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型排风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906176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智能型排风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的通风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型排风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由于传统建筑物受日晒,容易吸热,而不易散热,尤其混凝土建材制的建筑物,一旦白天受长期阳光照射,很容易吸热、不易散热,进而影响室内温度,提升室内温度,或者厂房为烤漆板搭建,一样很容易吸热,热流系由下往上升,不断地提升室内温度,因此在夏天里即使到了夜晚,屋内仍然是闷热难耐。
[0003]虽有的业者在屋顶上面加装固定洒水器,这样,必需额外加装水管及水路,不但浪费水源,喷洒面积未完全、不均匀,散热有限;有的业者,在屋顶加装散热风扇,靠机器旋转排出热空气,然装置该散热风扇成本高且须用电,施工需切割原屋顶;或有的更改建材的材质,但是防热建材或隔热建材售价高,有使用效期且不热也闷。
[0004]以往的建筑物可以见到在屋脊的最顶尖处上有一小屋顶,该小屋顶两侧为透风,可装置窗户或百页窗或网子,可将屋内热流经小屋顶两侧排出,但是遇下雨或台风时,风阻太大,强风伴着雨水也透过窗户渗透进入屋内,并不方便。
[0005]本发明人曾发明如图1所示的排风散热屋顶装置,包含有一屋顶10、一左泄水顶U、一右泄水顶12、一增设左泄水顶13、一增设右泄水顶14及一外屋顶15,屋顶10有一内透风口 16,屋顶10至少设有一左泄水顶11及一右泄水顶12,一左泄水顶11内有一左内阻隔111,左内阻隔111为左泄水顶11之顶端向上延伸所形成,右泄水顶内有一右内阻隔121,右内阻隔121为右泄水顶12之顶端向上延伸所形成,左内阻隔111与右内阻隔121之间即为内透风口 16,增设左泄水顶13位于左泄水顶11上方,下方设有泄水孔131,增设右泄水顶14位于右泄水顶12上方,下方设有泄水孔141,外屋顶15架设于屋顶10上方,与增设左泄水顶13、增设右泄水顶14之间各有一散热孔17。
[0006]当屋内的热空气由下往上流通至内透风口16,再由散热孔17排出热空气,由泄水孔131排出雨水,且由左内阻隔111、右内阻隔121阻挡外入的雨水,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
[0007]如图2所示,也为本案发明人所发明,包含有一屋顶20、一左泄水顶21、一右泄水顶22、一增设左泄水顶23、一增设右泄水顶24及一外屋顶25,屋顶20有一内透风口 26,屋顶25至少设有一左泄水顶21及一右泄水顶22,左泄水顶21内有一左内阻隔211,左内阻隔211为左泄水顶21之顶端向上延伸所形成,并该左内阻隔211与屋顶20之夹角小于一百二十度角,右泄水顶22内有一右内阻隔222,右内阻隔222为右泄水顶22之顶端向上延伸所形成,并该右内阻隔222与屋顶22之夹角小于一百二十度角,增设左泄水顶23直立于左泄水顶21上方,下方设有泄水孔231,增设右泄水顶24直立于右泄水顶22上方,下方设有泄水孔241,外屋顶25架设于屋顶20上方,与增设左泄水顶23、增设右泄水顶24之间各有一散热孔27。
[0008]当屋内之热空气由下往上流通至内透风口26,再由散热孔27排出热空气,由泄水孔排出雨水,且由左内阻隔23、右内阻隔24阻挡外入的雨水,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
[0009]上述两结构以及而后推出的「自然对流之屋顶装置」,都获得业界肯定。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主要目的提供将传统之烤漆板所搭建之建筑物作改建,将靠屋脊烤漆板拆除,于左、右泄水顶上方搭接一增设左、右泄水顶及外屋顶,施工简易、工程时间短、成本低廉、不破坏原有结构、安全无虞而达到自然通风挡雨目的的智能型排风散热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系提供屋内之热空气由下往上流通至排风口,再流至内透风口,再由散热孔排出热空气,以自由落体方式由泄水孔排出雨水,使经由并由散热孔落入之雨水,无法由左泄水顶与右泄水顶逆行而上,达到自然通风完全挡雨目的的智能型排风散热装置;
