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跟腱缝合设备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115618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一种跟腱缝合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跟腱缝合设备。



背景技术:

经皮微创缝合手术是治疗跟腱组织断裂的优选方式,通常是在跟腱两侧做小切口,经皮缝合断裂的跟腱,由于切口小损伤小,所以并发症几率大大降低。但是由于经皮微创缝合必须通过B超引导,不能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手术操作难度相当大,很难保证跟腱断端的修复质量,且易伤腓肠神经。

为克服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公开一种跟腱缝合设备,如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3513635)所公开的技术内容, 通过水平对称设置的一组导向套筒和定位套筒配合进行缝合导向。使用时,将跟腱缝合线从一侧导向套筒的定位筒穿入跟腱,再从对侧导向套筒穿出,每一次缝合完成后需要将跟腱相对于套筒进行滑动再次缝合。因此,在缝合过程中,现有技术必须不断调整跟腱相对于套筒的位置,结构复杂,进行Bunnell缝合时操作难度较大。

综上所述,传统的跟腱缝合设备存在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且使用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整跟腱和套筒之间相对位置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设计一种新型跟腱缝合设备,克服现有技术跟腱缝合设备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跟腱缝合设备,包括U型支架和导向机构;其中,所述U型支架包括相向设置的一对侧臂;所述导向机构包括成组设置的滑动定位孔、滑槽和滑槽开口;所述滑动定位孔分别对称地倾斜开设在所述一对侧臂上,缝合针引导缝合线沿所述滑动定位孔穿过所述支架的一对侧臂;所述滑槽开口分别开设在一侧侧臂顶端,所述滑槽开口和滑动定位孔连通形成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定位孔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第一滑动定位孔和第二滑动定位孔;其中所述第一滑动定位孔具有形成在所述侧臂外端的第一端口和形成在所述侧臂内端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的开设位置高于第二端口;所述第二滑动定位孔具有形成在所述侧臂外端的第三端口和形成在所述侧臂内端的第四端口和第五端口;所述第三端口、第四端口和第五端口交错设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定位孔还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二滑动定位孔下方的第三滑动定位孔;所述第三滑动定位孔具有形成在所述侧臂外端的第六端口和形成在所述侧臂内端的第七端口;所述第六端口的开设位置低于所述第七端口。

进一步的,缝合针引导缝合线沿所述滑动定位孔交错设置的端口斜向穿过所述U型支架的一对侧臂;所述缝合针可沿所述滑槽滑动。

进一步的,成组设置的所述第一滑动定位孔、第二滑动定位孔和第三滑动定位孔部分相互平行,且相互平行部分之间的间距相等。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动定位孔和/或第三滑动定位孔中分别穿设有两枚空心导针,利于定位和固定跟腱;横向穿过所述第一滑动孔或/和所述第三滑动孔中的空心导针可沿所述滑槽滑动。

更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定位孔中的一个或多个内壁上形成有内螺纹;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引导缝合针斜向穿过所述滑动定位孔;所述套筒包括外套筒和内套筒,所述外套筒上形成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形成相互配合的螺纹副。

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中形成有与缝合针匹配的引导孔,缝合针引导缝合线穿过所述引导孔;所述套筒至少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U型支架的两侧。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侧臂之间的螺杆,所述螺杆一端和所述U型支架的一个侧臂固定连接,另一端从所述U型支架的另一个侧臂中伸出;所述侧臂与所述螺杆形成螺纹配合以调节所述侧臂之间的间距;所述螺杆从所述侧臂伸出的一端设置有手柄。

作为备选方案,所述U型支架下方设置有一对握持手柄,所述握持手柄上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齿;所述握持手柄内侧形成有凸起部,多个所述卡齿均匀设置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配合的端面上。

本发明所公开的跟腱缝合设备中,可以按照Bunnell缝合法原理实现连续斜向进针,无需多次调整跟腱和缝合器的相对位置,简化了设备结构和缝合操作的过程,降低了手术缝合难度,具有结构简单合理且使用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提出的跟腱缝合设备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公开的跟腱缝合设备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出的跟腱缝合设备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所示为本发明所提出的跟腱缝合设备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跟腱缝合设备包括U型支架10,所述U型支架10包括成组对称设置的第一侧臂A和第二侧臂B。第一侧臂A和第二侧臂B距离跟腱断端最远距离优选保持在45mm至55mm之间。第一侧臂A和第二侧臂B相向设置,第一侧臂A和第二侧臂B的最上端之间形成U型开口,U型开口的间距大致可以夹持住成年人的小腿部位,便于在手术中将U型支架10夹持在人体小腿的皮肤表面。

