法精确控制其 给水温度,给控制过程带来不确定性;另外传统单进单出的水冷方案对换热后的热水往往 直接排放掉,无法加W利用,既浪费了其物力资源,又对环境产生了不好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时地对水冷速率进行智能、准确地控制的大体 积混凝±智能水冷系统。
[0005] 一种大体积混凝±水冷管道系统,在大体积混凝±中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每 间隔0. 8 -Im的纵向高度布置一层水冷管道;每一层水冷管道有多根管道,每一层水冷管道 中,从大体积混凝上的边沿到中屯、,每间隔0. 8 -Im的水平距离布置一根管道,每层第一根 管道保持其距离大体积混凝上外边界0. 8 -Im的距离,沿着混凝±外围边界布置。
[0006]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优选地,所述管道为76mm内径的锻锋钢管,管道 转角处设接头,每处转角均保持角度为90°。
[0007] 优选地,同一根管道的出口端与进口端的水平距离控制在2mW内。
[000引优选地,每一层的管道纵向上下措置在10cm内。
[0009] 优选地,同一层不同管道的进出口开口端间隔设置,分散地布置在混凝±的侧面 上。
[0010] 优选地,在大体积混凝±中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每间隔Im的纵向高度布置一 层水冷管道。
[0011]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0012] 1)本实用新型热交换管道在平面上呈回形布置,每一平面层布置有若干根管道, 最外围管道保持其距离外边界0. 8 -Im的距离沿着混凝±外围布满整个边界,较里层管道 依次向里递进设置,保持其与外层管道在径向距离上0. 8 -Im的间隔,使四边的管道都与之 平行,此间隔距离有利于冷却水的吸热。
[0013] 2)本实用新型热交换管道的同一根管道两根进出水口的距离控制在2mW内,便 于管道的检查和管理;同一层不同管道的端口间隔开来分散地布置在混凝±的侧面上,避 免管道端口的集中造成局部冷却速度过大,产生温度梯度。
[0014] 3)为保证水冷效果,相邻两根管道之间在径向平面上保持0. 8 -Im的距离;每个 水平层各个管道的布置尽量保持在同一高度,如果施工条件不允许可将不同管道在纵向上 措置10cm;按照实际工程体量情况设定若干水平层管道,不同水平层的管道布置在纵向上 保持0. 8 -Im的距离,利于混凝±整体均匀散热。
[0015] 4)同一根管道可W在管道进出口两端交替进水,循环换热,可W精确控制每一根 管道中冷却水的进水温度和速率,有针对的对混凝±内部所呈现的温度特点进行控制,避 免引入新的温度梯度,在改善传统控制手段的同时提高混凝±温度控制效果及精度。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一种大体积混凝±水冷管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图2中的A-A截面图;
[0018] 图3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在建大体积混凝±的智能化水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中示出;热水箱1 -1、冷水箱1 -2、第一分流器2 -1、第二分流器2 -2、第;分流 器2 - 3、第四分流器2 - 4、第一电动;通阀口 4 - 1、第二电动;通阀口 4 - 2、第一电动球阀 4 - 3、第二电动球阀4 - 4、第S电动球阀4 - 5、第四电动球阀4 - 6、第一电磁阀4 - 7、第二 电磁阀4 - 8、温度传感器6、第一管道3 - 1、第二管道3 - 2、第^管道3 - 3、第四管道3 - 4、 第五管道3 - 5、第六管道3 - 6、第走管道3 - 7、第八管道3 - 8、第九管道3 - 9和第十管道 3 - 10〇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 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如此。