本发明第三目的系提供较为大角度A型之屋顶适用的智能型排风散热装置;
本发明第四目的系提供圆弧型之屋顶适用的智能型排风散热装置;
本发明第五目的系提供圆弧型之屋顶或棚架的智能型排风散热装置。
[0011]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智能型排风散热装置,包含有:
一屋顶,为一建筑物的顶端,屋顶有一内透风口,屋顶至少设有一左泄水顶及一右泄水顶;
一左泄水顶,位于屋顶上方的左边,有一左内阻隔,左内阻隔为左泄水顶之顶端延伸所形成;
一右泄水顶,位于屋顶上方的右边,有一右内阻隔,右内阻隔为右泄水顶之顶端延伸所形成;
一增设左泄水顶,位于左泄水顶上方,下方设有泄水孔;
一增设右泄水顶,位于右泄水顶上方,下方设有泄水孔;
一外屋顶,架设于屋顶上方,与增设左泄水顶、增设右泄水顶之间各有一散热孔;其特征在于:该左内阻隔与屋顶之夹角大于一百二十度角,该右内阻隔与屋顶之夹角也大于一百二十度角,并且左泄水顶与右泄水顶的行程大于外屋顶行程,散热孔开口数倍于泄水孔开口;
据此,屋内之热空气由下往上流通至内透风口,再由散热孔排出热空气,以自由落体方式由泄水孔排出雨水,该左泄水顶与右泄水顶的行程大于外屋顶行程,使经由并由散热孔落入之雨水量,数倍于从泄水孔进入的,藉以阻挡外入雨水无法由左泄水顶与右泄水顶逆行而上,借着构造更偏平滑顺降低风阻及不需动力排热,达到自然通风完全挡雨且降低风阻又节能无碳的目的。
[0012]作为优选,该泄水孔位置低于散热孔所在位置。
[0013]作为优选,该外屋顶散热孔位于增设左泄水顶下方,或散热孔位于增设泄水顶下方。
[0014]作为优选,该外屋顶为一圆弧型屋顶,其左内阻隔与屋顶之夹角最大为一百八十度角,该右内阻隔与屋顶之夹角最大也为一百八十度角。
[0015]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型排风散热装置,包含有:
一屋顶,为一建筑物的顶端,屋顶有一内透风口,屋顶至少设有一左泄水顶及一右泄水顶;
一左泄水顶,位于屋顶上方的左边,有一左内阻隔,左内阻隔为左泄水顶之顶端延伸所形成;
一右泄水顶,位于屋顶上方的右边,有一右内阻隔,右内阻隔为右泄水顶之顶端延伸所形成;
一增设左泄水顶,位于左泄水顶上方,下方设有泄水孔;
一增设右泄水顶,位于右泄水顶上方,下方设有泄水孔;
一外屋顶,架设于屋顶上方,与增设左泄水顶、增设右泄水顶之间各有一散热孔;其特征在于:该左内阻隔与屋顶之夹角为一百八十度角,该右内阻隔与屋顶之夹角也为一百八十度角,增设左泄水顶及增设右泄水顶上端各搭接于外屋顶上端,各设有一顶散热孔,并且左泄水顶与右泄水顶的行程大于外屋顶行程,顶散热孔之开口数倍大于泄水孔之开口 ;
据此,屋内之热空气由下往上流通至内透风口,再由散热孔及顶散热孔排出热空气,以自由落体方式由泄水孔排出雨水,该左泄水顶、右泄水顶与外屋顶的行程大于增设左泄水顶、增设右泄水顶行程,使经由顶散热孔落入之雨水量,数倍于从泄水孔能进入的,藉以阻挡雨水无法由左泄水顶与右泄水顶逆行而上,借着构造更偏平滑顺降低风阻及不需动力排热,达到自然通风完全挡雨且降低风阻又节能无碳的目的。
[0016]作为优选,该泄水孔位置低于散热孔所在位置。
[0017]本发明的第三个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型排风散热装置,包含有:
一屋顶,为一建筑物的顶端,有一内透风口,至少设有圆弧型之左泄水顶及右泄水顶; 一左泄水顶,位于屋顶上方的左边;
一右泄水顶,位于屋顶上方的右边;
一外屋顶,架设于屋顶上方;
其特征在于:该外屋顶与屋顶为上下位置,至少形成一外排风口,该外排风口之内具有至少一透风管,该透风管设有复数个不对称之透风孔;
据此,屋内之热空气由下往上流通至内透风口,再流至透风管经透风孔,再由外排风口排出热空气,并由透风管阻挡雨水进入内透风口,以自由落体方式由左、右泄水顶排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