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动鞋鞋底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065303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运动鞋鞋底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运动鞋领域,特别是一种既有减震、回弹功能,又有利于侧向力传递效果的运动鞋鞋底。



背景技术: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跑步时地面对足底的冲击力达自身体重的1-3倍,起跳或落地时达体重4-6倍的冲击力,而在篮球的三步上篮过程中,冲击力高达体重的9倍以上。穿着一双高回弹能量回馈的跑鞋,在一场长距离的跑步比赛中,能减少每一步能量的消耗,提高跑步的成绩。因此,运动鞋领域及科研单位十分重视运动鞋的减震、回弹技术的研发,市场上也推出多种具有减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目前研发的减震回弹功能运动鞋,基本上都是根据常规运动的原理,在运动鞋后跟处设计减震功能,在运动鞋前掌处设计回弹功能。但是,在跑步、篮球运动过程中,或者不同人群的运动步态有所差别,一大部分运动者采用脚前掌先落地,甚至后跟没有着地的运动步态。因此,常规脚后跟减震、脚前掌回弹的运动鞋无法实现他们的运动属性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有减震、回弹功能,又适用于跑步步态为前掌落地运动者,从而弥补市场的空缺。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运动鞋鞋底,包含鞋中底和外底,所述鞋中底前掌外侧设有减震功能区,鞋中底前掌内侧设有高回弹功能区;所述鞋中底前掌外侧边墙高于内侧边墙。

所述鞋中底前掌外侧减震功能区,鞋中底前掌内侧高回弹功能区有两种方案:

一是所述鞋中底前掌处设有凹槽,在凹槽外侧放置具有减震功能的材料,在凹槽内侧放置具有高回弹性能的材料,减震功能材料与高回弹性能材料的大小、形状与凹槽相吻合。

所述鞋中底前掌处凹槽内的减震功能材料和高回弹性能材料置于鞋中底中间;或者,所述鞋中底前掌处凹槽延伸至鞋中底边墙,减震功能材料延伸至鞋中底外侧边墙,高回弹性能材料延伸至鞋中底内侧边墙。

二是所述鞋中底前掌外侧减震功能区、鞋中底前掌内侧高回弹功能区与鞋中底呈一体状态,鞋中底前掌外侧减震功能区采用具有减震功能材料,鞋中底前掌内侧高回弹功能区采用具有高回弹性能材料,减震功能材料、高回弹性能材料位于鞋中底中间。或者,所述鞋中底前掌外侧减震功能区、鞋中底前掌内侧高回弹功能区与鞋中底呈一体状态,鞋中底前掌外侧减震功能区采用具有减震功能材料,鞋中底前掌内侧高回弹功能区采用具有高回弹性能材料,减震功能材料延伸至鞋中底外侧边墙,高回弹性能材料延伸至鞋中底内侧边墙。

所述减震功能材料、高回弹性能材料的厚度至少为鞋中底厚度的1/2。

所述鞋中底前掌外侧减震功能区置于第4、5跖骨区,占鞋中底前掌宽度25%-40%;所述鞋中底前掌内侧高回弹功能区置于第1、2、3跖骨区,占鞋中底前掌宽度60%-75%。

所述外底贴于鞋中底下表面,外底与地面接触的下表面设有外底棱形花纹。

所述外底贴于鞋中底部分下表面,与鞋中底减震功能区、高回弹功能区相对应的鞋中底下表面设有鞋中底棱形花纹。

所述鞋中底前掌外侧减震功能区、鞋中底前掌内侧高回弹功能区位置与鞋中底后跟的距离为鞋中底长度的55%至8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种运动鞋鞋底,在鞋中底前掌外侧设有放置具有减震功能材料的减震功能区,在鞋中底前掌内侧设有放置具有高回弹性能材料高回弹功能区,在外底或鞋中底与地面接触的下表面设有棱形花纹。在运动过程中,足部前脚掌先落地时,鞋中底前掌外侧的减震材料吸收了大量的地面冲击力,使鞋底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鞋底下表面的棱形花纹设计,使减震功能区吸收的地面冲击力侧向传递到鞋中底内侧的高回弹功能区;再通过高回弹功能区的高回弹性能材料使作用力回传至足底,帮助穿着者节省运动能量,提高运动成绩。鞋中底前掌外侧边墙高于内侧边墙的设计,在鞋中底外侧受到较大地面冲击力时,外侧的边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足部的侧翻幅度,加强运动鞋的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鞋中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鞋中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二外底下表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鞋中底下表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是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记说明:

