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鳅微生物养殖法

文档序号:9458488阅读:8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泥鳅微生物养殖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养殖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泥鳅微生物养殖法。
【背景技术】
[0002]鳅类为小型鱼类,传统泥鳅个头小,生长慢,养殖周期长,通常为二十个月。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食用、入药。泥鳅体内还含有丰富的核苷,核苷是各种疫苗的主要成份,能提高身体抗病毒能力。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对肝炎癌症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泥鳅鱼含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烟酸、铁、磷、钙等。其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养肾生精功效。对调节性功能有较好的作用。成年男子常食泥鳅可滋补强身。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气、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病后盗汗等症。
[0003]申请公布号为CN 103875564 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泥鳅养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⑴饲养池建造;(2)清池消毒;(3)苗种放养;⑷饲料投喂;(5)水质管理;(6)日常管理;申请公布号为CN 101574067 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泥鳅高密度养殖方法,包括池底设计与建造、高密度养殖技术以及设计泥鳅池塘的供排水系统进行水质管理;在现有技术中,参见如上两篇发明专利,一般都是采用饲料进行投喂。采用化学药品投喂的也不乏少见,这种全饲料或化学药品喂养的泥鳅味道不佳,且不利于人们的健康。
[0004]有鉴于此,本发明人研究和设计了一种泥鳅微生物养殖法,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泥鳅微生物养殖法,对养殖周期生态环境进行全程控制,主要体现在池塘做水、鱼花标苗、拌料喂养、水质改良等主要生物技术环节;养殖中坚持微生物控制,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替代化学药品,这在高密度、重药物的水产养殖大背景条件下,坚持不用药获得成功。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0007]—种泥鳅微生物养殖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一、池塘做水:包括培养藻类及培养水生饵料,其中:
[0009]培养藻类:备2-3亩土塘一个,塘底利用太阳光暴晒3天以上,利用日光紫外线充分消毒,再用生石灰均匀干撒于塘土表面,然后进水30公分,等待3天后备用;之后包括添加微生物菌剂及培养藻类生物因子,其中:
[0010]添加微生物菌剂:按每亩水面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20公斤及光合菌10公斤,均匀泼洒到养殖水面,泡塘能使塘底有机物进行发酵,转化为营养源,从而强化了自然生态水环境;3— 5天后将水加注到60公分备用;
[0011]培养藻类生物因子:准备100公斤容量白色塑料桶一只或透明塑料袋,取鲜牛粪30公斤,鸡奠5公斤,复合微生物菌剂3公斤,红糖0.5公斤,加水40公斤,密封阳光下发酵3天,气温高、阳光充足时发酵快些,反之慢些,注意密封容器要留有足够空间,否则会将发酵容器涨破;发酵完毕后,用120目筛网过滤,把牛粪纤维去掉,过滤后的维生物培养水按每亩40公斤均匀泼洒于水面,主要作用是培养藻相,起藻的特征为水色鲜亮嫩绿、透明爽气,ph值6— 8,最适合温度25度左右;
[0012]培养水生饵料:取I公斤左右的鲢鱼3— 4条各两组,放置在20公斤复合微生物菌剂中浸泡2日,鱼肉蛋白未分解,取出装在网袋中,并对角放置在池塘,7天后可培养出大量生物饵料来;采收的标准是,显微镜下每目10只左右,肉眼观察500毫升量杯有15 — 20只,采收的方法是,在土塘一角安放浮栗一只,浮栗前呈120度角设200目尼龙拦网两条,浮栗后设置15米长,直径30公分200目生物饵料收虫网一只;正常情况下I小时可收获生物饵料5— 8公斤,这些生物饵料出水后打氧情况下可成活5小时,可以满足当地对生物饵料的距离需要。
[0013]步骤二、鱼花标苗:
[0014]—是将采收到的生物饵料每天2— 3次投喂到鳅苗养殖池中,供给幼体活饵料;二是充分发挥光合菌的营养作用:将光合菌菌液以1% — 5%的水体配比投喂幼体,可使幼体寸苗培育期由10天缩短到7天,幼苗生长到3.5公分以上,幼体成活率达到92% ;
[0015]步骤三、拌料喂养:
