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的外治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929306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的外治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的外治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 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0PD)是一种以 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防可治的疾病,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气流受 限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性反应有关。该 病可引起焦虑、抑郁等全身不良效应,并发症多,危害大。该病患病率较高,我国40岁以上 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高达8. 2%。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至2020年COro将位居全 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该病死亡率在我国农村地区居首 位,超过了冠心病、脑血管、肿瘤等疾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尤其是昆明 地区独特的地域特色(高海拔、烟民多、气候多变)导致患病人数高出全国其他地区。COPD 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每年因coro致残人数达500~1000万,致死人数达loo万,给 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该病反复发作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发 展为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该病致死致残率高,危害大,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持久有效的 方法延缓肺功能下降,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成为近年来关注的一个靶点。
[0003] coro稳定期的防治对于延缓肺功能下降,降低病死率非常重要。西医治疗coro多 采用氧疗、舒张支气管、抗炎等手段,虽对急性期疗效可观,但仍无法阻止其病情进展及延 缓肺功能持久下降。coro稳定期的干预常为临床医生所忽视,也尚无良策,且西医副作用较 多。而该时段恰恰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时段,此刻应充分发挥中医药非特异性免 疫调整的优势,以达到扶正防邪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医,尤其是 在一些慢性病中的运用,可以治疗西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突显出中医药独有的效优低毒, 标本兼顾的优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末乱,此之 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治 未病的理念早在黄帝时期即已提出。"21世纪的医学,已由以治病为目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 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WH0《迎接21世纪的挑战》)。这些理念符 合我国的国情和"预防为主"的卫生国策,并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包括"未病先 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层次。"瘥后"相当于慢性病的稳定期,"瘥后防复"即 是于稳定期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防止复发。
[0004] COPD稳定期属于中医的"肺胀"范畴,《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说:"肺胀则气 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肺胀的发生多属本虚标实,急性 加重期多属实证,以痰瘀为主,稳定期属虚证,以肺脾气虚及脾肾阳虚为主。临床多虚实夹 杂。然宗气亏虚、痰瘀胶结贯穿于始终。《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coro稳定期处 于正虚易于感邪的状态。反复呼吸道感染可引起coro不断加重,而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反 复呼吸道感染,因此coro稳定期应采用扶正达邪的方法。
[0005]《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穴位贴敷是将药 物贴敷于人体特定腧穴,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发挥药物"归经"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 病、增强抵抗力、扶正祛邪的作用。穴位贴敷应用较多的属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根据天人 相应理论,在夏日最炎热的季节三伏天通过穴位贴敷来治疗顽固沉疴。有研宄证实,穴位贴 敷能有效改善coro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提高临床有效率,是治疗COPD 稳定期的有效方法。中药穴位贴敷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但根据瘥后防复理论 用穴位贴敷治疗coro稳定期者甚为鲜见。

【发明内容】

[0006] 为通过中医的方法治疗C0PD,本发明提供一种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的外治 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对coro稳定期运用中药穴位贴敷,通过经络腧穴理论调整机体免疫, 体现中医防病治病的特色。
[0007] 本发明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的外治药物,由 下列质量份的组分组成:
[0013] (2)洗净并干燥步骤(1)所备各组分;
[0014] (3)将甘遂和附子进行混合粉碎至40~80目,得混合粉;
[0015] (4)将冰片用体积浓度为95%的乙醇溶解为饱和溶液;
[0016] (5)将白芥子、麻黄、生艾叶、肉桂、细辛和延胡索经粗碎至20~60目,再与步骤 (3)所得混合粉进行混合后粉碎至80~120目,得细粉;
[0017] (6)按粉浆比g/mL计1:0. 5~L5,将质量浓度为6~15%的淀粉浆与步骤(5) 所得细粉进行混合,混合过程中同时加入步骤(4)所得饱和溶液,搅拌直至得到团块状,即 得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的外治药物。
[0018] 所述淀粉浆为医用片剂常用的淀粉糊。
