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护理人员用伤口清洗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护理人员用伤口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皮肤外伤是常见的外科病症,治疗的时候需要进行消毒和包扎,其中消毒尤为关键。目前通用的消毒方法是用消毒棉浸泡消毒液后直接擦涂伤口部位,由于直接与伤口接触,给患者带来了强烈地疼痛和不适感,消毒效果也不理想,容易引发炎症,给医护人员增加了极大的工作难度。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新型护理人员用伤口清洗装置。
[0005]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护理人员用伤口清洗装置,所述新型护理人员用伤口清洗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回收装置、位于所述回收装置下方的存放装置、位于所述回收装置右侧的第一杀菌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杀菌装置右侧的第一支架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装置上方的箱体装置、设置于所述箱体装置上的第二支架装置、位于所述箱体装置左侧的消毒液装置及位于所述消毒液装置左侧的喷洒装置。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新型护理人员用伤口清洗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防止与患者的伤口直接接触,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并且可以先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清洗,然后再对患者的伤口冲洗消毒液,清理效果显著,防止消毒液的浪费,并且可以对冲洗的冲洗液先进行消毒,同时可以对冲洗后的冲洗液及消毒液进行过滤回收,然后对回收后的冲洗液及消毒液进行杀菌消毒,以便回收处理,同时消毒液喷洒的均匀,可以均匀的喷洒在患者的伤口上,防止喷洒的不均匀,方便患者的伤口尽快的恢复。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发明新型护理人员用伤口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如图1所示,本发明新型护理人员用伤口清洗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I上方的回收装置2、位于所述回收装置2下方的存放装置3、位于所述回收装置2右侧的第一杀菌装置4、位于所述第一杀菌装置4右侧的第一支架装置5、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装置5上方的箱体装置6、设置于所述箱体装置6上的第二支架装置7、位于所述箱体装置6左侧的消毒液装置8及位于所述消毒液装置8左侧的喷洒装置9。
[0009]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I呈长方体,所述底板I水平放置,所述底板I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支撑块U、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下方的第一滚轮12、位于所述底板I上方的电源13及位于所述电源13上方的第一支撑杆14。所述第一支撑块1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底板I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I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呈半圆柱体状。所述第一滚轮1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下方,所述第一滚轮1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1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1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11内旋转。所述电源13与所述底板I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4呈V字形,所述第一支撑杆14的下端与所述电源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0]如图1所示,所述回收装置2包括第一横板21、位于所述第一横板21上方的第一隔板22、位于所述第一隔板22右侧的第一分流块23、位于所述第一横板21右侧的第一回收框24、位于所述第一回收框24内的第一过滤网25、位于所述第一回收框24右侧的第二回收框26、位于所述第二回收框26下方的第二支撑杆27、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7左侧的第一支架28、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8上方的第一斜杆29及位于所述第一横板21下方的第二支架20。所述第一横板2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板2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隔板2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隔板22竖直放置,所述第一隔板2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流块23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分流块23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流块23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隔板2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回收框24的横截面呈波浪状,所述第一横板21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回收框24的左端固定连接,由于所述第一回收框24采用波浪状设计,使得部分消毒液及冲洗液中的杂质可以在凹陷处沉淀,以便于清除杂质。所述第一过滤网25设有两个,所述第一过滤网25竖直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2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回收框24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过滤网25左侧的冲洗液及消毒液必须经过第一过滤网25的过滤,方便清除其中的杂质。所述第二回收框26的横截面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回收框26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回收框24的右端固定连接,使得冲洗液及消毒液集中在所述第一回收框24及第二回收框26之间,方便进行沉淀,所述第二回收框26上设有第一通孔261。所述第二支撑杆27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支撑杆27的下端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7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回收框2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8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8的一端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7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29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29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2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29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回收框2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20呈Z字形,所述第二支架20的一端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20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横板2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支架20上设有位于其右侧的第一横杆201,所述第一横杆201呈水平状,所述第一横杆201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架2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01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回收框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20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1]如图1所示,所述存放装置3包括存放箱31、位于所述存放箱31内的第二隔板32、位于所述第二隔板32下方的第一弹簧33、位于所述存放箱31右侧的第二弹簧34、位于所述存放箱31左侧的第二横杆35、位于所述第二横杆35上方的第一握持杆36、位于所述第二横杆35下方的第三支架37、位于所述第二支架20右侧的第四支架38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架38左侧的第二斜杆39。所述存放箱3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存放箱31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20上,所述存放箱31放置在所述第一横板21下方,防止杂质掉落在所述存放箱31内。所述第二隔板32呈长方体,所述第二隔板32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隔板32收容于所述存放箱箱31内,所述第二隔板32的侧面与所述存放箱3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隔板32可以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弹簧3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存放箱31内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弹簧33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3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隔板3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3的下端与所述存放箱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隔板3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弹簧3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存放箱31右侧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二弹簧34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弹簧34的左端与所述存放箱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4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架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5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横杆35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35的右端与所述存放箱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握持杆36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握持杆36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握持杆36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杆3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37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3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20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37的另一端呈竖直状且顶靠在所述第二横杆35的下表面上,从而对所述第二横杆35起到支撑作用,并且可以使得所述第二横杆35可以左右移动。所述第四支架38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38的一端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3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20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支架20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斜杆39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39的下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