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手术辅助器械,涉及一种脑牵开器,具体涉及一种脑自动牵开器。
背景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术后痊愈快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人员用于脑积水、颅内蛛网膜囊肿等脑部疾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中,患者在接受脑部手术时,需要将患者的脑部十字切开处皮肤拉开,给手术操作者留出一定的操作和观察空间,同时方便内镜鞘进入脑病变处进行手术操作。
蛇形牵开器是一种常用的脑牵开器,它能够将患者脑部十字切开处的皮肤拉开,但是现有的蛇形牵开器通常拉钩位置不能固定,常常由于拉钩位置的松动导致切口处皮肤的开合发生变化,影响术者操作。同时,现有的拉钩作用于十字切口处的范围太小,不能全方位的拉开皮肤,即使是四个拉钩同时使用,也常常需要手术医护人员从旁协助,术者自身的操作活动空间也受助手挤占。因此,亟需要一种拉钩固定性好并且作用面积大的脑自动牵开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脑自动牵开器,解决现有技术蛇形牵开器拉钩位置不能很好的固定,同时拉钩作用面积小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脑自动牵开器,包括支架和拉钩,所述支架由四个弧形支架闭合组成,所述拉钩包括拉钩头和与拉钩头连接的圆柱拉钩柄;
每个弧形支架外侧加工有第一凹槽,弧形支架内部加工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通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上均匀加工有多个卡位孔,卡位孔直径与所述圆柱拉钩柄的截面直径相同;
圆柱拉钩柄上均匀设置有卡珠。
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槽间距均小于卡珠直径。
四个弧形支架之间铰接连接。
圆柱拉钩柄具有弹性,能够在拉力作用下通过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且卡在卡位孔中。
拉钩头由多个具有弯头的钩丝制成。拉钩头由4个具有弯头的钩丝制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
(Ⅰ)本实用新型的脑自动牵开器使用时,通过圆柱拉钩柄与第一凹槽的作用,将卡珠卡在第一凹槽两侧,可以实现脑自动牵开器的良好固定,同时,拉钩上设置有多个卡珠,可以根据术者需要的手术视野,灵活调节拉钩的位置。
(Ⅱ)本实用新型的脑自动牵开器使用时,通过圆柱拉钩柄、卡珠,及第二凹槽的共同作用,可以实现拉钩在弧形支架上的移动,圆柱拉钩柄拉伸的同时,管径变小通过第二凹槽,进入卡位孔处后圆柱拉钩柄的管径大小恢复至初始状态,很好的卡在第二凹槽卡位孔中,通过拉钩在四个弧形支架上的共同作用,实现拉钩的全方位作用,无需助手协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拉钩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个标号的含义为:1-支架,2-拉钩,3-弧形支架,4-拉钩头,5-圆柱拉钩柄,6-卡珠,7-第一凹槽,8-第二凹槽,9-卡位孔,10-钩丝。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一种脑自动牵开器,包括支架1和拉钩2,支架1由四个弧形支架3闭合组成,拉钩2包括拉钩头4和与拉钩头4连接的圆柱拉钩柄5;
每个弧形支架3外侧加工有第一凹槽7,弧形支架3内部加工有与所述第一凹槽7相通的第二凹槽8,第二凹槽8上均匀加工有多个卡位孔9,卡位孔9直径与所述圆柱拉钩柄5的截面直径相同;通过圆柱拉钩柄5、卡珠6,及第二凹槽8的共同作用,可以实现拉钩2在弧形支架3上的移动,实现拉钩2的全方位作用,无需助手协助。
圆柱拉钩柄5上均匀设置有卡珠6。第一凹槽7和第二凹槽8的槽间距均小于卡珠6直径,保证拉钩2能够很好的固定在弧形支架3上,不发生松动。
四个弧形支架3之间铰接连接,针对不同的手术操作部位,可以实现弧形支架3开合的大小调节。
圆柱拉钩柄5具有弹性,能够在拉力作用下通过第一凹槽7和第二凹槽8,并且卡在卡位孔中9,圆柱拉钩柄5被拉伸时,管径变小通过第二凹槽8,进入卡位孔9处后圆柱拉钩柄5的管径大小恢复至初始状态,很好的卡在第二凹槽8卡位孔9中。
拉钩头4由多个具有弯头的钩丝10制成。本实施例优选4个钩丝1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
本实用新型的脑自动牵开器工作时,将拉钩头4钩入脑周皮肤处用于牵开脑部切口处的皮肤,针对术者需要的手术视野,确定需要固定的拉钩2位置后,将拉钩2的圆柱拉钩柄5卡在第一凹槽7中,此时圆柱拉钩柄5上的卡珠6刚好卡在弧形支架3第一凹槽7的两侧,实现了拉钩2的固定。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根据手术需要,可随时调节拉钩2在弧形支架3第二凹槽8的位置,此时只需拉伸圆柱拉钩柄5使其通过第二凹槽8并且卡在卡位孔9中,实现对脑部切口处皮肤的全方位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