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闭合单元、组织闭合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027479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组织闭合单元、组织闭合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织闭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消化道的吻合手术中,一般先使用直线型或弧线型吻合器对人体管状组织进行多角度的离断吻合,再使用圆管型吻合器对离断后的组织进行对接吻合。

然而,当使用直线型或者弧线型吻合器对人体管状组织进行离断吻合后,由于吻合口是线状的,尤其是在做低位直肠位置的时候,由于受到人体盆底操作空间的限制及其直线型器械摆角的限制,会出现交叉钉现象,这样,再使用圆管型吻合器吻合时会存在“猫耳朵”,不仅有瘘的风险,而且手术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风险且使用方便的组织闭合单元和组织闭合装置。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织闭合单元,其包括:

扎带,弯折呈U型状,并具有位于近端的连接部、位于远端的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连接于连接部与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之间的主体部;

第一扎带扣,可滑动地穿设于扎带上,并于初始状态下邻近第一自由端设置;

第二扎带扣,可滑动地穿设于扎带上,并于初始状态下邻近第二自由端设置,所述第二扎带扣与第一扎带扣相对设置,并且在和第一扎带扣相扣持后与扎带之间形成封闭的用以收容管状组织的空腔;

其中,所述第一扎带扣和第二扎带扣可沿主体部相对连接部同步移动,以逐渐缩小所述空腔并收紧所述管状组织,所述扎带还具有自所述连接部和/或主体部邻近连接部的位置处朝空腔内突伸的棘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棘刺自所述连接部中间位置处朝空腔内突伸,并在棘刺的外壁上突设有倒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棘刺自所述连接部内侧朝空腔内突伸有至少一对,至少一对所述棘刺在所述连接部内侧相互间隔且以连接部中心对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中心位置处未突设所述棘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与所述连接部两侧连接的主体部上均朝向空腔内突设有棘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两侧的主体部上的棘刺相向延伸,两个主体部上的所述棘刺之间形成有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朝向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用以与所述第一扎带扣或第二扎带扣单相配合滑动的第一棘齿;所述第一扎带扣和第二扎带扣分别具有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扎带上的套设部与套设部连接的定位扣,所述套设部内侧设有用以与所述扎带上的第一棘齿单向配合的第二棘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朝向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用以与所述第一扎带扣或第二扎带扣单相配合滑动的第一棘齿;所述第一扎带扣和第二扎带扣分别具有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扎带上的套设部、自套设部朝向空腔的一侧突伸的限位部和与套设部下侧相连接的定位扣,所述限位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棘齿单向配合的第二棘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组织闭合装置,其包括器械本体、如前述的组织闭合单元和连接器械本体和组织闭合单元的转接件,所述组织闭合单元还包括支撑所述扎带的第一夹座和第二夹座,所述第一夹座和第二夹座可相对打开和闭合,所述扎带沿所述第一夹座和第二夹座内侧延伸设置,并且于初始状态下,所述连接部位于第一夹座近端,所述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分别位于第一夹座和第二夹座远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管状组织闭合单元形成中心收拢的集束荷包,降低后续圆管型吻合器吻合后产生“猫耳朵”和瘘的风险,同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减少了手术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组织闭合装置的立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组织闭合装置的部分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组织闭合装置的器械本体的立体图。

图4是图图1所示组织闭合装置的转接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组织闭合装置的组织闭合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组织闭合单元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7是图5中组织闭合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9是图5所示组织闭合单元中扎带扣的立体图。

图10是图5所示组织闭合单元在初始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1是图5所示组织闭合单元在扎带扣相互扣持时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的扎带和扎带扣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中扎带扣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组织闭合装置另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部分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为清楚地表达本实用新型内所描述的位置与方向,以器械操作者作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一端为远端。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疗器械的实施方式,所述医疗器械可用于消化道的吻合手术中,具体为一组织闭合装置,其包括组织闭合单元1、器械本体2、连接在组织闭合单元1和器械本体2之间的转接件3。所述组织闭合单元1设置于远端,所述器械本体2设置于近端,所述转接件3连接于组织闭合单元1和器械本体2之间。

结合图2、图5至图11所示,所述组织闭合单元1包括可相对打开和闭合的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配合所述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设置的荷包组件13。

