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烯基吲哚酮类衍生物在制备治疗MIRI药物中的用途及其药物组合物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090606阅读:1044来源:国知局
3-烯基吲哚酮类衍生物在制备治疗MIRI药物中的用途及其药物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化合物YLF466D(曾用代号C24)的一种新的疾病治疗用途。具体而言,本发明公开了化合物YLF466D、其药用盐、药用酯、结晶水合物、溶剂合物或它们中的多种的混合物在制备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近年来,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甚至死亡,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目前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动脉搭桥术、溶栓疗法、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等现代技术使心脏实现血液再灌注。可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本身亦可导致心肌损伤,甚至在血管开放后还会引起比血管闭塞时更严重的急性心肌损伤,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坏死面积扩大,心脏破裂甚至死亡。这种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随着动脉搭桥术、溶栓疗法、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心肺脑复苏和器官移植等方法的建立和推广应用,MIRI已成为阻碍心肌从再灌注疗法中获得最佳疗效的主要难题,因而已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柴峰等,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血管功能障碍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医药,2014,9,259-260)。

MIRI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导致线粒体能量合成障碍、Ca2+稳态紊乱、大量自由基的产生以及炎性反应等,最终导致了心肌细胞的凋亡或死亡(徐盟,心 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与相关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1052-1056)。围绕这些机制,目前研究MIRI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能量代谢障碍,如磷酸肌酸和曲美他嗪等;2)Ca2+拮抗剂或通道抑制剂,如选择性NCX抑制剂SEA0400以及NHE抑制剂HOE694和KR-32570等;3)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别嘌呤醇、依达拉奉、卡维地洛以及维生素E等;4)抗炎性反应,如利多卡因。此外,一些中药提取物以及代谢类细胞保护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以及RISK(损伤抢救激酶)途径相关靶向药物等,也都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MIRI保护作用。然而遗憾的是,上面所述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时效果并不显著,甚至还带来一定的副作用,无法获得满意的MIRI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出具有新颖作用机制的MIRI治疗药物。

AMPK(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是调控机体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因子,也是当前研发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一个重要靶点。研究表明AMPK的激活也是心肌细胞在应激条件下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可保护心脏免遭缺血性损伤。因此,AMPK活化剂为MIRI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希望。研究显示,一些AMPK活化剂,如内源性AMPK活化剂脂联素等以及一些外源性的AMPK活化剂如二甲双胍、罗格列酮和AICAR(阿卡地新)等,可较好缓解心肌再灌注损伤(蔡怀秋等,AMPK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3,40,12-15)。

现有AMPK活化剂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活化剂两类。内源性活化剂主要有瘦素、脂联素等细胞因子,由于它们在体内参与了多种生理活动,加之这些大分子制备不易,因此与小分子化合物相比,内源性的AMPK活化剂不宜于开发为MIRI治疗药物;外源性的AMPK活化 剂报道较多,包括双胍类(如二甲双胍)、噻唑啉酮类(如罗格列酮,曲格列酮和匹格列酮)以及某些天然产物(如小檗碱)。然而这些外源性AMPK活化剂大多是在调节其他生理效应的过程中间接地激活了AMPK(如引起AMP/ATP比例的变化),因此不是特异性的AMPK直接活化剂;此外,这些非特异性AMPK活化剂副作用较大,例如二甲双胍导致的肠胃副作用,罗格列酮类药物会导致体重增加。因此寻找并发展能特异性地作用于AMPK的外源性活化剂,可克服非特异性AMPK活化剂的不足,对于开发副作用小的新型MIRI治疗药物格外具有意义。

中国专利申请第201080041819号(CN102666485)公开了一类烯烃羟吲哚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类化合物可作为AMPK活化剂用于制备糖尿病治疗药物。其中代表性化合物YLF466D(第57号化合物,4-{3-[1-(4-氯-苯基)-1-苯基-甲-(E)-叉]-2-氧代-2,3-二氢-吲哚-1-基-甲基}-苯甲酸)显示了较好的激动活性(EC50为2.17μM)。

发明人通过后续深入研究,发现代表性化合物YLF466D(代号C24)为特异性的AMPK活化剂,其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变构激活AMPK的三亚基异聚体和含自抑制区域的无活性形式,直接活化AMPK(Yuan-Yuan Li,Li-Fang Yu,Li-Na Zhang,Bei-Ying Qiu,Ming-Bo Su,Fang Wu,Da-Kai Chen,Tao Pang,Min Gu,Wei Zhang,Wei-Ping Ma,Hao-Wen Jiang,Jing-Ya Li,Fa-Jun Nan,Jia Li.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2013,273:325-334)。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发现,化合物YLF466D(代号C24)具有较好的口服吸收和药代参数。大鼠按剂量10mg/kg灌胃给予化合物YLF466D后,其达峰浓度Cmax为3.27μg/mL,血浆暴露量AUC0-24h为28.9μg·h/mL,口服吸收利用度(F%)为33.7%,同时测得其半衰期t1/2 为4小时;此外,化合物YLF466D(代号C24)的心脏毒性小,其对hERG钾电流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大于20μM。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YLF466D有望开发成为新型MIRI治疗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结构如下所示的化合物YLF466D、其药用盐、药用酯、结晶水合物、溶剂合物或它们中的多种的混合物在制备MIRI治疗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MIRI的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包含化合物YLF466D、其药用盐、药用酯、结晶水合物和溶剂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该药物组合物的活性成分;以及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所述治疗MIRI的药物组合物可进一步包含药学上常规的辅剂,例如分散剂、赋形剂、崩解剂、抗氧化剂、甜味剂、包衣剂等。

