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湿地建设领域,具体是一种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
背景技术:
芦苇属湿生的多年生高大植物,平常生长在沟渠、河堤、湖泊、沼泽地等,芦苇适应性强,能够生长在水域或陆地环境中,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芦茎、芦根还可以用于造纸行业,以及生物制剂,芦苇是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植物之一,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浅水地区,常形成苇塘,芦苇茎秆直立,植株高大,迎风摇曳,野趣横生,由于芦苇的叶、叶鞘、茎、根状茎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气组织,所以它在净化污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芦苇湿地成为生态湿地环境中的主要植物。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属水陆两栖动物,蟾蜍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酥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市场短缺价扬,野生蟾蜍生产的蟾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人工增殖蟾蜍成为蟾酥的主要来源,蟾蜍白天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蟾蜍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芦苇丛水旱地兼有,存在各种昆虫生长的优质条件,温湿度环境适宜,是蟾蜍的优越繁育生活区,由于芦苇湿地大多关注芦苇对水质的改善,而对其中间作其他有价值的动植物关注较少,目前还没有将芦苇与蟾蜍进行共作养殖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其特征是,生态芦苇湿地以10-20亩为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芦苇湿地长100-130米、宽为80-100米,在芦苇湿地周围设置有高度为1-1.5米的土埂,将芦苇湿地围挡成一储水机构,在土埂的上方中心设置一道隔离网,所述隔离网采用聚乙烯材料制备,所述隔离网的网目为0.3-0.5cm厘米,隔离网高50-80厘米,将芦苇湿地封闭。
土埂所围挡的芦苇湿地内平行设置有多条芦苇平台,相邻芦苇平台之间设置为行水沟,所述所述芦苇平台顶部宽2-4米,所述芦苇平台顶部低于所述土埂顶部50-70厘米;所述芦苇平台顶部和行水沟底部的高度差为0.5-1.0米,所述行水沟宽1-2米;相邻芦苇平台的相反的一端分别与土埂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土埂之间设置有1-2米的间隔距离,形成由芦苇平台交错排列构成的s形水流通路。
水循环系统包括水体进入和流出系统,所述水体进入系统将位于芦苇湿地外的水通过水泵或水位差把水体从进水口引入芦苇平台的间行水沟,在芦苇湿地内侧,通过水位差将芦苇平台之间的行水沟中的水推进流入相对另一侧的行水沟中,使水在芦苇湿地内侧的行水沟中呈s形循环流动;所述水体流出系统由出水口将芦苇湿地内运行的水体送出芦苇湿地,在水体进水口和水体出水口设置防逃网;生态系统运行期间,保持芦苇平台高出水位5-10厘米。
所述的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中,所述芦苇平台设置为梯形,使芦苇平台两侧的行水沟呈倒置梯形状,且所述行水沟两侧为1∶3-4的坡面。
所述的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中,所述芦苇平台用于芦苇的种植,保持芦苇行距间隔20-30厘米、株距5-15厘米。
所述的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中,所述行水沟的底部的横切面为弧形,在行水沟中不种植芦苇,种植菹草、轮叶黑藻、苦草,种植面积占行水沟面积的30%-50%。
所述的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中,所述蟾蜍的放养方式为,在蟾蜍出蛰后,按每亩芦苇湿地放养100-200只的密度放养蟾蜍,任其在芦苇湿地内的行水沟中产卵孵化蝌蚪,在蝌蚪生长期向行水沟内补充投喂饲料,补充饲料包括豆饼粉、鱼粉、麸皮,三者比例1:1:1,按照每亩行水沟每天2-4千克的数量投喂,至蝌蚪变成幼蛙后停止投喂。