所述第一夹座11设有与所述第二夹座12旋转配合的第一基部111、自第一基部111朝向转接件3突伸的突耳112、自第一基部111朝向远端延伸的第一夹持部113。

所述第二夹座12设有与所述第一基部111相配合的第二基部121、自第二基部121朝向远端延伸的第二夹持部122。在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闭合时,所述第一夹持部113和第二夹持部122之间形成有用以收容管状组织的空腔110。

请参照图7至图11所示,所述第一基部111靠近突耳112的一侧形成有一U型槽、连接第一夹持部113的一侧形成为一支撑所述第二基部121的支撑部1111,所述U型槽和支撑部1111之间设置有一朝向第二夹座12方向开放设置的收容部1112。所述U型槽包括朝向第二基部121开口设置的第一槽1113、与第一槽1113间隔设置且靠近突耳112的第二槽1114、连接第一槽1113和第二槽1114的连通槽1115。所述第一槽1113和第二槽1114之间形成有挡部1116。

所述第二基部121靠近转接件3的一端设置有转轴1211、连接第二夹持部122的一侧形成为在闭合时与所述支撑部1111抵接的抵接部1212、转轴1211和抵接部1212之间连接设置有中间部1213。

安装时,将所述转轴1211自穿过第一槽1113和连通槽1115伸入定位至第二槽1114中。所述中间部1213收容至所述收容部1112内,并且在所述中间部1213和收容部1112底壁之间设置有一弹性元件14,用以在第二夹座12打开时与中间部1213内壁面相抵持,进而保持第二夹座12的打开状态。

所述突耳112、第一基部111相邻突耳112的位置处、第二基部121的中间部1213相邻转轴1211的位置在闭合后的整体外径小于第一基部111和第二基部121其他部分的外径。所述组织闭合单元1还包括套设于外径较小部分的第一基部111和第二基部121外围的驱动环15。所述器械本体2上设置有可带动驱动环15沿组织闭合单元1轴向移动的推拉元件(未图示)。所述推拉元件在带动驱动环15朝向近端移动时,可使第二基部121脱离驱动环15的束缚,并通过弹性元件14顶起而使第二夹座12向外打开;而在推动驱动环15朝远端移动时,所述驱动环15将第二夹座12逐渐收回,使得第二夹座12朝向第一夹座11移动而相互闭合。

所述第一夹持部113具有与第一基部111相连接的滑动部和固定于滑动部远端的挡块114。所述第二夹持部122对应第一基部111的滑动部也设置有滑动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部113和第二夹持部122的滑动部分别设有沿径向相互间隔的第一滑杆115和第二滑杆116、位于第一滑杆115和第二滑杆116之间的第三滑杆117。

所述第一滑杆115和第二滑杆116朝向空腔110的一侧分别凹设有一扎带槽1151,所述第一基部111与扎带槽1151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以定位荷包组件13的定位部1117。在所述第二夹持部122上,所述第一滑杆115和第二滑杆116于扎带槽1151的远端还设有朝扎带槽1151内突伸的定位凸块1221。在所述第一夹持部113上,所述挡块114上对应所述扎带槽1151设有开孔1141。

在所述第三滑杆117背离空腔110的外侧,所述第一基部111和挡块114沿轴向对应设置有一配合孔118。另外,所述第一基部111和第二基部121于第一滑杆115和第二滑杆116之间还沿轴向贯穿设置有一走刀槽119,所述走刀槽119延伸至第一夹持部113近端,并与空腔110相连通。

结合图5至图8所示,所述荷包组件13包括沿所述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朝向空腔110的一侧延伸设置的扎带131、可滑动地穿设于扎带131上的扎带扣132、用于使扎带扣132相对扎带131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133。用以收容管状组织的所述空腔110实际上可视为形成于所述扎带131和扎带扣132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地,分别对应于第一滑杆115和第二滑杆116,所述扎带131包括有沿径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扎带1311和第二扎带1312。

每一扎带131均弯折呈一U型状,并具有固定于第一夹座11远端的第一自由端1313、固定于第二夹座12远端的第二自由端1314、固定于第一夹座11近端的连接部1315、连接于第一自由端1313、第二自由端1314和连接部1315之间的主体部1316。所述扎带扣132可沿主体部1316自远端朝连接部1315方向移动,以逐渐缩小所述空腔110并收紧所述管状组织。

