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鳅苗种护养培育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泥鳅苗种护养培育以提高成活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泥鳅是近几年来中国新兴的养殖品种之一,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养殖热潮很高,泥鳅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营养价值高,素有水上人参之称。但中国泥鳅养殖业的苗种主要来源于野生苗种,这主要是由于泥鳅苗种规模化培育过程中死亡率很高,而野生苗种具有难以驯食人工饲料及成活率不稳定的问题。因此,泥鳅苗种培育已经成为限制泥鳅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申请公布号为CN 103583433 A的专利已经提到了泥鳅苗种特殊的生活习性,泥鳅仔鱼具有外鳃和附着器官。泥鳅仔鱼的外鳃丝裸露在鳃盖外,直接与水体接触,而泥鳅仔鱼又喜附着在池底。在传统的土底池塘中,泥鳅仔鱼极易沉入池底表层淤泥中,造成外鳃丝损伤、折断,引起泥鳅苗种呼吸效率降低,导致泥鳅苗种大规模死亡。
[0003]野生泥鳅苗种多用网具捕捞,又经过多次运输,导致苗种体质下降和机械损伤,这种野生苗种对病害抵抗能力很弱,苗种成活率很低。此外,野生苗种的驯食也较困难,无法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会减缓苗种的生长速度,养殖成本偏高。因此,泥鳅人工养殖对人工繁育苗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泥鳅人工繁殖技术早已成熟,但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仍不理想。传统的泥鳅苗种培育方法忽视了泥鳅苗种的特殊习性,导致其培育成活率不到10%。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高成活率的泥鳅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池和培育的方法,本发明依据泥鳅早期阶段的生态习性,在苗种培育池中设计了护养区,起到了保护泥鳅外鳃的作用,方法易行,操作简便,使其可以安全渡过最为脆弱的外鳃期,显著的提高了泥鳅苗种培育的成活率。
[0005]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本技术构思是:一种泥鳅大规格苗种培育池,该培育池包括苗种护养区、饵料生物培育区、分区拦网以及微孔增氧设备。
[0006]所述的苗种护养区需要进行水泥硬化,占培育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水泥硬化指护养区池底、护坡均水泥砂浆覆盖,硬化厚度10-15 cm。
[0007]所述的饵料生物培育区为土底,占培育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
[0008]所述的拦网高08 - 1.2 m,网目60目,用与分隔苗种护养区和饵料生物培育区。
[0009]所述的微孔增氧设备配置若干(10-15个)微孔增氧气盘(市售纳米气盘),气盘置于培育池底部。
[0010]一种泥鳅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泥鳅苗种护养培育)的方法,其步骤是:
I)池塘准备,选择进排水方便、形状规则的方形池塘作为泥鳅育苗池,要求池底平整,坡比1: 1.5左右,面积3-5亩左右;水泥硬化完成后架设拦网,拦网底部以泥土压实,之后注水浸泡28 — 32天(一个月左右),检测水体pH值为7.6 — 8 ;
2)育苗池分区,将育苗池分为两个区域,一边为泥鳅苗种护养区,约占育苗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另一部分为饵料生物培育区,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护养区和饵料生物培育区之间以拦网隔开,拦网网目60目、高度0.8 — 1.2 m,这样可有效防止泥鳅苗种进入饵料生物培育区,真正达到分区效果;
