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密肋复合结构体系和其龙骨单元、墙体、装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30920阅读:723来源:国知局
型钢密肋复合结构体系和其龙骨单元、墙体、装配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房屋墙体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型钢密肋复合结构体系和其龙骨单元、墙体、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建筑业特别是住宅产业以及其相关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土建方式,为了保证强度,墙体的重量比较大,考虑到运输成本,通常墙体在现场制作墙体骨架,这样,会增加施工人员负担,降低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型钢密肋复合结构体系和其龙骨单元、墙体、装配方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例提供了一种龙骨单元,包括龙骨框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钢筋网片,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均连接于所述龙骨框架内,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交;所述钢筋网片连接于所述龙骨框架的端面。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龙骨连接件和第二龙骨连接件;所述第一龙骨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龙骨连接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龙骨框架的外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龙骨单元。

优选地,所述龙骨框架呈四方结构,包括相对的两个型钢梁和相对的两个型钢柱;所述第一支撑件平行于所述型钢梁,且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相对的两个型钢柱;所述第二支撑件平行于所述型钢柱,且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相对的两个所述型钢梁。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设有至少两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围成窗框骨架;

和/或

所述第一支撑件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设有至少两个,两个相对的所述型钢梁分别为第一型钢梁与第二型钢梁,所述第一型钢梁、靠近所述第一型钢梁的所述第一支撑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围成门框骨架。

优选地,还包括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龙骨框架的顶角,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相交处,所述顶角与所述相交处位于同一四边形内,且位于所述窗框骨架或者所述门框骨架之外。

优选地,所述龙骨框架呈四方结构,包括相对的两个型钢梁和相对的两个型钢柱;所述第一支撑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沿所述龙骨框架的两条对角线设置;各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型钢梁与所述型钢柱,所述第二支撑件平行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墙体,包括多个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龙骨单元,相邻的两个所述龙骨单元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过渡连接件;至少部分所述龙骨单元沿水平方向排列,水平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所述龙骨单元通过所述第一过渡连接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连接件呈条状结构、l型结构、t型结构或者十字型结构。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过渡连接件,至少部分所述龙骨单元沿竖直方向排列,竖直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所述龙骨单元通过所述第二过渡连接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龙骨单元包括第一龙骨连接件和第二龙骨连接件;所述第一龙骨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龙骨连接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龙骨框架的外部,

所述第一龙骨连接件连接于所述龙骨框架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龙骨连接件设有第一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供所述第二过渡连接件插入;

和/或

所述第二龙骨连接件连接于所述龙骨框架的外侧,且所述第二龙骨连接件设有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二连接通道供所述第一过渡连接件插入。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型钢密肋复合结构体系,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墙体。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型钢密肋复合结构体系的装配方法,包括步骤:

s1:通过第二过渡连接件将多个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龙骨单元安装于底层基础,以形成底层墙体;

s2:通过第一过渡连接件将所述底层墙体中的各所述龙骨单元固定;

s3:将模板与所述底层墙体固定;

s4:向所述底层墙体浇筑混凝土;

s5:将所述底层墙体作为所述底层基础,并逐层重复步骤s1-s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龙骨单元,通过龙骨框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钢筋网片,形成墙体骨架,且通过框架结构,既保证了强度,又减轻了重量,同时能够预制,实现运输,因此,在使用时,直接将龙骨单元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以减轻施工人员负担,提高施工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龙骨单元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龙骨单元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龙骨单元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龙骨单元又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龙骨单元又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龙骨单元又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龙骨单元一种具体实施例第二角钢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龙骨单元一种具体实施例第一角钢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墙体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一过渡连接件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一过渡连接件又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一过渡连接件又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一过渡连接件又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二过渡连接件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龙骨单元;

11-龙骨框架;

12-混凝土层;

13-第一龙骨连接件;

131-第一角钢;

14-第二龙骨连接件;

141-第二角钢;

15-钢筋网片;

16-第一支撑件;

17-第二支撑件;

18-第三支撑件件;

2-第一过渡连接件;

3-第二过渡连接件。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文中所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的放置状态为参照。

如图9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墙体,包括多个龙骨单元1,相邻的两个龙骨单元1连接。