所述连接部1315通过连接于其外侧的T型定位结构13151固定至所述第一基部111的定位部1117。

所述主体部1316嵌设于所述扎带槽1151中,并且在朝向空腔110的一侧设置有用以与扎带扣132单相配合滑动的第一棘齿13160。

另外,每一所述扎带131还具有自所述连接部1315和/或主体部1316邻近连接部1315的位置处朝空腔110内突伸的棘刺1317。所述棘刺1317用以插入固定管状组织。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棘刺1317在连接部1315内侧自近端朝远端方向突伸,并且在每一扎带131上自连接部1315中间位置处突设有一个所述棘刺1317;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棘刺1317也可自所述连接部1315内侧朝空腔110内突伸有至少一对,至少一对所述棘刺1317在所述连接部1315内侧相互间隔且以连接部1315中心对称设置;并且,在该种情况下,所述连接部1315中心位置处可以未突设所述棘刺1317,由此可方便一吻合器钉头(未图示)的插入。

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将所述棘刺1317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316上,并且与所述连接部1315两侧连接的主体部1316上均朝向空腔110内突设有棘刺1317,以使得相邻两个主体部1316的管状组织均可被定位。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1315两侧的主体部1316上的棘刺1317相向延伸,并且在两个主体部1316上的所述棘刺1317之间形成有间隙,以方便管状组织继续朝近端收拢。当然,所述棘刺1317也可斜向延伸,只要能够刺入管状组织进行定位即可。

请参阅图7至图11所示,所述扎带扣132包括可滑动地穿设于每一扎带131的两段主体部1316上第一扎带扣1321和第二扎带扣1322。所述第一扎带扣1321于初始状态下邻近第一自由端1313设置;所述第二扎带扣1322于初始状态下邻近第二自由端1314设置。

每一扎带131上的第二扎带扣1322与第一扎带扣1321相对设置,并且在空腔110内收容管状组织(未图示)、同时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闭合后与第一扎带扣1321相扣持。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3在第一扎带扣1321和第二扎带扣1322相扣持后,驱动第一扎带扣1321和第二扎带扣1322沿所述扎带131自远端朝向近端同步移动、进而配合扎带131将管状组织收拢呈荷包状。

请参图7至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扎带扣132分别设有一可滑动地穿设于扎带131的主体部1316上的套设部1323、与套设部1323相连接并分别位于扎带131两侧的推部1324和限制部1325、以及定位扣1326。

其中,所述套设部1323于推部1324和限制部1325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套设孔13231,用以供扎带131穿过,并使扎带扣132可沿扎带131滑动;所述扎带131的主体部1316与套设部1323相配合的地方脱离扎带槽1151,并伸入空腔110中。

所述推部1324自套设部1323朝向扎带槽1151的一端朝向近端突伸而成,所述推部1324伸入扎带槽1151中,并且在扎带扣132朝近端滑动过程中,将扎带131的主体部1316自扎带槽1151中铲出,以方便移动。

所述限制部1325用以与扎带131上的第一棘齿13160单向配合,从而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棘齿13160单向配合的第二棘齿13251,以使得扎带扣132仅能朝向近端沿扎带131移动。

第一扎带扣1321上的定位扣1326为自限制部1325朝向空腔110内突伸的突柱,在突柱的末端形成有外径较大的定位突包。所述第二扎带扣1322上的定位扣1326为自套设部1323伸入空腔110的末端朝近端方向突伸的突环;当然,所述第一扎带扣1321和第二扎带扣1322上的定位扣1326可相互替换,均可达成将第一扎带扣1321和第二扎带扣1322相互扣持定位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图13所示,所述第一扎带扣1321和第二扎带扣1322也可仅分别具有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扎带131上的套设部1323与套设部1323连接的定位扣1326;所述套设部1323内侧设有用以与所述扎带131上的第一棘齿13160单向配合的第二棘齿13231。所述定位扣1326为设置于第一扎带扣1321和第二扎带扣1322相对侧的定位孔和突柱,同样也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请参阅图1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3包括沿轴向分别滑动设置于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上的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传动机构136。所述传动机构136与第一滑块134相配合来带动扎带扣132沿扎带131移动;并且两组所述扎带131和扎带扣132共用所述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