所述的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中,所述生态系统的管理,包括定期在芦苇平台上剔除杂草,每天调整进出芦苇湿地的水量,使芦苇湿地的处理水量适合湿地的负荷,蟾蜍在芦苇平台上栖息觅食,定期捕捉蟾蜍取蟾酥后继续放养芦苇湿地内,保持芦苇湿地的生态系统稳定。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种植芦苇的地块周围起土埂,然后在土埂围挡的地块中挖沟起多条平行排列的芦苇平台,并使芦苇平台以一端与土埂连接,另一端敞开的方式交错排列,从而使整个地块由芦苇平台分隔成的s形水循环通路,为形成循环流水提供了结构基础;通过挖沟起埂,在芦苇平台之间形成行水沟,可在芦苇平台上种植芦苇养殖蟾蜍,行水沟中繁育蟾蜍蝌蚪,为芦苇和蟾蜍的共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图。
图中:1进水口,2土埂,3隔离网,4芦苇平台,5行水沟,6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一种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其特征是,生态芦苇湿地以15亩为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芦苇湿地长、宽均为100米,在芦苇湿地周围设置有高度为1.5米的土埂2,将芦苇湿地围挡成一储水机构,在土埂2的上方中心设置一道隔离网3,所述隔离网3采用聚乙烯材料制备,所述隔离网3的网目为0.5cm厘米,隔离网3高80厘米,将芦苇湿地封闭。
土埂2所围挡的芦苇湿地内平行设置有多条芦苇平台4,相邻芦苇平台4之间设置为行水沟5,所述所述芦苇平台4顶部宽4米,所述芦苇平台4顶部低于所述土埂2顶部70厘米;所述芦苇平台4顶部和行水沟5底部的高度差为0.8米,所述行水沟5宽2米;相邻芦苇平台4的相反的一端分别与土埂2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土埂2之间设置有2米的间隔距离,形成由芦苇平台4交错排列构成的s形水流通路。
水循环系统包括水体进入和流出系统,所述水体进入系统将位于芦苇湿地外的水通过水泵或水位差把水体从进水口1引入芦苇平台4的间行水沟5,在芦苇湿地内侧,通过水位差将芦苇平台4之间的行水沟5中的水推进流入相对另一侧的行水沟5中,使水在芦苇湿地内侧的行水沟5中呈s形循环流动;所述水体流出系统由出水口6将芦苇湿地内运行的水体送出芦苇湿地,在水体进水口1和水体出水口6设置防逃网;生态系统运行期间,保持芦苇平台4高出水位5厘米。
所述的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中,所述芦苇平台4设置为梯形,使芦苇平台4两侧的行水沟5呈倒置梯形状,且所述行水沟5两侧为1∶4的坡面。
所述的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中,所述芦苇平台4用于芦苇的种植,保持芦苇行距间隔20厘米、株距10厘米。
所述的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中,所述行水沟5的底部的横切面为弧形,在行水沟5中不种植芦苇,种植菹草、轮叶黑藻、苦草,种植面积占行水沟面积的30%。
所述的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中,所述蟾蜍的放养方式为,在蟾蜍出蛰后,按每亩芦苇湿地放养150只的密度放养蟾蜍,任其在芦苇湿地内的行水沟5中产卵孵化蝌蚪,在蝌蚪生长期向行水沟5内补充投喂饲料,补充饲料包括豆饼粉、鱼粉、麸皮,三者比例1:1:1,按照每亩行水沟每天4千克的数量投喂,至蝌蚪变成幼蛙后停止投喂。
所述的芦苇和蟾蜍共作湿地生态系统中,所述生态系统的管理,包括定期在芦苇平台4上剔除杂草,每天调整进出芦苇湿地的水量,使芦苇湿地的处理水量适合湿地的负荷,蟾蜍在芦苇平台4上栖息觅食,定期捕捉蟾蜍取蟾酥后继续放养芦苇湿地内,保持芦苇湿地的生态系统稳定。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种植芦苇的地块周围起土埂2,然后在土埂2围挡的地块中挖沟起多条平行排列的芦苇平台4,并使芦苇平台4以一端与土埂2连接,另一端敞开的方式交错排列,从而使整个地块由芦苇平台4分隔成的s形水循环通路,为形成循环流水提供了结构基础;通过挖沟起埂,在芦苇平台4之间形成行水沟5,在芦苇平台4上种植芦苇养殖蟾蜍,行水沟5中繁育蟾蜍蝌蚪,为芦苇和蟾蜍的共生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