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下肢的平卧垫脚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306483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用于下肢的平卧垫脚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下肢的平卧垫脚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康复医辽的重视,早期康复理念得到深入推广和发展。而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的脑血管病、脊髓损伤患者是目前康复的主要对象,其中大部分患者遗留有瘫痪。这些患者早期如不及早进行合理的体位摆放,易致关节挛缩和畸形,严重影响后期行走和步行功能康复。

尤其是其中的伸肌痉挛和足下垂的病人,如不预防以后出现的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将导致病人后期行走和步行功能康复无法实现,也就是说患者将永远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抗痉挛体位是为了预防或减轻痉挛和畸形的出现,需要根据疾病特点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能够预防以后出现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

而目前临床上没有针对抗痉挛体位设计护具,多是用海绵垫、枕头、毛巾卷摆体位,首先给患者一种病床上的物件杂乱、病房不整洁的就医感受,此外存在护理患者的人员不能正确使用上述海绵垫、枕头、毛巾卷的现象。需要院方护理人员频繁查房、检查摆放状况,工作量大。

为此,需要设计、制造出符合抗痉挛体位要求的、供瘫痪患者使用的体位垫,解决早期瘫痪病人下肢的伸肌痉挛、足下垂问题,确保病人的姿势符合抗痉挛体位的要求,且轻松摆放到位并易于保持该姿势,真正意义上促进了病人的康复,也大大减轻了护理人员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下肢的平卧垫脚装置,能够确保患者下肢的摆放姿势处于正确的抗痉挛体位,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病房/病床的整洁度,进而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如下:

用于下肢的平卧垫脚装置,包括脚掌支撑板1、脚踝支撑件9、伸缩杆6、小腿支撑件5、小腿限位板4、脚踝限位板3、小腿固定带8和脚踝固定带13;其中,小腿支撑件5为矩形板,且水平放置,在小腿支撑件5顶部设有2个小腿限位板4,即小腿支撑件5与小腿限位板4共同围成“凹”字形结构;

脚踝支撑件9为矩形板,且水平放置,在脚踝支撑件9顶部设有2个脚踝限位板3,即脚踝支撑件9与脚踝限位板3共同围成“凹”字形结构;

通过伸缩杆6将脚踝支撑件9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和小腿支撑件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活动连接在一起;

脚掌支撑板1的一端与脚踝支撑件9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脚掌支撑板1的另一端的侧面与脚踝支撑件9的侧面之间设有调节带11;

在2个小腿限位板4之间设有小腿固定带8,通过小腿固定带8,将小腿固定在由小腿支撑件5与小腿限位板4围成的“凹”字形区域内;

在2个脚踝支撑件9之间设有脚踝固定带13,通过脚踝固定带13,将脚踝固定在由脚踝支撑件9与脚踝限位板3围成的“凹”字形区域内。

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下肢的平卧垫脚装置,能够确保患者下肢的摆放姿态处于正确的抗痉挛体位,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病房/病床的整洁度,进而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以往使用多个海绵垫、枕头、毛巾卷摆体位,床单位杂乱且照护人员不能正确使用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一目了然,易取好用,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保持病房的整洁,整体提升病人就医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足跟处的角度可调节,对于已经发生足下垂者,可根据患者情况调节足底角度进行矫正,起到康复治疗作用。对于没有发生足下垂者,则可调至90°进行预防。

本实用新型的体位垫(脚踝支撑件9和小腿支撑件5)具有一定的高度/厚度,能使下肢抬高,促进了瘫痪病人下肢静脉回流,预防长期卧床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本实用新型为下肢和足一体式设计,患者平卧时,足与下肢处于同一平面,轻松摆放于抗痉挛位,防止患者卧床时足下垂、内旋、外旋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结构为海绵+凹槽+固定绑带,顺应肢体自然弧度,有利于下肢抗痉挛体位的保持,减少皮肤受压,提升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肢体和足连接处分离式可调节设计,可满足不同身高病人的需要。对于长期卧床病人,从此处分离也便于观察内外踝皮肤情况,防止压疮形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2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脚掌支撑板1与脚踝支撑件9连接关系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4是通过调整调节带11与活动扣孔12配合位置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

参见图1、2和4,用于下肢的平卧垫脚装置,包括脚掌支撑板1、脚踝支撑件9、伸缩杆6、小腿支撑件5、小腿限位板4、脚踝限位板3、小腿固定带8和脚踝固定带13。其中,小腿支撑件5为矩形板,且水平放置,在小腿支撑件5顶部设有2个小腿限位板4,即小腿支撑件5与小腿限位板4共同围成“凹”字形结构。