化合物YLF466D是特异性的AMPK活化剂,且成药性好,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心脏毒性小。在大鼠MIRI药效模型上,该类化合物对心肌MIRI显示出显著的治疗作用,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特异性AMPK活化剂二甲双胍(Metformin)。

有益效果

口服给予AMPK特异性活化剂YLF466D,对心肌MIRI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从而可用于开发制成新型MIRI治疗药物。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不同试验组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的柱状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心肌染色结果(2a)以及缺血心肌所占的比重的柱状图(2b);

图3为实施例二中化合物YLF466D和二甲双胍对心肌梗死面积的比较结果:3a为心肌染色结果;3b为梗死区域百分率的柱状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化合物YLF466D的治疗作用评价

采用本领域专业人员认可且广泛使用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评价化合物YLF466D对心肌MIRI的治疗作用。实验动物为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体重250-300g。实验用10%水合氯醛对大鼠进行麻醉(0.3mL/100g),用手术剪和止血钳分离大鼠左侧的皮肤和胸大肌,暴露第2、3肋,开胸后撕开心包膜,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活结),此时能看到结扎部位变苍白,心电图ST段向上抬高,QRS波变宽增高,后将大鼠胸口缝合,30min后打开活结进行再灌注。实验设置三个组别,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IR)组,给药(YLF466D)组,YLF466D组在再灌注后立即通过静脉途径给予大鼠,给药剂量为10mg/kg,7天后进行药效评价。

试验结果:

(1)心肌肌钙蛋白I指标比较。

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是临床上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检测指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4h取血检测血清中cTnI的浓度。如图1所示, 在模型组中,cTnI显著上调,而给予化合物YLF466D能显著抑制cTnI的上调,提示化合物YLF466D对MIRI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2)心肌染色结果

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是脂溶性光敏感复合物,因染色后颜色较易观察且灵敏性高,可将缺血心肌和正常心肌区分开,缺血部分不染色呈苍白色,正常部分为鲜红色。手术后第7天,剖取心脏连续切片,进行TTC染色。从图2a可以看出模型组缺血明显,而化合物YLF466D给药组中白色部分显著减少。此外,将缺血部分剪下称量,计算缺血心肌所占整个心脏的比重,可以发现化合物YLF466D作用后缺血心肌的比重明显下降(图2b),以上结果提示化合物YLF466D对MIRI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实施例二:化合物YLF466D和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比较

采用本领域专业人员认可且广泛使用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化合物YLF466D和二甲双胍对心肌MIRI的治疗效果。

实验用动物为Sprague Dawley大鼠,体重250-300g,称重后注射10%水合氯醛(ip)进行麻醉(3ml/kg)。麻醉后置于恒温手术台,四肢及头部固定仰卧于固定板上,胸部去毛,碘伏消毒。沿锁骨中线纵行切开,分离皮肤和肌肉,暴露第2,3根肋骨。连接呼吸机(呼吸频率:70,呼吸比:1-2,潮气量:22),于左胸第2,3肋间开胸,用拉钩暴露心脏,在左心耳下方找到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用O3/84*8缝合针在距离左心耳下缘约2mm处穿过心肌表层,穿4-0手术线结扎,闭胸用2-0手术线缝合。按层次依次缝合肌肉、皮肤。假手术组只需暴露心脏穿线但不结扎。手术完毕后,立即观测大鼠心电图,以S-T段明显抬高,结扎部位变苍白为模型成功标志。缺血30min后松开结扎,进行再灌注。实验设置五个组别,分别为假手术 (sham)组,模型(IR)组,YLF466D组(50mg/kg)以及二甲双胍高低剂量组(100mg/kg,50mg/kg)。再灌注后立即通过灌胃途径给予化合物YL466D和二甲双胍,7天后进行药效评价。

心肌染色试验效果:

剖取大鼠心脏,使用模具从心尖部开始每隔2mm进行切片,于2.0%TTC染液(37℃)中避光反应15min,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拍照计算梗死面积,结果如图3所示。

缺血坏死心肌呈白色,正常心肌为鲜红色。与对照组相比,化合物YLF466D组心肌梗死区域百分率从30%降至13%,而给予50mg/kg或100mg/kg二甲双胍对心肌梗死区域百分率无显著影响。灌胃给予化合物YLF466D后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二甲双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