如图1所示,第一侧臂A和第二侧臂B是分体设计的,在第一侧臂A和第二侧臂B之间形成夹持开口,并使得需要缝合跟腱的一个断端夹持在夹持开口处以进行下一步缝合操作。U型开口和夹持开口之间的间距可以通过设置在U型支架10下端的螺杆2进行调节。由于夹持开口的间距大致和跟腱的宽度相等,所以,螺杆2的螺纹部的根据成年人跟腱和小腿宽度的比例设计U型支架下缘的弧度,以便于手术中利用一个螺杆2同时进行微调放松或微调夹紧跟腱、或者放松或者夹紧小腿外侧的皮肤。螺杆2优选的设置方式为,螺杆2一端4伸入至第一侧臂A的下端并与第一侧臂A固定连接,另一端从第二侧臂B下端的通孔5中伸出。通孔5的部分内壁上形成有与螺杆2配合的内螺纹,形成螺杆2和第二侧臂B之间的螺纹连接。伸出的一端上设置有手柄3,旋转手柄3可以调节第二侧臂B相对于第一侧臂A的位置,从而通过旋转手柄3调整U型开口和夹紧开口的间距,操作方便。

与现有技术完全不同,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跟腱缝合设备还进一步包括由滑动定位孔、滑槽开口以及连通滑动定位孔和滑槽开口的滑槽共同组成的导向机构11。在导向机构11中,滑动定位孔倾斜设置。如图所示,滑动定位孔成组对称倾斜设置,包括开设在第一侧臂A和第二侧臂B上的滑动定位孔。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在第一侧臂A上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第一滑动定位孔1A、第二滑动定位孔2A和第三滑动定位孔3A,在第二侧臂B上对应的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第一滑动定位孔1B、第二滑动定位孔2B和第三滑动定位孔3B。第一侧臂A和第二侧臂B顶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定位孔1A、1B、第二滑动定位孔2A、2B和第三滑动定位孔3A、3B连通的滑槽开口4A、4B,并对应的,在滑槽开口、第一滑动定位孔、第二滑动定位孔、第三滑动定位孔之间形成第一滑槽6A和第二滑槽6B。

第一滑动定位孔1A、1B、第二滑动定位孔2A、2B和第三滑动定位孔3A、3B主要用于缝合时定位进针位置。具体来说,第一滑动定位孔1A、1B分别具有对应形成在侧臂A或B外端的第一端口a和形成在侧臂A或B内端的第二端口b。第一端口a的开设位置高于第二端口b的开设位置,同时第一端口a和第二端口b沿水平方向上的投影有部分重合,便于在缝合过程中横向插入空心导针7进行定位。第二滑动定位孔2A、2B具有对应形成在侧臂A或B外端的第三端口c和形成在侧臂A或B内端的第四端口d和第五端口e,第三端口c、第四端口d和第五端口e交错设置,这样在每一侧臂中分别形成倾斜方向相反交错连通的两个空腔,以调整连续斜向进针缝合时的进针方向。两个空腔中与第一滑动定位孔1A、1B倾斜方向相同的一段与第一滑动定位孔平行。对应的,第三滑动定位孔3A、3B具有形成在所述侧臂A或B外端的第六端口f和形成在所述侧臂内端的第七端口g。第六端口f的开设位置低于第七端口g的开设位置。对应的,第六端口f和第七端口g沿水平方向的投影有部分重合,便于在缝合前采用空心导针横向穿经跟腱进行定位。第三滑动定位孔3A、3B与第二滑动定位孔2A、2B倾斜方向相同的一段与第二滑动定位孔2A、2B平行。三组滑动定位孔中相互平行的部分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保证缝合精度。如果可以满足手术需要,也可以仅设置第一滑动定位孔和第二滑动定位孔。滑动定位孔的斜度或其中某一段的斜度可以在设计时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具体设定。

在导向机构11中还设置有套筒,在第二滑动定位孔2A和2B、第三滑动定位孔3A和3B中分别形成有内螺纹,用于与引导缝合线的套筒配合。当然缝合针和缝合线也可以直接从滑动定位孔中直接穿过,套筒的设置是为了固定缝合针的位置,避免缝合针随意晃动,影响缝合。套筒可以设置对称的两个,在缝合过程中可以沿滑动定位孔和滑槽开口组成的滑槽调整位置,如图所示1C、1D,或者设置对称的四个,如图所示1C、2C、1D和2D。套筒设置在U型支架10的两侧,具体来说在第一侧臂A和第二侧臂B的外侧从两个方向倾斜进针。也可以根据手术需要设置更多组套筒和配合的滑动定位孔。具体来说,套筒包括外套筒G和内套筒E,外螺纹形成在外套筒G的外壁上,用于与滑动定位孔形成螺纹副限定套筒和滑动定位孔的位置,进一步限定进针方向。内套筒E中形成有与缝合针匹配的通孔F,缝合针引导缝合线从通孔F中穿出。内套筒E和外套筒G可以是固定连接的,也可以是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的,通过螺纹配合连接时,可以将外套筒G拆卸下,仅使得内套筒E沿滑动定位孔和滑槽开口组成的滑槽移动,以满足手术的不同需求。