[0016]将原60公分池塘水加注到90公分;投苗前5—7天,先投放复合微生物菌剂和光合菌,比例为2:1,用量每亩20:10公斤;投苗当天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投放菌剂区域与投苗地点对应,投苗第二天按正常人工饲料喂养,取复合微生物菌剂2%与饲料混合比例进行搅拌,由于饲料为干状颗粒料,菌剂与料搅拌时预先将菌剂加注池塘水,然后再与饲料混合,菌剂混料均匀且能完全浸透到饲料中;混料时间控制在喂养前不少于30分钟,每日喂养2次,每日上下午9点和4点各一次;
[0017]步骤四、水质改良:将泥鳅养殖周期分为三段式:前期、中期及后期;
[0018]前期为幼苗期,气温不高,苗小投放饲料不多,鱼排泄物少,水质相对较好,此时主要以光合菌维护水体为主,每10日水面泼洒一次光合菌,亩用量10公斤;
[0019]中期气温逐渐增高,育苗快速长大,食量增加,水体各种微生物也加快繁殖,鱼体排泄物随未吃完的残饵沉入塘底,并开始发酵,水质走向管理难度;将复合微生物菌剂和光合菌液同时使用,两菌比例光合菌:复合微生物菌为2:1,也可两菌交替使用,每15天兑水均匀泼洒水面一次,当单独使用复合微生物菌时,投放24小时之后,会将塘底腐败粘稠污染物打到水面,应及时在下风口将其用筛网捞除,有利于底改;
[0020]后期气温已经升高,温度可达到35度,鱼体已开始长大,食量大增,各种微生物大量繁殖,残饵和鱼的排泄物在塘底沉淀积累,水质开始转坏,加之有些鱼塘因富营养水质出现蓝藻,若不及时处理,塘底会发黑变臭,氨氮和亚硝酸盐极易超标;同时,鱼体气泡、烂鳃、寄生虫、烂尾、皮肤等常见病开始出现,这时除正常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和光合菌液外,还要增加生物性水底改良剂,均匀投放水面,沉入塘底后既能除臭解毒,又因它具有较强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促进饲料残饵营养素的降解,和增强鱼体免疫力;但要注意该菌具有较强的耗氧作用,使用时,避免在天气闷热时使用,以防降低水体溶氧量;应多选择天气晴朗,有些微风时投放,投放结束后,打开增氧机效果更好;若池塘出现蓝藻,也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混合腐植酸钠使用,也有较好效果,应避免使用硫酸铜等化学药品,以防破坏生物机制环境。
[0021]作为实施例的优选方式,所述生物性水底改良剂为地衣芽孢杆菌及沸石粉的混合物。
[0022]作为实施例的优选方式,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微生物组成:乳酸菌70% ;酵母菌25% ;芽饱杆菌2% ;共生有益菌3% ;其中,乳酸菌含有醋酸菌和双岐杆菌;共生有益菌含有光合菌及放线菌。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泥鳅微生物养殖法,包括池塘做水、鱼花标苗、拌料喂养及水质改良步骤:
[0024]步骤一、池塘做水:包括培养藻类及培养水生饵料,其中:
[0025]培养藻类:备2-3亩土塘一个,塘底利用太阳光暴晒3天以上,利用日光紫外线充分消毒,再用生石灰均匀干撒于塘土表面,然后进水30公分,等待3天后备用;之后包括添加微生物菌剂及培养藻类生物因子,其中:
[0026]添加微生物菌剂:按每亩水面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20公斤及光合菌10公斤,均匀泼洒到养殖水面,泡塘能使塘底有机物进行发酵,转化为营养源,从而强化了自然生态水环境;3—5天后将水加注到60公分备用;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微生物组成:乳酸菌70% ;酵母菌25% ;芽饱杆菌2% ;共生有益菌3% ;其中,乳酸菌含有醋酸菌和双岐杆菌;共生有益菌含有光合菌及放线菌;
[0027]培养藻类生物因子:准备100公斤容量白色塑料桶一只或透明塑料袋,取鲜牛粪30公斤,鸡奠5公斤,复合微生物菌剂3公斤,红糖0.5公斤,加水40公斤,密封阳光下发酵3天,气温高、阳光充足时发酵快些,反之慢些,注意密封容器要留有足够空间,否则会将发酵容器涨破;发酵完毕后,用120目筛网过滤,把牛粪纤维去掉,过滤后的维生物培养水按每亩40公斤均匀泼洒于水面,主要作用是培养藻相,起藻的特征为水色鲜亮嫩绿、透明爽气,ph值6— 8,最适合温度25度左右;
[0028]藻类的培养是做水的基础,藻类不仅富含50—60%的蛋白质,10%左右的脂肪,合理的氨基酸配比,泥鳅生长所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等,而且还是用于培养或强化培养养殖水体中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动物性生物饵料的基本条件,同时藻类在光合作用下,放出氧气,并吸收水中富营养成分,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0029]培养水生饵料:生物藻水是生物饵料培养的前提,生物饵料培养又是泥鳅养殖的重要环节。水相起藻后,就可着手培养生物饵料。生物饵料是指经过人工培养后,投喂给泥鳅食用的活饵料,主要由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动物性生物饵料组成。它是鱼苗幼体最好的开口料,也是影响泥鳅幼体成活率的关键。在自然养殖塘中,生物饵料与水共生,但含量很低,满足不了对生物饵料的需要,为此比较简便的方法是:
[0030]取I公斤左右的鲢鱼3—4条各两组,放置在20公斤复合微生物菌剂中浸泡2日,鱼肉蛋白未分解,取出装在网袋中,并对角放置在池塘,7天后可培养出大量生物饵料来;采收的标准是,显微镜下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