如图1-8所示,龙骨单元1包括龙骨框架11、第一支撑件16、第二支撑件17以及钢筋网片15,第一支撑件16、第二支撑件17均连接于龙骨框架11内,且第一支撑件16与第二支撑件17相交;钢筋网片15连接于龙骨框架11的端面,即龙骨框架11的两个端面可以均连接钢筋网片15,也可以仅一个端面连接钢筋网片15。

上述实施例通过龙骨框架11、第一支撑件16、第二支撑件17以及钢筋网片15,形成墙体骨架,且通过框架结构,既保证了强度,又减轻了重量,同时能够预制,实现运输,因此,在使用时,直接将龙骨单元1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以减轻施工人员负担,提高施工效率。

龙骨单元1还包括第一龙骨连接件13和第二龙骨连接件14;第一龙骨连接件13与第二龙骨连接件14分别连接于龙骨框架11的外部,用于连接相邻的龙骨单元1。通过增加第一龙骨连接件13和第二龙骨连接件14,能够方便相邻的龙骨单元1之间的连接。

龙骨框架11通常呈四方结构,以方便各龙骨单元1之间的排布和连接,具体地,四方结构包括相对的两个型钢梁和相对的两个型钢柱,型钢梁与型钢柱通常为槽钢,且槽钢的开口朝向龙骨框架11的内部,型钢梁的两端插入型钢柱的槽口,相邻的型钢梁与型钢柱通过螺钉或者焊接的方式连接。通过槽钢结构,能够增加龙骨框架11的强度。其中,第一支撑件16、第二支撑件17、型钢梁、型钢柱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件16平行于型钢梁,且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相对的两个型钢柱,如第一支撑件16的两端分别插入相对的两个型钢柱的开口,并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方式固定;第二支撑件17平行于型钢柱,且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相对的两个型钢梁,如第二支撑件17的两端分别插入相对的两个型钢梁的开口,并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方式固定,即第一支撑件16与第二支撑件17相互垂直。这种方式中,第一支撑件16、第二支撑件17可以各自仅设有一个,也可以设有多个。

第二种:如图5所示,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第一支撑件16和第二支撑件17均设有至少两个,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件16与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件17围成窗框骨架,在第一支撑件16、第二支撑件17均设有两个以上时,可以围成多个窗框骨架。

第三种:如图4所示,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第一支撑件16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件17设有至少两个,两个相对的型钢梁分别为第一型钢梁与第二型钢梁,第一型钢梁、靠近第一型钢梁的第一支撑件16、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件17围成门框骨架。

第四种: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件16设有两个,两个第一支撑件16分别沿龙骨框架11的两条对角线设置;各第二支撑件1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型钢梁与型钢柱,第二支撑件17平行于其中一个第一支撑件16,第二支撑件17可以设有四条,四条第二支撑件17顺次连接。

在第二种与第三种方式中,由于窗框骨架的窗框面积与门框骨架的门框面积通常较大,为了增加该种龙骨单元1的强度,龙骨单元1还包括第三支撑件18,如图4-5所示,第三支撑件18的一端连接于龙骨框架1的顶角,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7与第二支撑件18的相交处,顶角与相交处位于同一四边形内,且位于窗框骨架或者门框骨架之外。为了进一步增加龙骨单元1的强度,还可以包括第四支撑件,除龙骨框架11四个顶角所在的四边形以及窗框骨架或者门框骨架之外的四边形中,每个四边形的对角可以通过第四支撑件连接。当然,在第一种方式中,也可以设有第三支撑件18或者第四支撑件。

在同一龙骨单元1中,可以同时包括窗框骨架与门框骨架,也可以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方式任意组合。

上述四种方式中,第一支撑件16、第二支撑件17以及第三支撑件18在与龙骨框架11连接的一端,均可以直接插入槽钢的开口,再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

多个龙骨单元1可以在水平方向排列,也可以沿竖直方向排列。

为了方便相邻的两个龙骨单元1之间的连接,墙体还包括第一过渡连接件2;至少部分龙骨单元1沿水平方向排列,在水平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龙骨单元1通过第一过渡连接件2连接,即在龙骨单元1设有第二龙骨连接件14时,相邻的龙骨单元1上的第二龙骨连接件14通过第一过渡连接件2连接。

通常,第一过渡连接件2采用槽钢制成,以增加第一过渡连接件2的强度,进而提高墙体的整体刚度。

其中,第一过渡连接件2可以采用以下多种结构,以适应各种位置关系的龙骨单元1的连接。

第一种:条状结构,如图10所示,在相邻的两个龙骨单元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时,采用条状结构的第一过渡连接件2连接。