由于Bunnell缝合法中需要通过两缝合针分别从跟腱的两端斜向进入,所以,采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跟腱缝合设备进行缝合时,首先在跟腱断裂处横向或纵向的1.0-1.5cm皮肤小切口,识别并切开腱鞘,沿跟腱断端与腱鞘之间进行游离以防误伤腓肠神经,牵出跟腱断端用血管钳夹持在U型支架10的底部,旋转手柄以调整U型支架10的U型开口距离,夹持住小腿外侧皮肤,其U型开口朝向病人头端,保持跟腱夹紧,直视下通过第三滑动定位孔3A和3B横向穿入一枚空心导针定位跟腱。Macmahon应用MRI进行解剖学测量后,建议放置跟腱导向器时,在跟腱近断端应将其外旋放置而在远断端应外旋放置,即可避免损伤腓肠神经。如果跟腱本身的伸缩性较差、不能牵出,则在跟腱两侧经皮作小切口,沿第三滑动定位孔3A和第三滑动定位孔3B用一枚空心导针7横穿跟腱,如图2所示,对跟腱进行定位。再于第一滑动定位孔1A和1B经皮横向穿入第二枚空心导针7,以两枚导针7固定跟腱。然后将U型支架10沿侧臂滑槽抽出、翻转,U型开口朝向足跟侧,如图2所示,经侧臂滑槽穿经两枚空心导针将U型支架重新置于皮外,再经第二枚空心导针引入两端带有缝合针的跟腱缝合线后拔出第二枚空心导针。

参见图2所示,以翻转后的U型支架10为例介绍下一步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跟腱缝合设备进行Bunnell缝合的过程,具体来说将缝合线一端的缝合针沿第一套筒1C和第一滑动定位孔1A穿入跟腱斜行经皮进针,并自第二滑动定位孔2B不与第一滑动定位孔1B平行的一段穿出;将缝合线另一端的缝合针沿第一套筒1D和第一滑动定位孔1B穿入跟腱斜行进针,并自第二滑动定位孔2A不与第一滑动定位孔1A平行的一段穿出。在第二滑动定位孔2A和第二滑动定位孔2B处设置有第二套筒2D,将自第二滑动定位孔2B穿出的缝合针自第二套筒2D和第二滑动定位孔2B与第一滑动定位孔1B平行的一段再次穿入跟腱斜行进针,并自第三滑动定位孔3A穿出。对应的,将缝合线另一端的缝合针沿第二套筒2C和第二滑动定位孔2A与第一滑动定位孔1A平行的一端再次经皮穿入跟腱斜行进针,并自第三滑动定位孔1B穿出。从第三滑动定位孔3A和第三滑动定位孔3B穿出的缝合针由跟腱断端穿出引出缝线,完成一端的缝合。拆卸套筒,放松跟腱,拉动U型支架10,使得缝合针沿着滑槽6A和6B移动并从滑槽开口4A和4B处脱离,抽回跟腱缝合设备。利用上述步骤对应另一端进行缝合后,在断端对缝合线进行打结处理。

本发明提供的跟腱缝合设备具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由于U型支架置于皮外,可以灵活调控位置;第二,U型支架的滑动定位孔倾斜设计,使得套筒和缝合针可以沿滑动定位孔移动调整位置,实现连续缝合,无需多次调整跟腱和缝合器的相对位置;第三,由于设计了侧臂滑槽,使得套筒、空心导针和缝合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定位,拆卸安装方便。基于以上三个优点,简化了设备结构和缝合操作的过程,降低了手术缝合难度,具有结构简单合理且使用方便的特点。对于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不同的跟腱伸缩性来说,都可以利用本发明所公开的跟腱缝合设备进行缝合治疗。

参见图3为本发明所公开的跟腱缝合设备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本实施例中,U型支架10下方设置有一对握持手柄2和3。握持手柄2和3可以相向开合,握持手柄2和3之间通过中轴连接。握持手柄上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齿,握持手柄内侧形成有凸起部,多个卡齿均匀设置在于所述凸起部相互配合的端面上。通过卡齿和凸起部之间的配合调节U型支架中U型开口和夹持开口的距离,并进一步通过U型开口夹紧小腿处的皮肤,通过夹持开口夹紧跟腱,进行下一步利用Bunnell的经皮缝合。由于U型支架上导向机构的设计与第一实施例一致,所以,利用Bunnell缝合法缝合治疗时的顺序与第一实施例一致,请参见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1和图2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