其中,所述第一滑块134与所述第一扎带扣1321朝向所述第一自由端1313的一侧相抵持;所述第二滑块135与所述第二扎带扣1322朝向所述第二自由端1314的一侧相抵持。所述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的相对侧设有相互定位的定位凸块1341和定位槽1351。

所述传动机构136与第一滑块134相配合设置,并且,在所述组织闭合单元1处于初始状态下时,所述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分别位于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的远端,所述第一扎带扣1321和第二扎带扣1322错位设置;所述第二滑块135上与第一扎带扣1321的定位扣1326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让位槽1352,此时所述第一扎带扣1321的定位扣1326突伸入让位槽1352中,所述第二扎带扣1322的定位扣1326位于第一扎带扣1321近端外侧。

在所述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相对打开而将管状组织收容在空腔110后,所述传动机构136带动所述第一滑块134、进而推动第一扎带扣1321沿扎带131朝向近端移动至第一位置,然后使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闭合,在该位置处,所述第一扎带扣1321和第二扎带扣1322通过定位扣1326相扣持,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也通过所述定位凸块1341和定位槽1351相互配合定位;最后继续使传动机构136带动所述第一滑块134、进而带动第二滑块135同时朝近端移动,使第一扎带扣1321和第二扎带扣1322沿扎带131自远端朝近端同步移动,进而使得管状组织朝向近端收拢而成荷包状。

进一步地,为保证第一滑块134对第二滑块135和扎带扣132朝向近端的平稳推动作用,所述第一滑块134远端朝向第二滑块135方向突设有凸墙1340,从而使得除定位凸块1341和定位槽1351的相互配合推动外,所述凸墙1340也可进一步对第二滑块135起到推动作用,保证第二滑块135上下用力均匀,可平稳移动。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机构136为沿所述第一夹座11轴向设置的丝杆,所述丝杆136两端分别可旋转地固定在第一基部111和挡块114沿轴向对应的配合孔118中。所述丝杆136与第一滑块134旋转配合,使得在旋转丝杆时,第一滑块134可沿第一夹座11轴向移动。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传动机构136也可为一穿设于器械本体2、转接件3并连接至第一滑块134上的拉绳。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器械本体2内、并穿过所述转接件3而连接所述传动机构136的驱动源137。所述驱动源137为一刚性丝绳,并且在所述器械本体2近端还连接有操作把手1371。

具体地,所述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穿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113和第二夹持部122的滑动部上,并且具有与第一滑杆115和第二滑杆116相配合的滑槽1342、与所述第三滑杆117滑动配合的通孔1343、并且于相邻第一扎带扣1321或第二扎带扣1322的一侧设有供扎带131穿过的穿孔1344。

所述第一滑块134还设有与所述丝杆136相配合的螺纹孔1349,使得丝杆136旋转时能够带动第一滑块134沿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经过扎带扣132移动过的位置处的扎带131脱落,所述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还设有贴靠第一滑杆115和第二滑杆116朝向空腔110的一侧表面的限位面1345,所述限位面1345限制于扎带槽1151外侧,以将扎带131限制于扎带槽1151内。

请参阅图5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为了在将管状组织收拢而扎成荷包状后将多余的扎带131切断,以方便荷包状管状组织的脱离,本实用新型中组织闭合单元1还设置有扎带切断机构16。其中,所述扎带切断机构16分别对应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内侧延伸的扎带131部位而设置有两组。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将两组所述扎带切断机构16分别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内,并且位于穿孔1344远端和限位面1345之间。所述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分别设有收容所述扎带切断机构16的收容部1346。所述收容部1346和所述扎带槽1151相连通。

每一扎带切断机构16具有与两个所述扎带131相对设置的刀口161以及连接于刀口161之间以导向扎带切断机构16旋转的导向部162。从而,在管状组织被扎成荷包状后,可通过一驱动元件(如下述刀头171)与导向部162配合而促使扎带切断机构16旋转,使得刀口161朝向扎带131方向施力而将多余的扎带131切断。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组织闭合单元1还包括用以将两组扎带131分别扎好的荷包状管状组织进行断开的切刀17。所述器械本体2内还设有用以驱动所述切刀17朝远端移动的切刀击发机构(未图示)。