第二种:l型结构,如图11所示,包括相互垂直的两段,分别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垂直连接于第二段的一端,在第一过渡连接件2由槽钢制成时,第一段的槽口与第二段的槽口不连通。在相邻的两个龙骨单元1位于相互垂直的两个竖直面时,采用l型结构的第一过渡连接件2连接。

第三种:t型结构,如图12所示,与第二种l型结构相似,仅第一段垂直连接于第二段的中部。在同时需要连接相邻的三个龙骨单元1,且其中两个龙骨单元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另一个龙骨单元1位于与上述竖直平面垂直的另一竖直平面时,采用t型结构的第一过渡连接件2实现三个龙骨单元1的连接。

第四种:十字型结构,如图13所示,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段与第二段,通常第一段与第二段相交于中点。在同时需要连接相邻的四个龙骨单元1,且其中两个龙骨单元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另两个龙骨单元1位于与上述竖直平面垂直的另一竖直平面时,采用十字型结构的第一过渡连接件2实现四个龙骨单元1的连接。

为了进一步方便龙骨单元1在竖直方向的连接,墙体还包括第二过渡连接件3,如图14所示,至少部分龙骨单元1沿竖直方向排列,在竖直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龙骨单元1通过第二过渡连接件3连接,即在龙骨单元1包括第一龙骨连接件13时,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不同龙骨单元1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龙骨连接件13通过第二过渡连接件3连接。第二过渡连接件3通常由工字钢制成,以增加第二过渡连接件3的强度,进而增加墙体的可靠性。第二过渡连接件3也可以采用槽钢制成。

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龙骨连接件13设有第一连接通道,第一连接通道供第二过渡连接件3插入,即第二过渡连接件3插入第一连接通道,通过螺钉或者焊接的方式与第一龙骨连接件13固定。通过增加第一连接通道,能够提高相邻的两个龙骨单元1连接的可靠性。

第二龙骨连接件14设有第二连接通道,第二连接通道用于供第一过渡连接件2插入,即第一过渡连接件2插入第二连接通道,通过螺钉或者焊接的方式与第二龙骨连接件13固定。通过增加第二连接通道,能够提高相邻的两个龙骨单元1连接的可靠性。

在龙骨框架11为四方结构时,第一龙骨连接件13连接于型钢梁的外侧,第二龙骨连接件14连接于型钢柱的外侧。

第一龙骨连接件13与第二龙骨连接件14独自地可以通过角钢形成,即由两个角钢形成第一龙骨连接件13或者第二龙骨连接件14。角钢的两边沿各自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通常采用两边沿各自的延伸方向的长度不相等的角钢。如图2、9所示,第一龙骨连接件13可以由两个第一角钢131组合而成,第一角钢131的两边沿各自的延伸方向的长度不相等,第一角钢131的短边连接于龙骨框架11,且两个第一角钢131的短边相背离,这样,两个第一角钢131的长边与龙骨框架11之间形成第一连接通道,通常,第一连接通道的延伸方向可以与龙骨框架11垂直,也可以呈其它任一非零夹角;如图2、8所示,第二龙骨连接件14可以由两个第二角钢141组合而成,第二角钢141的两边沿各自的延伸方向的长度不相等,第二角钢141的短边连接于龙骨框架11,且两个第二角钢141的短边的外边缘贴合,这样,两个第一角钢131的长边与短边围成第二连接通道,通常,第二连接通道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型钢柱平行,也可以呈任一夹角。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型钢密肋复合结构体系,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墙体。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型钢密肋复合结构体系的装配方法,包括步骤:

s1:通过第二过渡连接件3将多个龙骨单元1安装于底层基础,以形成底层墙体;

s2:通过第一过渡连接件2将底层墙体中的各龙骨单元1固定;

s3:将模板与底层墙体固定,通常,模板安装于底层墙体的外侧,使模板与底层墙体之间形成填充空间;

s4:向底层墙体浇筑混凝土,即在填充空间填充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层12,如图2所示;

s5:将底层墙体作为底层基础,并重复步骤s1-s4逐层装配,即墙体是通过一层一层的底层墙体装配而成。

其中,在形成第一个底层墙体时,底层基础为地基,在后续的底层墙体中,底层基础为前一层的底层墙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