脚踝支撑件9为矩形板,且水平放置,在脚踝支撑件9顶部设有2个脚踝限位板3,即脚踝支撑件9与脚踝限位板3共同围成“凹”字形结构。

通过伸缩杆6将脚踝支撑件9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和小腿支撑件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活动连接在一起。

脚掌支撑板1的一端与脚踝支撑件9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脚掌支撑板1的另一端的侧面与脚踝支撑件9的侧面之间设有调节带11。

在2个小腿限位板4之间设有小腿固定带8,通过小腿固定带8,将小腿固定在由小腿支撑件5与小腿限位板4围成的“凹”字形区域内。

在2个脚踝支撑件9之间设有脚踝固定带13,通过脚踝固定带13,将脚踝固定在由脚踝支撑件9与脚踝限位板3围成的“凹”字形区域内。

参见图3,在靠近小腿支撑件5一侧的脚踝支撑件9的端面上,设有孔。

伸缩杆6的一端与小腿支撑件5的端面固定连接。伸缩杆6的另一端插在脚踝支撑件9端面上的孔中,依据腿的实际长度,调节伸缩杆6插入脚踝支撑件9的深度,进而实现调节脚踝支撑件9与小腿支撑件5的整体长度。

参见图1、2和4,在靠近脚掌支撑板1一侧的脚踝限位板3上设有脚跟孔10。脚后跟自脚踝限位板3上的脚跟孔10探出,提高穿戴的舒适度。

参见图1和4,通过铰链14将脚掌支撑板1与脚踝限位板3活动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说,小腿支撑件5与小腿限位板4围成的凹面为平滑过渡的曲面。

参见图3,进一步说,脚踝支撑件9与脚踝限位板3围成的凹面为平滑过渡的曲面。

参见图1和4,在脚踝支撑件9的两侧分别设有2对以上的活动扣孔12。

调节带11的一端与脚掌支撑板1固定连接。调节带11的另一端插在一对活动扣孔12中。使用时,将调节带11插入的不同对的活动扣孔12,实现调节的脚掌支撑板1与脚踝限位板3之间的最大夹角,从而实现调整脚掌支撑板1与脚踝限位板3角度的效果。

优选的方案是,调节带11的另一端设有塞子。通过将塞子插入对应的活动扣孔12中,调节整脚掌支撑板1与脚踝限位板3之间的角度。进一步说,足跟处的角度可调节结构,能对于已经发生足下垂的状况,进行足底角度进行矫正,起到康复治疗作用。对于没有发生足下垂者,则可调至90°进行预防。

进一步说,在脚踝支撑件9的两侧分别设有3对活动扣孔12。

参见图1、2和4,在一个小腿限位板4上设有固定环7;另一个小腿限位板4与小腿固定带8的一端相连接;使用时,将小腿固定带8穿过对应的固定环7后,从而将小腿固定在由小腿支撑件5与小腿限位板4围成的“凹”字形区域内;

优选的方案是,在一个小腿限位板4上设有2个以上的固定环7;在另一个小腿限位板4上设有2个以上的小腿固定带8;小腿固定带8的数量与小腿限位板4上固定环7的数量相同;

参见图1、2和4,在一个脚踝限位板3上设有固定环7;另一个脚踝限位板3与脚踝固定带13的一端相连接;使用时,将脚踝固定带13穿过对应的固定环7后,从而将脚踝固定在由脚踝支撑件9与脚踝限位板3围成的“凹”字形区域内;优选的方案是,在一个脚踝限位板3上设有1个以上的固定环7;在另一个脚踝限位板3上设有1个以上的脚踝固定带13;脚踝固定带13的数量与脚踝限位板3上固定环7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说,在由脚踝支撑件9与脚踝限位板3围成的“凹”字形区域的表面铺设有海绵垫;

在由小腿支撑件5与小腿限位板4围成的“凹”字形区域的表面铺设有海绵垫。进一步说,脚踝支撑件9、小腿支撑件5的厚度在1.0~5.0cm之间,起到将患者下肢抬高的作用,促进了瘫痪病人下肢静脉回流,预防长期卧床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进一步说,小腿固定带8和脚踝固定带13的材质均为尼龙带;优选的方案是,在小腿固定带8和脚踝固定带13上分别设有母子贴,令小腿固定带8和/或脚踝固定带13穿过固定环7后与其自身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