其中,所述切刀17可穿过所述走刀槽119而伸入空腔110中,并且位于所述第一扎带1311和第二扎带1312之间。所述切刀17具有刀杆170和自刀杆170朝向空腔110方向突伸的刀头171,所述刀头171上形成有用以切断管状组织的刀刃1710。所述刀杆170远离刀头171的一端穿过转接件3而伸入器械本体2中,所述切刀击发机构设置于器械本体2中并与刀杆170近端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切刀17呈单片式设计,并且采用具有一定柔韧性和刚性的材料制成。所述刀杆170和刀头171均成片状且成型为一体。

优选地,所述切刀17也可呈多片式设计,即所述切刀17包括沿其厚度方向相互对应且叠置于一起设置的至少两组刀杆170和刀头171,以共同切断管状组织;这样既可以保证切刀17整体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在如后续提到的使组织闭合单元1可相对器械本体2旋转设置时能够转动一定角度;又能保证切刀17有一定的刚性,能切断组织;同时,叠在一起的至少两片切刀17的刀头171在转动后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错位,增加刀刃1710的面积,进一步增加刀刃1710的切割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述切刀17的刀杆170和刀头171也可分别成型后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此时,可使得刀杆170采用具有一定柔韧性和刚性的材料制成,使其不仅能够适用后续提到的使组织闭合单元1可相对器械本体2旋转设置,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并支撑刀头171对管状组织进行切断操作。所述刀头171则采用刚性较强的材料制成,以保证切割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刀头171同时兼做扎带切断机构16的驱动元件。从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还设有供所述切刀17伸入所述收容部1346的狭缝1347。在所述切刀击发机构驱动切刀17朝远端移动时,所述切刀17可穿过狭缝1347而伸入所述收容部1346中,并与所述导向部162相配合而使扎带切断机构16旋转,进而使刀口161伸入扎带槽1151中而将扎带131切断。

具体地,所述刀头171呈三角形设置,所述刀刃1710形成在刀头171远端头部和上下两侧。所述导向部162形成有用以与所述刀刃1710相配合的导向斜面1620,使得刀头171伸入收容部1346中时,所述刀刃1710沿导向斜面1620移动而推动扎带切断机构16旋转。

结合上述描述和图1至图11可知,本实施方式中组织闭合装置在伸入人体进行使用时:

首先通过推动元件带动驱动环15朝近端移动,进而在弹性元件14的作用下使第二夹座12打开,进而将管状组织收入空腔110中;

其次,通过驱动传动机构136带动第一滑块134、并推动第一扎带扣1321沿扎带131朝近端移动至第一位置,然后通过推动元件推动驱动环15将第二夹座12关闭,即使第二夹座12与第一夹座11闭合,在该位置处,两组扎带扣132相互扣持,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也相互定位;

再次,通过驱动传动机构136带动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进而推动第一扎带扣1321和第二扎带扣1322可相对扎带131自远端朝近端继续同步移动而将管状组织收拢成荷包状;

收拢完成后,驱动切刀击发机构,使得切刀17伸入空腔110中而将两个扎带131分别扎成的荷包状管状组织断开,同时,切刀17驱动扎带切断机构16将多余的扎带131切断,此时可将第二夹座12打开,并拿出需要去除的荷包状管状组织。其中,在拿出荷包状管状组织时,扎带131近端连接至连接部1315外侧的T型定位结构13151可通过施力而断开连接,使得扎带131自第一基部111上脱离。

进一步地,在上述切刀17及扎带切断机构16动作完成后,也可通过传动机构136带动第一滑块134和第二滑块135朝远端移动,进而远离荷包状管状组织,进一步为方便荷包状管状组织的取出。

如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方式中,可通过第一驱动机构133驱动扎带扣132朝近端移动,进而与扎带131配合将管状组织扎成荷包状。诚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3所示,也可使扎带131的近端朝向远端逐渐移动,同样可使扎带扣132和扎带131配合而将收容的管状组织扎成荷包状。

具体地,在该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将所述扎带131的第一自由端1313和第二自由端1314分别自近端朝远端延伸后,自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的远端再反向弯折延伸,所述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的远端设有供扎带131自远端朝近端移动的基轴12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3为自近端分别穿过第一夹座11和第二夹座12并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313和第二自由端1314分别固定的拉带。

