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智能停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停车用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给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快捷的生活享受,但随着汽车的增多,停车问题也越来越多。
目前,随着汽车的数量的增多,停车位也在不断的增加与密集化,由于汽车驾驶员的粗心和技术的不过关,停车时常常发生剐蹭、碰撞等事故,易对车辆、周边人与物造成伤害,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亟需研发一种能够减少停车事故、能够保护车辆、能够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能够减小经济损失的智能停车用保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汽车驾驶员的粗心和技术的不过关,停车时常常发生剐蹭、碰撞等事故,易对车辆、周边人与物造成伤害,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停车事故、能够保护车辆、能够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能够减小经济损失的智能停车用保护装置。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智能停车用保护装置,包括有n形板和保护装置,n形板内设有保护装置。
优选地,保护装置包括有软连接、连接板、第一弹簧和橡胶板,软连接的顶端与n形板的内侧顶部连接,软连接的底端连接有连接板,软连接内的连接板顶部与n形板的内侧顶部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一弹簧,两个第一弹簧左右对称,连接板的底部水平连接有橡胶板。
优选地,还包括有提醒装置,n形板上设有提醒装置,提醒装置包括有第二弹簧、按钮、第三弹簧、接触块和蜂鸣器,n形板内侧顶部的中间开有凹槽,凹槽内的n形板内侧顶部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底端连接有按钮,凹槽左右两侧的n形板内侧顶部均连接有第三弹簧,两个第三弹簧的底端之间连接有接触块,n形板的顶部右侧连接有蜂鸣器,蜂鸣器与按钮之间有电路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有竖板和滚轮,n形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竖板,竖板的内侧面从上至下均匀间隔的连接有多个滚轮。
优选地,竖板的顶部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n形板的底部连接,竖板的形状为长方体,竖板的制作材料为q235钢。
优选地,n形板的制作材料为不锈钢。
工作原理:将本发明安装在地面上,保护装置能够在汽车驾驶员进行停车时保护汽车,减少停车事故。
因为保护装置包括有软连接、连接板、第一弹簧和橡胶板,软连接的顶端与n形板的内侧顶部连接,软连接的底端连接有连接板,软连接内的连接板顶部与n形板的内侧顶部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一弹簧,两个第一弹簧左右对称,连接板的底部水平连接有橡胶板。所以汽车向后移动停车时软连接和橡胶板能够防止汽车剐蹭、碰撞其他的车辆、周边人与物,因此本发明能够减少停车事故、能够保护车辆、能够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能够减小经济损失的智能停车用保护装置。
因为还包括有提醒装置,n形板上设有提醒装置,提醒装置包括有第二弹簧、按钮、第三弹簧、接触块和蜂鸣器,n形板内侧顶部的中间开有凹槽,凹槽内的n形板内侧顶部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底端连接有按钮,凹槽左右两侧的n形板内侧顶部均连接有第三弹簧,两个第三弹簧的底端之间连接有接触块,n形板的顶部右侧连接有蜂鸣器,蜂鸣器与按钮之间有电路连接。汽车向后移动停车挤压软连接时,使软连接向后移动,软连接向后移动使接触块向后移动,接触块向后移动与按钮接触,蜂鸣器随响起,如此能够提醒汽车驾驶员已经停车到位,不需再向后移动。
因为还包括有竖板和滚轮,n形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竖板,竖板的内侧面从上至下均匀间隔的连接有多个滚轮。竖板和滚轮起导向作用,能够防止汽车磕碰n形板的内侧,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护汽车。
因为竖板的顶部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n形板的底部连接,竖板的形状为长方体,竖板的制作材料为q235钢,q235钢的承受能力大,能够延长竖板的使用年限。
因为n形板的制作材料为不锈钢,不锈钢不易生锈,能够延长n形板的使用年限。
(3)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保护装置和提醒装置能够防止汽车剐蹭、碰撞其他的车辆、周边人与物,从而达到了能够减少停车事故、能够保护车辆、能够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能够减小经济损失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n形板,2-保护装置,201-软连接,202-连接板,203-第一弹簧,204-橡胶板,3-提醒装置,301-凹槽,302-第二弹簧,303-按钮,304-第三弹簧,305-接触块,306-蜂鸣器,4-竖板,5-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智能停车用保护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有n形板1和保护装置2,n形板1内设有保护装置2。