1——鞋中底

11——凹槽

12——减震功能区

13——高回弹功能区

14——外侧边墙

15——内侧边墙

16——后跟

17——鞋中底棱形花纹

18——减震功能区外后点

19——高回弹功能区内前点

2——减震功能材料

3——高回弹性能材料

4——外底

41——外底功能区

42——外底棱形花纹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运动鞋鞋底,包含鞋中底1和外底4,鞋中底1前掌处中间设有凹槽11,在凹槽11外侧的减震功能区12上放置减震功能材料2,在凹槽11内侧的高回弹功能区13上放置高回弹性能材料3。减震功能材料2与高回弹性能材料3的厚度与凹槽11的深度相吻合,一般不小于鞋中底厚度的1/2,优选于鞋中底厚度的3/4至4/5。当其厚度比例设计定为3/4至4/5时,因功能性材料较厚,其减震、回弹效果最佳;当其厚度比例设计定为1/2至3/4时,因功能性材料较薄,其减震、回弹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当其厚度比例设计定大于4/5时,鞋中底凹槽处材料厚度太薄,影响其穿着时的耐磨、稳定性能。减震功能材料2与高回弹性能材料3的大小、形状均与凹槽11相吻合,三者组合后呈一平整的整体。

根据脚足压力分布的规律,将鞋中底减震功能区12置于第4、5跖骨的区域,占鞋中底前掌宽度25%-40%。将高回弹功能区13置于第1、2、3跖骨区,占鞋中底前掌宽度60%-75%。根据不同运动类别或者不同运动步态的人群,一般优选于减震功能区12占鞋中底前掌宽度的30%,高回弹功能区13占鞋中底前掌宽度的70%。如果用于跑步鞋,或者穿着者的落地着力点较偏外侧时,可以将减震功能区12稍向外侧缩小,将高回弹功能区13稍向外侧扩大,使减震功能区12占鞋中底前掌宽度的25%,高回弹功能区13占鞋中底前掌宽度的75%。如果用于篮球鞋,或者穿着者的落地着力点较偏内侧时,可以将减震功能区12稍向内侧扩大,将高回弹功能区13稍向内侧缩小,使减震功能区12占鞋中底前掌宽度的40%,高回弹功能区13占鞋中底前掌宽度的60%。减震功能区12、内侧高回弹功能区13整体部位呈弧形状态,减震功能区12、内侧高回弹功能区13距离鞋中底后跟的位置与鞋中底后跟的距离为鞋中底长度的55%至80%,即:从减震功能区外后点18距离鞋中底后跟16的距离为鞋中底长度的55%,高回弹功能区内前点19距离鞋中底后跟16的距离为鞋中底长度的80%。

根据运动学原理,在运动过程中,足部前脚掌外侧先着地时,鞋中底前掌外侧的减震材料吸收了大量的地面冲击力,使鞋底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外底4前脚掌处与鞋中底1凹槽11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外底功能区41,在与地面相接触的外底4下表面外底功能区41的位置上设有外底棱形花纹,棱形花纹的设计可以帮助作用力快速向左右传递,从而使减震功能区吸收的地面冲击力侧向传递到鞋中底内侧的高回弹功能区;再通过高回弹功能区的高回弹性能材料使作用力回传至足底,帮助穿着者节省运动能量,提高运动成绩。鞋中底前掌外侧边墙14高于内侧边墙15的结构设计,在鞋中底外侧受到较大地面冲击力时,外侧边墙14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足部的侧翻幅度,加强运动鞋的稳定性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实施例二:

如图2、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将鞋中底前掌外侧减震功能区12、鞋中底前掌内侧高回弹功能区13设计为与鞋中底1为一体,三者为一体射出而成。制做时,在鞋中底前掌外侧减震功能区12上注入具有减震功能材料,在鞋中底前掌内侧高回弹功能区13上注入具有高回弹性能材料。减震功能材料延伸至鞋中底外侧边墙,高回弹性能材料延伸至鞋中底内侧边墙。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将鞋中底前掌处凹槽11延伸至鞋中底边墙,减震功能材料2延伸至鞋中底外侧边墙,高回弹性能材料3延伸至鞋中底内侧边墙,组合时,减震功能材料、高回弹性能材料与鞋中底紧密组合,减震功能材料的边沿与鞋中底外侧边墙吻合,高回弹性能材料的边沿与鞋中底内侧边墙吻合。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将鞋中底前掌外侧减震功能区12、鞋中底前掌内侧高回弹功能区13设计为内嵌于鞋中底中间,即不延伸至鞋中底1的内外侧边墙。

实施例五: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二、三、四的基础上,鞋底的结构为外底4位于鞋中底1下表面的部分部位,而非覆盖鞋中底1下表面的全部面积,此时,鞋中底1脚前掌凹槽11处相对应的下表面设计中底棱形花纹17,实现鞋中底外侧冲击力向鞋中底内侧传递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鞋中底前掌减震功能区12、高回弹功能区13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如:将鞋中底功能区整体向后跟方向移动,或者整体向鞋头方向移动;也可以向后跟方向缩小或扩大,或者向鞋头方向缩小或扩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