[0021] 如图1、2所示,一种大体积混凝±水冷管道系统,为设置在大体积混凝± 1中的多 根管道;在大体积混凝± 1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每间隔0. 8 -Im的纵向高度布置一层 水冷管道,每一层水冷管道有多根,从大体积混凝± 1的边沿到中屯、,每间隔0. 8 -Im的水 平距离布置一根水冷管道,每层水冷管道中,第一根管道保持其距离大体积混凝±外边界 0. 8 -Im的距离,沿着混凝±外围边界布置,如图1中的第走管道3 - 7和第八管道3 - 8,其 中第走管道3 - 7为去程管道,第八管道3 - 8为回程管道,第走管道3 - 7和第八管道3 - 8 是连通的;管道依次向内递进设置,与外层相邻管道的距离为0. 8 -Im;相邻水平层管道之 间纵向的高差为0. 8 -Im;优选管道为76mm内径的锻锋钢管,管道转角处设接头,每处转角 均保持角度为90°。优选同一根管道的出口端与进口端的水平距离控制在2mW内,便于管 道的检查和管理;优选同一水平层不同管道的进出口开口端间隔开来分散地布置在混凝± 的侧面上,避免管道端口的集中造成局部冷却速度过快,产生温度梯度。
[0022] 每层水冷管道的布置尽量保持在同一平面,如果施工条件不允许可将不同管道在 纵向上下措置10畑1。
[0023] 如图3所示,应用上述大体积混凝±水冷管道系统的在建大体积混凝±的智能化 水冷系统还包括交换辅助装置和控制装置。
[0024] 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3、温度传感器6、第一电动S通阀口 4-1、第二电动S通阀口 4 - 2、第一电动球阀4 - 3、第二电动球阀4 - 4、第S电动球阀4 - 5、第四电动球阀4 - 6、第 一电磁阀4 - 7、第二电磁阀4 - 8 ;控制器3分别与温度传感器6、第一电动;通阀口 4 - 1、 第二电动S通阀口 4 - 2、第一电动球阀4 - 3、第二电动球阀4 - 4、第S电动球阀4 - 5、第四 电动球阀4 - 6、第一电磁阀4 - 7和第二电磁阀4 - 8连接;温度传感器6有多个,分别安装 在第一分流器2 - 1、第=分流器2 - 3和大体积混凝± 1中,在大体积混凝± 1中多个温度 传感器6间隔设置在两根管道之间;大体积混凝± 1中在同一水平层两根间隔管道之间水 平距离各0. 4 - 0. 5m的位置预埋温度传感器6,使其分布在相邻两根管道中间,保持沿管道 长度每间隔4-6m长度在管道两侧各安置一处温度传感器6,管道拐角处增加一个温度传感 器6,温度传感器6的整体布置上在大体积混凝± 1的平面上呈放射形分布。
[0025] 热交换辅助装置包括热水箱1 -1、冷水箱1 -2、第一分流器2 -1、第二分流器2 -2、 第S分流器2 - 3、第四分流器2 - 4 ;热水箱1 - 1分别通过第一管道3 - 1、第九管道3 - 9和 第十管道3 - 10与第一电动S通阀口 4 - 1、第一分流器2 - 1和第二分流器2 - 2连接,第 一电动S通阀口 4 - 1分别通过第二管道3 - 2和第五管道3 - 5与第一分流器2 - 1和第二 分流器2 - 2连接;冷水箱1 - 2通过第S管道3 - 3与第二电动S通阀口 4 - 2连接,第二电 动S通阀口 4 - 2分别通过第四管道3 - 4和第六管道3 - 6与第S分流器2 - 3和第四分流 器2 - 4连接;热水箱1 - 1和冷水箱1 - 2内设有水累,累送水到第一管道3 - 1和第=管道 3 - 3 中。
[0026] 热水箱1 - 1与第一分流器2 - 1和第二分流器2 - 2连接的管道上分别设有第二 电磁阀4 - 8和第一电磁阀4 - 7 ;第一分流器2 - 1和第S分流器2 - 3分别通过多根管道 与大体积混凝± 1中多根去程管道连接;第一分流器2 -1与大体积混凝± 1中多根去程管 道连接的管道上设有第一电动球阀4 -3,第=分流器2 -3与大体积混凝± 1中多根去程管 道连接的管道上设有第二电动球阀4 - 4 ;第二分流器2 - 2和第四分流器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