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景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植被浇灌景观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近年来,随着城市园林绿地建设面积不断地扩大和大多数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偏少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绿地的养护用水量逐年增加,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城市园林绿化用水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同时,由于目前城市园林绿地的灌溉养护方式主要采用人工拉管浇水、水车浇水或地面漫灌等方式,不仅容易溢流到绿地外,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还经常出现草坪、苗木等因浇水不及时、不均、灌水不足或过量灌水而发生枯死的现象。总而言之,目前的绿地浇灌养护方式既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又不能保证较好的养护效果。
另外一方面,园林水景是园林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目前,城市中的居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水景基本为人造水景。人造水景大多为封闭水系,不具备自然水系所具有的自净化能力,往往需要花费高昂的维护费用来保持水景的基本状态,避免水景水体因不流动而变质发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被浇灌景观系统,其在创造具有自净化能力的流动水景的同时滴灌灌溉系统附近的植被,不仅节省了灌溉用水,还节省了净化水景水体的费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植被浇灌景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被浇灌景观系统设于具有一定坡度的地表上,包括至少两个景观浅水池,所述的景观浅水池之间呈梯级分布,并以地表浅水溪道相连;水由一条或多条入水管道进入本系统,所述入水管道的出水口设于地势最高点,并通过地表浅水溪道与位置最高的景观浅水池相连;每个所述的景观浅水池设有与浇灌滴管相连的浇灌水出口管,以将所述景观浅水池内的水引入浇灌滴管;所述的浇灌滴管和所述的浇灌水出口管均为水平布置,且所述的浇灌滴管管体的相对高程、所述的浇灌水出口管的相对高程与所述景观浅水池常水位的高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通过营造流动水景,促进水与氧气的混合,从而加速水中的污染物的氧化,避免水体发臭。此外,本系统将流动水景中的一部分水体引出作为滴灌用水。滴灌相比起漫灌或浇灌而言,水溢流到绿地外的可能性较少,不仅更节省水资源,还保证了较好的灌溉 养护效果。
由于利用重力作用进行水流的营造,本实用新型的植被浇灌景观系统须设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势上,且景观浅水池之间为梯级分布。可选择符合条件的自然地势,也可使用种植土等材料,根据需要人工营造地势。在营造地势的过程中,须特别注意城市地下建筑与构筑物的存在及影响,要注意的不能破坏其结构的外围防水层与保温层,且堆土所产生的荷载要在其结构允许范围内。
由于浇灌滴管和浇灌水出口管均为水平布置,且两者的相对高程均与景观浅水池常水位的高度一致,故浇灌滴管管体内的水为无压水,其通过毛细作用,以渗透的方式进入土体而非以压力的方式进入土体。即当土体墒情较低时,管体内的水在毛细作用下进入土体;当土壤墒情较高时,管体内的无压水滞留在管道中而不流入土体。这种设计保证了植被养护用水的高效利用,进一步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在本植被浇灌景观系统运行时,水由入水管进入地势高点,并顺着地表浅水栈道流入位置最高的一级景观浅水池。入水管道应能够根据时间方便的进行开关,并且应能方便的控制水量。当达到景观浅水池的常水位高度后,一部分水流通过浇灌水出口管进入灌溉滴管,对景观浅水池附近的植被进行滴管,另一部分水流通过与二级景观浅水池相连的、向下的地表浅水溪道进入二级景观浅水池,以此类推。