[0019] 其中,白芥子味辛性温,功擅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本草经疏》载:"白芥 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药品化义》载:"白芥 子……横行甚捷,……通行甚锐,专开结痰。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 通。"现代药理研宄,证实白芥子中含有芥子苷、芥子碱等有效成分,具有较好的镇咳、祛痰、 抗炎、平喘作用。芥子苷遇水分解为芥子油,易挥发,辛辣,为强效皮肤发红剂,有起泡作用。 《现代实用中药》载"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0020] 甘遂:性味:味苦、性寒、有毒;归经:脾经、肺经、肾经、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功 能:泻水逐饮、破积通便。《汤液本草》载:"甘遂可以通水,而其气直透达所结处。"甘遂有泻 水逐饮,消肿散结之功,为逐饮峻剂,二者合用,温肺利气,豁痰散结,可祛胸膈胶固之顽痰, 共为君药;麻黄、生艾叶宣肺解痉平喘,以缓主症,为臣药。
[0021] 麻黄:性味:辛、微苦,温;归经:肺、膀胱经。功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0022] 生艾叶:性味:辛、苦,温、无毒;归经:肝、脾、肾经。艾叶有平喘镇咳,祛痰,抗菌的 功效。研宄表明艾叶油能明显缓解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痉挛,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 用。
[0023] 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经:归心、肾、脾经。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附子还能显著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附子多糖对正常小鼠机体免疫有增强 作用。
[0024] 肉桂:性味:辛、甘,大热;归经:归肾、脾、心、肝经。功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 寒止痛,活血通经。
[0025] 细辛:性味:辛,温;归经:归心、肺、肾经。功能: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细 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温肺化饮之功,现代药理研宄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祛痰平喘、 抗菌的作用。细辛挥发油对组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明显对抗作用,所含的甲 基丁香油酚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显著松弛作用。
[0026] 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归经:归肝、脾经;功能:活血,利气,止痛。延胡索行气 通络,辅佐君药加强温化痰饮,利气通络之功,为佐药。
[0027] 冰片:性味:辛、苦,微寒;归经:归心、脾、肺经;功能: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冰片 辛透走窜引诸药入里,以开结散滞,为使药。现代药理证实冰片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功 效。
[0028] 本发明提供的外治药物的药理作用:白芥子具有平喘作用,与甘遂相配可以搜除 深伏于肺络胸胁之陈痰;延胡索理气通络;麻黄、艾叶都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麻黄宣 肺平喘、生艾叶解痉,可以治疗咳嗽咯痰,缓解气管痉挛引起的胸闷气喘;肉桂味甘辛,性大 热,能引火归源,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细辛温肺化饮;附子走而不守,细辛守而不走,两者配 伍相得益彰;附子、肉桂温肾助阳,增强免疫力,改善乏力症状,又可解决畏寒怕冷等阳虚的 本质问题。附子、肉桂温阳固本,正适本虚,亦为臣;现代药理研宄表明细辛、附子、肉桂、延 胡索都有抗炎作用,附子细辛配伍不仅可以增强温阳通脉之功,还有增效减毒的作用。以上 诸药气味芳香,辛香走窜,合用可增强透皮之效。诸药敷灸相应腧穴,循经弥散,共达温通宣 透、化痰平喘,扶正固本之功。本发明的各成分均为国家药材公司售产品。
[0029] 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及作用机制: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记载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的《五十二病方》,载有"朊……以蓟印其中颠",将白芥子捣烂外敷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乃 最早的外治法。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将乌头研末,鳖血调散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治法。 明代《普济方》记载将药物敷涌泉穴治疗鼻渊。清代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中记载治疗疾 病的方法以药物敷贴为主,并提出以膏统治百病的思想。穴位贴敷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 指导下,基于经络学说理论,将药物贴于相应的腧穴上,通过激发经络之气,调和气血阴阳, 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中 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联系在一 起,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人的机能活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 腑,外络于肢节,具有沟通内外、联系上下的作用,将人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腧穴是气血 汇聚的部位,药物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的特性,将药物贴敷于相应腧穴,通过皮 肤吸收后直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另外,腧穴受药物的化学、温度、压力等因素刺激,激发 经络之气,对人体产生调节作用。药物贴敷于人体穴位,该穴位的皮肤、神经、血管、淋巴等 均发生一系列变化。穴位贴敷的疗效可能与药物对经络低流阻通道的疏通作用有关。穴位 贴敷疗法称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口服给药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提高有效血药浓 度;腧穴为脏腑气血汇聚之处,药物刺激皮部后,激发体内神经激素通路,将刺激传入内脏 相应部位,具有放大增益效应。药物通过腧穴,不仅可以刺激穴位,而且与药物吸收的功效 相互叠加,相互作用产生双重调整效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