3)护养区水泥硬化,苗种护养区需进行水泥硬化,硬化包括护养区池底以及池边,硬化厚度8-12 cm以上较好。刚刚硬化后的护养区需要加水浸泡一段时间(7-15天),以消除水泥的碱性,要求达到池水pH值范围为7.8 — 9.0 ;
4)清塘消毒,泥鳅苗种下塘前4一 6天进行清塘消毒,每亩使用70 — 75 kg漂白粉(普通清塘药物,无型号,任何一种均可)带水清塘,漂白粉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清除育苗池中的杂鱼、鱼卵、水生昆虫、青蛙卵等敌害生物;
5)饵料生物培育,消毒后的池塘加注新水,水深要求达到45- 55 cm,在泥鳅苗种下塘前3-4天进行施肥,用以培育饵料生物,选择三种肥料配合使用,施肥量为发酵有机质28 - 32 kg每亩、氨基酸肥4 一 6 kg每亩、磷酸一铵0.4 — 0.6 kg每亩,肥料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要求苗种下塘时饵料生物密度达到4 - 6ind/ml,在苗种培育期间需实时监测育苗池饵料生物密度,若密度低于3 ind/ml则需及时追肥;
所述的发酵有机质为发酵菜柏、发酵粪肥等有机质配以有益微生物的复合生物肥; 所述的氨基酸肥为毛发蛋白经理化降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和小肽混合物;
6)苗种下塘,泥鳅苗种出膜3- 5天左右可下塘培育,泥鳅苗种先全部放养至护养区中,放养密度为1900 - 2100尾每平方米,放苗量按整个育苗池的面积计算,泥鳅苗种下塘后需架设微孔增氧设备,确保水体溶解氧含量;
7)泥鳅苗种下塘13-15天左右,苗种规格可达到1.4 一 1.6 cm左右,此时护养区的苗种密度较高,而且泥鳅苗种早期的危险期也已经度过,此时可撤去拦网,让泥鳅苗种分布至整个育苗池中,降低养殖密度,提高其生长速度;
8)苗种驯食,泥鳅苗种下塘24- 26天左右,规格可达到3 — 4 cm左右,这一阶段,活饵料已难以满足泥鳅苗种的生长需求,此时可开始驯食人工配合饲料,进入成鳅养殖阶段。米用本方法泥嫩大规格苗种(5 cm)成活率可达60%以上。
[0011]所述的活饵料指轮虫、枝角类等饵料生物,即步骤5施肥培育出的饵料生物。
[0012]所述的人工配合饲料为市售的泥鳅专用饲料(无型号,任何一种均可),饲料颗粒大小为0.6 mm,营养成分为粗蛋白35%、粗脂肪7%、可消化能12 MJ/kg。
[0013]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经过水泥硬化的苗种护养区可为泥鳅苗种提供附着区域并起到保护外鳃的作用,使得泥鳅苗种能度过早期的外鳃阶段,解决了泥鳅苗种外鳃易受损的问题,避免了泥鳅苗种因外鳃受损引起的死亡;
2)土底的饵料生物培育区与传统的苗种培育池相似,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施用生物肥后可迅速培育出大量饵料生物(轮虫和小型枝角类),增氧设备引起的微流水作用使得饵料生物通过拦网分布至护养区,被泥鳅苗种摄食,保证了泥鳅苗种的营养需求;
3)微孔增氧设备为底部增氧,维持了栖息在池底的泥鳅苗种所需的溶解氧及饵料生物的流动;
4)及时的撤去拦网稀释了泥鳅苗种密度,避免了因护养区苗种密度过高而引起的生长减缓;
5)本方法实现了泥鳅大规格苗种高密度(2000尾每平方米,约130万尾每亩)和高成活率的培育技术,历时45天左右的培育,泥鳅苗种可达到5 cm左右,成活率达到60%以上,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泥鳅苗种护养培育的方法,其步骤是:
1)池塘准备:选择进排水方便、形状规则的方形池塘作为泥鳅育苗池,池底平整,坡比1:1.5,面积为3亩(90 mX22 m) ;2014年3月份完成护养区水泥硬化工作,硬化厚度10cm,面积约为I亩(30 mX22 m)。硬化完成后架设拦网,拦网底部以泥土压实,之后注水浸泡28或29或30或31或32天,检测水体pH值为7.8 ;
2)清塘消毒:5月15日,使用250kg漂白粉带水清塘,水深控制在20 cm左右;
3)施肥:5月17日,将培育池水深加到50cm,选择90 kg发酵菜柏、20 kg氨基酸肥以及1.5 kg磷酸一铵,肥料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5月20日在护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