实施例2
一种智能停车用保护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有n形板1和保护装置2,n形板1内设有保护装置2。
保护装置2包括有软连接201、连接板202、第一弹簧203和橡胶板204,软连接201的顶端与n形板1的内侧顶部连接,软连接201的底端连接有连接板202,软连接201内的连接板202顶部与n形板1的内侧顶部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一弹簧203,两个第一弹簧203左右对称,连接板202的底部水平连接有橡胶板204。
实施例3
一种智能停车用保护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有n形板1和保护装置2,n形板1内设有保护装置2。
保护装置2包括有软连接201、连接板202、第一弹簧203和橡胶板204,软连接201的顶端与n形板1的内侧顶部连接,软连接201的底端连接有连接板202,软连接201内的连接板202顶部与n形板1的内侧顶部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一弹簧203,两个第一弹簧203左右对称,连接板202的底部水平连接有橡胶板204。
还包括有提醒装置3,n形板1上设有提醒装置3,提醒装置3包括有第二弹簧302、按钮303、第三弹簧304、接触块305和蜂鸣器306,n形板1内侧顶部的中间开有凹槽301,凹槽301内的n形板1内侧顶部连接有第二弹簧302,第二弹簧302的底端连接有按钮303,凹槽301左右两侧的n形板1内侧顶部均连接有第三弹簧304,两个第三弹簧304的底端之间连接有接触块305,n形板1的顶部右侧连接有蜂鸣器306,蜂鸣器306与按钮303之间有电路连接。
实施例4
一种智能停车用保护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有n形板1和保护装置2,n形板1内设有保护装置2。
保护装置2包括有软连接201、连接板202、第一弹簧203和橡胶板204,软连接201的顶端与n形板1的内侧顶部连接,软连接201的底端连接有连接板202,软连接201内的连接板202顶部与n形板1的内侧顶部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一弹簧203,两个第一弹簧203左右对称,连接板202的底部水平连接有橡胶板204。
还包括有提醒装置3,n形板1上设有提醒装置3,提醒装置3包括有第二弹簧302、按钮303、第三弹簧304、接触块305和蜂鸣器306,n形板1内侧顶部的中间开有凹槽301,凹槽301内的n形板1内侧顶部连接有第二弹簧302,第二弹簧302的底端连接有按钮303,凹槽301左右两侧的n形板1内侧顶部均连接有第三弹簧304,两个第三弹簧304的底端之间连接有接触块305,n形板1的顶部右侧连接有蜂鸣器306,蜂鸣器306与按钮303之间有电路连接。
还包括有竖板4和滚轮5,n形板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竖板4,竖板4的内侧面从上至下均匀间隔的连接有多个滚轮5。
竖板4的顶部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n形板1的底部连接,竖板4的形状为长方体,竖板4的制作材料为q235钢。
n形板1的制作材料为不锈钢。
工作原理:将本发明安装在地面上,保护装置2能够在汽车驾驶员进行停车时保护汽车,减少停车事故。
因为保护装置2包括有软连接201、连接板202、第一弹簧203和橡胶板204,软连接201的顶端与n形板1的内侧顶部连接,软连接201的底端连接有连接板202,软连接201内的连接板202顶部与n形板1的内侧顶部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一弹簧203,两个第一弹簧203左右对称,连接板202的底部水平连接有橡胶板204。所以汽车向后移动停车时软连接201和橡胶板204能够防止汽车剐蹭、碰撞其他的车辆、周边人与物,因此本发明能够减少停车事故、能够保护车辆、能够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能够减小经济损失的智能停车用保护装置2。
因为还包括有提醒装置3,n形板1上设有提醒装置3,提醒装置3包括有第二弹簧302、按钮303、第三弹簧304、接触块305和蜂鸣器306,n形板1内侧顶部的中间开有凹槽301,凹槽301内的n形板1内侧顶部连接有第二弹簧302,第二弹簧302的底端连接有按钮303,凹槽301左右两侧的n形板1内侧顶部均连接有第三弹簧304,两个第三弹簧304的底端之间连接有接触块305,n形板1的顶部右侧连接有蜂鸣器306,蜂鸣器306与按钮303之间有电路连接。汽车向后移动停车挤压软连接201时,使软连接201向后移动,软连接201向后移动使接触块305向后移动,接触块305向后移动与按钮303接触,蜂鸣器306随响起,如此能够提醒汽车驾驶员已经停车到位,不需再向后移动。
因为还包括有竖板4和滚轮5,n形板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竖板4,竖板4的内侧面从上至下均匀间隔的连接有多个滚轮5。竖板4和滚轮5起导向作用,能够防止汽车磕碰n形板1的内侧,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护汽车。
因为竖板4的顶部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n形板1的底部连接,竖板4的形状为长方体,竖板4的制作材料为q235钢,q235钢的承受能力大,能够延长竖板4的使用年限。
因为n形板1的制作材料为不锈钢,不锈钢不易生锈,能够延长n形板1的使用年限。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