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混凝土脱模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188541阅读:89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混凝土脱模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检测领域,涉及一种便携式混凝土脱模器。



背景技术:

水泥混凝土作为一种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其物理力学性能的检测和研究是保障其安全使用的关键。在实验室中检测其物理力学性能经常需要在实验室制备大量的混凝土试件。实验室中的水泥混凝土试件是将经拌和得到的水泥混凝土浇筑到几种标准试模中,待混凝土养护成型后,经过脱模得到。现有的混凝土脱模方式有涂脱模剂、采用脱模机等。脱模剂种类较多,需要一定的费用,而且实际使用效果也不够理想,脱模剂会对水泥混凝土试件的表面成型产生一定的影响。现有的脱模器,通常采用高压气枪将水泥混凝土试件从模具内压出,这种高压脱模方法危险性高,当模具陈旧时,该方法往往不易奏效,容易卡模伤人,因此有必要改进。

实验室水泥混凝土试件一般在成型24小时后就会进行脱模养护,由于混凝土试件初期强度较低,若脱模不当,造成磕碰,很容易产生一些微小的初期开裂或边角破损,这些初期损伤经过养护后部分会发展较大裂缝,会造成后续实验测试结果不准确,因此,脱模装置需要对水泥混凝土试件进行磕碰防护,并且现有脱模器不能实现对不同尺寸水泥混凝土试件的脱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混凝土脱模器,该脱模器能够实现水泥混凝土试件的脱模,并且脱模的安全性较高,同时能够避免对水泥混凝土试件磕碰,能够实现对不同尺寸混凝土试件的脱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便携式混凝土脱模器包括底座、第一活动支架、第二活动支架、第三活动支架、第四活动支架、第一固定杆件、第二固定杆件、第一活动杆件、第二活动杆件、第一竖向滑轨、第二竖向滑槽、第一承轴及第二承轴;

第一活动支架、第二活动支架、第三活动支架及第四活动支架均竖立活动连接于底座上,且第一活动支架、第二活动支架、第三活动支架及第四活动支架呈矩形分布,第一固定杆件的下端竖立固定于第一活动支架上,第二固定杆件的下端竖立固定于第二活动支架上,第一竖向滑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动支架上端的侧面及第四活动支架上端的侧面相连接,第二竖向滑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动支架上端的侧面及第三活动支架上端的侧面相连接,第一活动杆件的下端活动连接于第一竖向滑轨内,第二活动杆件的下端活动连接于第二竖向滑槽内,第一承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动支架上端的侧面及第四活动支架上端的侧面相连接,第二承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动支架上端的侧面及第三活动支架上端的侧面相连接,且第一承轴及第二承轴位于第一竖向滑轨与第二竖向滑槽之间,第一活动杆件上、第二活动杆件上、第一固定杆件上及第二固定杆件上均设有用于对待脱模的塑料模具进行限位的限位件。

底座上开设有第一横向滑槽及第二横向滑槽,第一活动支架的下端及第二活动支架的下端活动连接于第一横向滑槽内,第三活动支架的下端及第四活动支架的下端活动连接于第二横向滑槽内。

第一活动支架的下端通过第一铰接螺栓连接于第一横向滑槽内,第二活动支架的下端通过第一铰接螺栓连接于第一横向滑槽内,第三活动支架的下端通过第三铰接螺栓连接于第二横向滑槽内,第四活动支架的下端通过第四铰接螺栓连接于第二横向滑槽内。

第一活动杆件的下端通过第五铰接螺栓活动连接于第一竖向滑轨内,第二活动杆件的下端通过第六铰接螺栓活动连接于第二竖向滑槽内。

限位件为l型限位滑块,其中,四个限位件均水平分布,且四个限位件分别套接于第一活动杆件上、第二活动杆件上、第一固定杆件上及第二固定杆件上。

限位件为l型钢片,其中,四个l型钢片均水平分布,且四个l型钢片分别固定于第一活动杆件上、第二活动杆件上、第一固定杆件上及第二固定杆件上。

还包括试件承台,试件承台通过弹簧设置于底座上,且试件承台正对待脱模的塑料模具,试件承台的上表面设有泡沫板薄木板。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便携式混凝土脱模器在具体操作时,通过调节第一活动支架、第二活动支架、第三活动支架及第四活动支架的位置,以适应不同长度的模具,同时通过第一活动杆件及第二活动杆件,以适应不同宽度的模具,在脱模过程中,只需将模具卡接于四个限位件之间,使模具自由下落,模具在自由下落的过程中,通过第一承轴及第二承轴对模具进行限位,从而使水泥混凝土试件在自身惯性的作用下继续下落,进而实现脱模,脱模的安全性较高,并且避免脱模过程中对水泥混凝土试件磕碰。

进一步,试件承台通过弹簧设置于底座上,且试件承台正对待脱模的塑料模具,试件承台的上表面设有泡沫板薄木板,通过泡沫板薄木板及弹簧逐渐消除水泥混凝土试件脱模后的动量,避免水泥混凝土试件脱模后发生磕碰。