从图14中可以看出,在拉动拉带133,可使得扎带131的第一自由端1313和第二自由端1314自远端朝近端移动,而扎带131的连接部1315自近端朝远端移动,并与扎带扣132共同将管状组织逐渐收拢呈荷包状。在该种情况下,也可视为所述扎带扣132相对扎带131同步移动,并与扎带131配合收拢管状组织。

从而,综合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组织闭合装置在使用时,仅需要上下两个扎带扣132能够相对扎带131同步移动(包括扎带扣132沿扎带131同步移动,或者扎带131两侧在两个扎带扣132中同步穿设移动),并且两者相互配合缩小空腔110,进而收拢管状组织即可。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组织闭合装置可为一直线操作医疗器械,即所述器械本体2和组织闭合单元1通过转接件3直接固定连接成一直线状共轴设置。但是,为进一步使得本实用新型组织闭合装置能够配合不同状态的管状组织的闭合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组织闭合装置将所述组织闭合单元1设置为相对器械本体2可进行旋转,并且通过转接件3的设置,可使得组织闭合单元1可相对器械本体2旋转达90度,进而还可使得本实用新型组织闭合装置能够深入盆底较深的位置进行操作,同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减少了手术成本。

具体地,所述器械本体2具有主体21和设置于主体21远端的第一连接机构22。所述组织闭合单元1具有设置于近端的第二连接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即为前述自第一基部111朝向转接件3突伸的一对突耳112;另外,所述第一连接机构22也设置为朝向转接件3方向突伸的一对突耳,所述突耳112、22之间形成在驱动组织闭合单元1旋转时对转接件3进行让位的让位空间24。

所述转接件3连接于器械本体2和组织闭合单元1之间,即形成为器械本体2和组织闭合单元1的连接关节。所述转接件3具有转接主体31、自转接主体31的相对两侧朝向器械本体2方向突伸的一对第一耳部32、自转接主体31的相对两侧朝向组织闭合单元1突伸的一对第二耳部33。所述第一耳部32与第一连接机构22、第二耳部33与第二连接机构112之间均采用枢轴(未图示)旋转配合,所述第一耳部32和第二耳部33沿转接件3轴向对齐且对称设置。

当然,所述组织闭合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组织闭合单元1旋转的驱动元件4。所述驱动元件4自近端穿过所述器械本体2和转接件3而固定至所述组织闭合单元1上。所述驱动元件4在所述组织闭合单元1上的固定位置位于所述第二耳部33之间、并且偏离组织闭合单元1的轴心设置。

另外,为方便本实用新型组织闭合装置伸入组织且不破坏组织,所述转接件3的外径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22和第二连接机构112位置处的外径相同,所述组织闭合装置还具有设置在所述转接件3外侧的套筒(未图示)。所述套筒可为前述用以驱动驱动环15沿组织闭合单元1轴向移动的推拉元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元件4为拉绳,所述转接主体31与前述固定位置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拉绳孔311。另外,所述驱动元件4沿径向对称设置有一对,以使得组织闭合单元1在一对驱动元件4的分别驱动下能够相较器械本体2朝两个相反方向转动,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

进一步地,为方便对组织闭合单元1的转向角度进行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22和第二连接机构112上在所述枢轴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用以限制第一耳部32或第二耳部旋33转角度的止位结构23。本实用新型中将所述枢轴两侧的止位结构23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度,并且所述止位结构23与转轴之间的距离相等;使得所述组织闭合单元1在驱动元件4的作用下可相较器械本体2旋转90度。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22和第二连接机构112上分别设有用以容纳所述第一耳部32或第二耳部33的凹陷部221,所述枢轴连接位置位于所述凹陷部221中间位置处,所述凹陷部221位于枢轴两侧的内壁面形成为所述止位结构23。

优选地,所述第一耳部32和第二耳部33的末端均呈弧形设置,所述凹陷部221在止位结构23之间的内壁面也呈弧形设置。

此外,为方便前述切刀17和丝杆136的驱动源137的设置,所述转接主体31上还设有分别供所述切刀17和驱动源137穿过的刀槽312和钢丝绳孔313。所述刀槽312在一对第一耳部32之间延伸,所述钢丝绳孔313相邻所述刀槽312设置。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