在系统停止运行时,由于景观浅水池中存蓄有一定深度的池水,因此可以保证池体中水生植物及水池周边陆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当池水自然蒸发时,还可以增加周边空气湿度,提高景观使用舒适度。
优选地,所述的浇灌滴管围绕所述的景观浅水池的外围环形布置,以保证景观浅水池周边的植物得到均匀和充分的灌溉。
优选地,所述的浇灌水出口管的入水口处设有过滤网,且所述的入水口周围布设有细石过滤层。
对进入浇灌水出口管的水进行过滤,以避免杂质进入浇灌水出口管和灌溉滴管,堵塞管体。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以下改进:所述的景观浅水池设有溢水管,所述的溢水管的相对高程高于或等于与所述景观浅水池常水位的高度,且其管口设有过滤网。
溢水管可以将在自然降水发生时对池体中存储的多余池水进行排放。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植被灌溉系统与动态水景系统相结合,既营造了具有自净作用的水景系统,产生美好的动态水景,又能对附近的植被进行灌溉;
(2)本实用新型的景观浅水池和地表浅水溪道均采用软质防水构造,荷载较低,适用于城市中的大部分区域,在车库顶板等位置均可进行简单快速的施工;
(3)采用水平滴管对园林绿地进行滴灌,有效避免溢流;此外,由于滴灌用的水平滴管内没有水压,故滴灌用水只有在土体墒情较低时才进入土体,节约用水。
附图说明
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景观浅水池的侧面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地表浅水溪道的侧面剖视图。
附图标记:1-地表;2-入水管道的出水口;3-景观浅水池;4-地表浅水溪道;5-浇灌滴管6-浇灌水出口管;7-景观石;8-水生植物;9-陆生植物;10-过滤网;11-溢水管;31-素土夯实基础层;32-砂质土找平层;33-柔性防水层;34-柔性防水保护层;35-细石过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植被浇灌景观系统设于具有一定坡度的地表1上,该地表使用种植土材料人工营造的。包括两个景观浅水池3,景观浅水池之间呈梯级分布,一级景观浅水池位于二级景观浅水池上方,两个景观浅水池之间以地表浅水溪道4相连;水由一条入水管道进入本系统,该入水管道的出水口2设于地势最高点,并通过地表浅水溪道4与一级景观浅水池相连;每个景观浅水池3设有与浇灌滴管5相连的浇灌水出口管6,以将景观浅水池3内的水引入浇灌滴管5;浇灌滴管5和浇灌水出口管6均为水平布置,且浇灌滴管5管体的相对高程、浇灌水出口管6的相对高程与景观浅水池常水位的高度一致。景观浅水池还设有溢水管11,所述的溢水管11的相对高程高于或等于与所述景观浅水池常水位的高度。浇灌水出口管6和溢水管11的入水口处均设有过滤网10。
景观浅水池3的池体由下至上的各层依次为素土夯实基础层31、砂质土找平层32、柔性防水层33和柔性防水保护层34;其中,沙质土找平层32兼作为下保护层,柔性防水保护层34兼作为水生植物种植层。浇灌水出口管6的管口附近还设有细石过滤层35。景观浅水池内部设置有景观石7和水生植物8。景观浅水池周围种有陆生植物9。
地表浅水溪道4的主体结构与景观浅水池的结构相同,由下至上的各层依次为由下至上的各层依次为素土夯实基础层31、砂质土找平层32、柔性防水层33和柔性防水保护层34;其中,沙质土找平层32兼作为下保护层,柔性防水保护层34兼作为水生植物种植层。地表浅水溪道4内设置有景观石7和水生植物8,景观浅水池周围种有陆生植物9。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水源在日间开启,保证植被浇灌养护效果的同时,营造出较好的动态水景;水源的水流大小根据浇灌用水量与蒸发量之和进行确定。从入水管道的出水口2中溢出的养护用水顺着浅水溪道4缓缓流至一级景观浅水池,首先补充一级景观浅水池中夜间蒸发掉的部分池水。随着水源给水的补充,池水慢慢上升;当池水水位上升到与浇灌水出口管6管口持平的高度时,一部分水流通过细石过滤层35与过滤网10进入浇灌水出口管6的管体后,进入与其相连的浇灌滴管5中,并从灌溉滴管5的滴口渗入柔性防水保护层34,再进入地表1的种植土中,对植物进行养护。剩下的部分水流通过一级景观浅水池连接的向下的地表浅水溪道4进入二级景观浅水池。在二级尽管浅水池中,同样进行上述的浇灌步骤。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