附图说明

图1为限位件9为l型限位滑块时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限位件9为l型钢片时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试件承台4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底座1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l型限位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底座、2为弹簧、31为第一横向滑槽、32为第二横向滑槽、4为试件承台、51为第一活动支架、52为第二活动支架、53为第三活动支架、54为第四活动支架、61为第一竖向滑轨、62为第二竖向滑槽、7为第五铰接螺栓、81为第一活动杆件、82为第二活动杆件、9为限位件、101为第一固定杆件、102为第二固定杆件、111为第一承轴、112为第二承轴、12为塑料模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本发明所述的便携式混凝土脱模器包括底座1、第一活动支架51、第二活动支架52、第三活动支架53、第四活动支架54、第一固定杆件101、第二固定杆件102、第一活动杆件81、第二活动杆件82、第一竖向滑轨61、第二竖向滑槽62、第一承轴111及第二承轴112;第一活动支架51、第二活动支架52、第三活动支架53及第四活动支架54均竖立活动连接于底座1上,且第一活动支架51、第二活动支架52、第三活动支架53及第四活动支架54呈矩形分布,第一固定杆件101的下端竖立固定于第一活动支架51上,第二固定杆件102的下端竖立固定于第二活动支架52上,第一竖向滑轨6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动支架51上端的侧面及第四活动支架54上端的侧面相连接,第二竖向滑槽6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动支架52上端的侧面及第三活动支架53上端的侧面相连接,第一活动杆件81的下端活动连接于第一竖向滑轨61内,第二活动杆件82的下端活动连接于第二竖向滑槽62内,第一承轴1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动支架51上端的侧面及第四活动支架54上端的侧面相连接,第二承轴11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动支架52上端的侧面及第三活动支架53上端的侧面相连接,且第一承轴111及第二承轴112位于第一竖向滑轨61与第二竖向滑槽62之间,第一活动杆件81上、第二活动杆件82上、第一固定杆件101上及第二固定杆件102上均设有用于对待脱模的塑料模具12进行限位的限位件9。

底座1上开设有第一横向滑槽31及第二横向滑槽32,第一活动支架51的下端及第二活动支架52的下端活动连接于第一横向滑槽31内,第三活动支架53的下端及第四活动支架54的下端活动连接于第二横向滑槽32内。

第一活动支架51的下端通过第一铰接螺栓连接于第一横向滑槽31内,第二活动支架52的下端通过第一铰接螺栓连接于第一横向滑槽31内,第三活动支架53的下端通过第三铰接螺栓连接于第二横向滑槽32内,第四活动支架54的下端通过第四铰接螺栓连接于第二横向滑槽32内。

第一活动杆件81的下端通过第五铰接螺栓7活动连接于第一竖向滑轨61内,第二活动杆件82的下端通过第六铰接螺栓活动连接于第二竖向滑槽62内。

限位件9为l型限位滑块,其中,四个限位件9均水平分布,且四个限位件9分别套接于第一活动杆件81上、第二活动杆件82上、第一固定杆件101上及第二固定杆件102上;或者所述限位件9为l型钢片,其中,四个l型钢片均水平分布,且四个l型钢片分别固定于第一活动杆件81上、第二活动杆件82上、第一固定杆件101上及第二固定杆件102上。

本发明还包括试件承台4,试件承台4通过弹簧2设置于底座1上,且试件承台4正对待脱模的塑料模具12,试件承台4的上表面设有泡沫板薄木板。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利用水泥混凝土自由下落过程中产生的较大惯性力及振动力,实现水泥混凝土与塑料模具12的顺利脱离开,其原理在于水泥混凝土本身质量较重,其在下落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大的动量,当在水泥混凝土自由下落一定高度后,限制塑料模具12的继续下落,水泥混凝土由于惯性继续下落,从而将水泥混凝土试件顺利从塑料模具12中脱离出来了。

底座1的尺寸大小为700×200×10mm,弹簧2采用线径为0.7mm、长度为20mm的压缩弹簧;第一横向滑槽31及第二横向滑槽32的尺寸均为600mm×7mm,弹簧2的数目为8个,试件承台4的上表面粘结有泡沫板薄木板,其中,泡沫板薄木板能够进行拆除更换,试件承台4用于承接脱模出的水泥混凝土试件,试件承台4与弹簧2一起对水泥混凝土试件下落产生的动量进行消散,达到保护水泥混凝土试件的目的。

本发明的具体脱模过程为:先调节第一活动支架51、第二活动支架52、第三活动支架53及第四活动支架54,以适应不同长度的塑料模具12,再调节第一活动杆件81及第二活动杆件82,以适应不同宽度的塑料模具12,然后将塑料模具12卡接于四个限位件9之间,使塑料模具12自由下落,在自由下落的过程中,通过第一承轴111及第二承轴112对塑料模具12进行限位,从而使塑料模具12中的水泥混凝土试件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下落,实现脱模,脱模后的水泥混凝土试件掉落到泡沫板薄木板上,通过泡沫板薄木板及弹簧2使水泥混凝土试件的动量消散。

以上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